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荧光检测系统定量分析吲哚菁绿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吲哚菁绿(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观察并定量分析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及代谢规律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中使用ICG染色后剥除黄斑前膜和内界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近红外眼底成像术(NIR-FF)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开发基于Python语言编程ICG眼内代谢过程检测系统测量NIR-FF的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预测ICG代谢规律方程式,与术后视力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64只眼),年龄为(64.6±8.4)岁,其中男性25例(39.1%),女性39例(60.9%)。NIR-FF图像显示患者术前无ICG强荧光影像,术后1周出现后极部呈弥漫ICG强荧光,内界膜剥除区域呈现环形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见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并逐渐向视盘方向消退,直至1年时在视盘处仍可见ICG残留荧光。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可测量眼内ICG残留面积,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构建方程式预测术后12个月ICG残留面积=0.22×术后6个月ICG残留面积( R2=16%, P=0.002)。除术后1个月ICG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 P=0.017, r=-0.195)外,其余随访时间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预后和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采用ICG染色剥除内界膜后ICG在眼内的特征性代谢过程,表现为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随时间延长逐渐向视盘汇集。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能够清晰显示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的眼内分布特点,可用作预测ICG眼内代谢规律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中心腹膜透析患者再次住院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寻找腹膜透析(PD)患者再次住院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肾病学科规律随访且资料齐全的PD患者(303例)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再次住院分组,有再次住院的为住院组(202例),未再次住院为对照组(101例)。运用易侕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腹膜透析患者再次住院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事件(27.23%)、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和腹透管异常(18.82%)、肺部感染(16.83%)。与对照组对比,住院组开始透析年龄较大[(54.3±13.3)岁vs (50.2±13.7)岁, P<0.05],完全自理水平较低[152(75.25%) vs 88(87.13%), P<0.05],血压-舒张压水平更低[(90.44±14.13)mmHg vs (95.89±14.09)mmHg, P<0.05],血红蛋白水平更低[(97.77±19.46)g/L vs (115.8±33.63)g/L, P<0.05],白蛋白水平更低[(31.04±5.15)g/L vs (36.68±4.29)g/L, 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6.45±4.54)mg/L vs (3.46±3.57)mg/L, P<0.05]。两组患者在操作换液者、血压-收缩压、肌酐、eGFR、B型脑钠肽、甲状旁腺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增强PD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营养状态,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次数,提高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sher综合征伴黄斑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3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行走不稳2年,于2022年6月8日到南京市江宁中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诉近2年视物模糊明显,伴上下楼梯行走不稳、行走撞物等;青少年时期初即出现夜盲症;7岁时确诊听力障碍,配有助听器,未规律佩戴,听力无明显进行性下降。父母非近亲结婚,直系亲属无类似病症。患者闭目直立、快速轮替、指鼻试验均为阴性。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3、0.2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5、17 mm Hg(1 mm Hg= 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淡红,视网膜动静脉细,广泛青灰色污秽状改变,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中心凹反光减弱(图1A,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双眼晚期视网膜血管纤细,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黄斑中心凹周围至赤道部视网膜斑驳状强荧光,黄斑区少量荧光素"花瓣样"积存(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视网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及内核层囊样弱反射(图2A,2B)。OCT血管成像检查,双眼黄斑区旁中心凹视网膜血流密度(PFD)降低(图2C,2D)。视野检查,双眼周边视野缺损,管状视野。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双眼a波、b波波峰明显下降,峰时延长,暗适应0.01的振幅近乎呈熄灭型(图3A,3B)。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凹"花瓣样"强荧光,中心凹旁强荧光环,环外弱荧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处无荧光(图4)。听力检查,气导和骨导呈一致性下降,呈陡降型,低频听力轻、中度损失,高频听力重度损失。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行基因检测。对患者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得到候选致病突变位点。