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特征图谱及其对重金属铅解毒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优选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的纯化条件,建立其特征图谱,并评价其对重金属铅解毒作用,以期为土茯苓解铅毒作用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及参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考察6种不同色谱填料对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性能,筛选最佳纯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纯化后总黄酮的特征图谱;并以重金属铅致小鼠慢性毒性为动物模型,以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为指标,评价纯化后总黄酮解铅毒的活性.结果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微孔树脂(MCI)填料,25%乙醇水溶液为上样溶剂冲洗3倍柱体积(VB),60%乙醇水溶液为洗脱溶剂洗脱3 VB,总黄酮含量78.0%.建立了总黄酮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指认了 5个特征共有峰.与模型组对比,总黄酮组小鼠采食量增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趋于正常,小鼠血液、肝脏和肾脏铅含量显著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总黄酮对于铅诱导的肝、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土茯苓总黄酮纯化工艺具有结果稳定、操作方便、含量较高特点.总黄酮特征图谱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纯化后的总黄酮对重金属铅具有显著解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土茯苓解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提供参考,并为研发解铅毒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土茯苓解重金属铅毒性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土茯苓解重金属铅毒性的活性物质.方法 以"总提取物-有效萃取部位-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顺序逐一追踪解毒活性成分的研究思路,以急/慢性铅致小鼠毒性为动物模型,以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为指标,确认土茯苓解铅毒的活性部位.依据文献及前期化学研究基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活性部位进行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急性铅中毒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土茯苓总提物组和醋酸乙酯组小鼠血液、肝和肾脏中铅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有所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小鼠肝和肾损伤程度均有改善.慢性铅中毒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土茯苓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液、肝和肾脏铅含量均有下降(P<0.05),且呈剂量相关性;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和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并以土茯苓总黄酮高剂量组最为显著;小鼠肝和肾损伤程度均有所改善,且土茯苓总黄酮高剂量组组织结构趋近正常.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6个黄酮类化合物为总黄酮部位的主要成分,占总黄酮的58.89%.结论 土茯苓醋酸乙酯部位对铅致小鼠急性毒性有显著解毒作用,且醋酸乙酯部位优于总提物,提示醋酸乙酯部位为土茯苓解铅毒的有效萃取部位;土茯苓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排铅作用,对铅诱导的肝、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提示总黄酮为土茯苓解重金属铅毒的活性部位.土茯苓总黄酮主要由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和黄杞苷6个黄酮类化合物组成,提示上述化合物可能为土茯苓解铅毒的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