-
细胞衰老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为光感受器的死亡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变性.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代谢等多种因素.细胞衰老是AMD的重要危险因素,表现为细胞在经历有限次数的分裂后进入永久性细胞周期停滞状态.随着年龄增长,衰老细胞的数量增加,并与多种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细胞衰老的潜在机制包括氧化应激、DNA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线粒体自噬缺陷以及表观遗传改变等.在AMD中,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Bruch膜、感光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均表现出衰老及其相关变化.细胞衰老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涉及多种视网膜细胞类型和血管系统的退化.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期望能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和保护视力.本文回顾了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在AMD中的作用,深入探讨了不同细胞衰老引发AMD发病的具体机制,旨在为AM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内镜用于听神经瘤术中神经保护要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acoustic neuromas)是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的神经膜细胞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前庭神经鞘膜,又名前庭神经鞘瘤,是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成年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90%及颅内肿瘤的 5%~8%[1-2].常常引起高音调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丧失、面瘫、行走不稳等症状.由于肿瘤的占位效应及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的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的症状而首诊神经眼科[3].由于磁共振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以及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早期诊断的听神经瘤逐渐增多,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4-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或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作为新型降糖药物目前普遍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但GLP-1RA使用期间带来血糖的快速变化可能存在短期潜在DR发生增加的风险。其对于DR的潜在影响和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视网膜神经变性和其他细胞因子。GLP-1RA是否导致DR风险增加的争议仍较大。未来仍需要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GLP-1RA与DR风险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学生户外时间对近视发生影响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户外时间对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其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差异,为预防近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队列研究设计,在2019年调查了江苏、上海、福建、山西、河南、湖南、甘肃、重庆、广西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 046名1~5年级小学生,现场对其近视情况进行检查,并在2020年对该群体再次进行随访,现场检测近视发生情况,并在2020年视力测量后一周内对近视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户外时间与近视发生的关系。 结果:在2020年,基线时为1~5年级的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7.5%,其中,1~2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3.0%,3~5年级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31.7%。控制协变量后,在1~2年级小学生中,平均每天户外时间≥1 h学生近视发生风险是平均每天户外时间<1 h学生的0.76倍(95% CI:0.62~0.93, P=0.008);而对于3~5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户外时间≥3 h才对近视发生有显著保护作用,其近视发生风险是平均每天户外时间<3 h学生的0.75倍(95% CI:0.61~0.93, P=0.007)。 结论:1~2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达到1 h户外时间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率,而3~5年级小学生平均每天需达到3 h户外时间可能才会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预防近视的户外时间推荐应有差异,年级越高,户外时间相应增加,降低其近视发生率。但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因素对近视的作用,采用综合手段防控近视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49例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患者(垂体瘤45例、颅咽管瘤3例、斜坡区脊索瘤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全切除29例(59.2%)、近全切除12例(24.5%)、部分切除8例(16.3%)。2例(4.1%)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破裂,予急诊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恢复良好出院,但其中1例遗留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随访1~24个月,97.2%(35/36)患者的头痛及视力下降症状好转,无一例患者出现永久性尿崩或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3例(6.1%)患者出现残余肿瘤增大,但肿瘤全切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复发或残余鞍区及斜坡区肿瘤安全有效,但术中需重视对颈内动脉加强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中面神经监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面神经是颅骨内走行最长的脑神经,是颞骨及侧颅底手术中神经保护工作的核心。面神经损伤可发生在神经走行中的任意节段(颅内段、颞骨内段或颞骨外段),损伤程度可从轻度的神经失用到严重的神经横断或者缺损。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以及手术操作对面神经的牵拉等机械刺激都可能影响面神经形态或功能。面神经受损后,患者除出现面部变形、面肌运动障碍外,还可出现视力、味觉、咀嚼等生理功能障碍,其心理和社会生活深受影响。由于面神经走行隐匿且复杂多变,单纯依靠术前影像及术中观察,即使经验丰富的术者在处理复杂的病变时也存在面神经定位困难的问题 [1]。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颞骨、侧颅底及颌面部手术中,条件允许时可进行规范的面神经监测,准确定位、识别并实时监测面神经,以期更好地保护面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开展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对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中2017年1至12月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的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的2 078 479例患者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后3 d、3个月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及年龄、性别、术前矫正视力、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对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的影响。手术效果根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为效果良好、效果一般、效果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 078 479例患者中,女性1 197 942例(57.64%),男性880 537例(42.36%);患者年龄为(69±11)岁;白内障类型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 928 440例,92.78%)为主。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填写完整的病例分别有1 608 385、1 126 961、389 020例。手术后患者视力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转换后)的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8、-0.52,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60、0.73,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51 599.30,206 815.35;均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术后并发症(效果一般: OR=0.50,95% CI为0.46~0.55;效果良好: OR=0.31,95% CI为0.28~0.33)、术前瞳孔状态异常(效果一般: OR=0.52,95% CI:0.44~0.61;效果良好: OR=0.55,95% CI为0.47~0.63)、术前眼压异常(效果一般: OR=0.86,95% CI为0.79~0.93;效果良好: OR=0.45,95% CI为0.42~0.49)、既往高血压病史(效果一般: OR=0.90,95% CI为0.85~0.95;效果良好: OR=0.88,95% CI为0.83~0.93)和糖尿病病史(效果一般: OR=0.86,95% CI为0.80~0.93;效果良好: OR=0.92,95% CI为0.86~0.99)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术前矫正视力好(术前矫正视力0.2~0.4,效果一般: OR=2.20,95% CI为2.06~2.34,效果良好: OR=5.25,95% CI为4.94~5.59;术前矫正视力0.5~0.7,效果一般: OR=1.08,95% CI为0.96~1.21,效果良好: OR=6.35,95% CI为5.69~7.08;术前矫正视力≥0.8,效果一般: OR=0.73,95% CI为0.60~0.89,效果良好: OR=6.58,95% CI为5.51~7.86)、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效果一般: OR=3.19,95% CI为2.35~4.33;效果良好: OR=6.79,95% CI为5.13~8.97)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效果一般: OR=2.12,95% CI为1.60~2.81;效果良好: OR=3.34,95% CI为2.59~4.32)为手术效果的保护因素。 结论:我国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力状况有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处于中度视力损伤状态;手术效果受术前矫正视力、术前眼压、术前瞳孔状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3-7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网膜激光损伤后早期急性变化过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是一个扩展性、进行性过程,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措施来防治激光对视网膜造成的损害,对于治疗方案的探索还处于实验阶段。这篇综述通过分析视网膜急性激光损伤后的病理组织学、功能学、分子表达层面来探究激光损伤后的急性变化情况,梳理急性变化窗口期,推测治疗的黄金时间,从而抢救残留的细胞,保护仅存的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注重措施落地 促进近视防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近视防控相关政策策略建立、监测措施完善、防控标准应用、适宜技术推广及示范区建设,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普及防控健康知识,促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的近视防控措施有效落地,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丢失为特点的退行性病变,导致不可逆性视野缺损、低视力和盲。病理性眼压升高虽然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开发除降低眼压外,可预防和阻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和凋亡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初始治疗方法多数为药物治疗。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针对已应用于临床或处于临床前研究中的具有视神经直接保护作用的药物进行总结和分析,为青光眼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