运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临床信息相关的1个父源疑似致病性变异,一个母源疑似致病性变异,且均为 ADGRV1基因杂合移码突变(图5)。诊断:Usher综合征(USH)2型、视网膜色素变性(RP)伴黄斑囊样水肿(CME)。予以口服醋甲唑胺25 mg,2次/d治疗,持续2个月。OCT检查,双眼黄斑水肿明显改善,视网膜中央黄斑厚度(CMT)显著下降(图6)。双眼BCVA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停药后随访3个月,CME未见明显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胆囊癌伴多发肝转移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成功转化后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8岁,2019年4月因反复低热半年余至我院就诊。增强CT和MRI检查示,胆囊癌伴肝脏多发转移。超声胃镜检查显示,胆囊弥漫性增厚,向腔内突起形成菜花样新生物。肝脏S4段结节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图1)。免疫组化:CK7(+),CK8(-),CK19(+),CK20(-),肝细胞(-),MUC5AC(-),CAM5.2(-),Ki67(+约5%),CgA(-),Syn(-)。临床分期为T3N0M1,ⅣB期。经过肝胆胰肿瘤MDT讨论后,于5月17日至9月18日行6周期GEMOX方案化疗。具体用药:吉西他滨1.6 g,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10月17日增强CT和MRI检查示,胆囊癌原发病灶及部分肝转移病灶较前明显增大,新发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脏穿刺活检组织加做免疫组化:MSH2(+),MLH1(+),PMS2(+),MSH6(+),HER-2(-),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约40%)。二代测序显示,TMB-Low,FGFR2、IDH1/2、BRCA1/2、BRAF、c-MET和NTRK1-3均无突变。经过第2次肝胆胰肿瘤MDT讨论后,决定给予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和化疗。10月24日至12月2日行放疗,采用6 MV X线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计划靶区(胆囊肿物及周围多发肝转移癌、肝门区转移淋巴结)总照射剂量50.4 Gy,2 Gy/次,共28次。于2019年10月30日至2020年7月3日行11个周期二线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具体用药:信迪利单抗200 mg,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替吉奥胶囊60 mg,第1~14天口服,2次/d; 21 d为1个周期。2020年7月13日增强CT和MRI检查示,胆囊壁较前变薄,肝内多发转移消失,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显示不清(图2)。经过第3次肝胆胰肿瘤MDT讨论后,于2020年7月22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部分肝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胆囊)囊肿伴坏死,符合新辅助治疗后改变,肿瘤退缩分级评分为0分(图3)。2020年8月10日至11月24日行5周期免疫治疗。具体用药:信迪利单抗200 mg,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后定期、规律复查,末次影像学检查时间为2021年7月15日,末次电话随访时间为2022年1月8日,患者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已超过32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随访方法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随访方法在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肾病学科长期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19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周二门诊随访患者分为对照组95例,周四固定门诊随访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6例。对照组常规随访,观察组随访时进行腹透液常规检查,发现肉眼可见问题及检验结果异常立刻干预,比较两组腹膜炎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腹膜炎24例,发生率为25.26%;观察组发生腹膜炎9例,发生率为9.38%。观察组腹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2, P<0.05)。 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重视腹透液常规检查和观察腹透液颜色,强化无菌换液操作,对患者的追踪随访,能够有效减少腹膜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活动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随着各种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传粉昆虫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为了调查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基本概况,于2021年7-9月通过随机样点法和定点观测法对14类(4目12科)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动进行了观测.共得到传粉活动记录7 247条,观察到受访植物37种(13科31属).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类群的传粉活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熊蜂(访花频次占总频次的70.13%)、其他双翅目昆虫(11.19%)、灰蝶(10.49%)和蛱蝶(3.08%),而其他的传粉昆虫类群的访花频次占比不足1%,传粉作用较弱;其中,熊蜂在不同植物上的访花活动会呈现不同的高峰期:如在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上呈现两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 和 18:00-19:00),而在假水生龙胆 Gentiana pseudoaquatica 上只有一个访花高峰期(11:00-12:00)等.研究显示,熊蜂是三江源地区传粉活力最高的传粉昆虫类群,且其访花的日活动规律因自身特性、受访植物种类和外界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的访花高峰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离不开传粉昆虫的作用,加强对传粉昆虫的保护有助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恢复.本研究可为未来开展三江源地区传粉昆虫的传粉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珍稀濒危沉水植物水菜花传粉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水菜花(Ottelia cordata)是珍稀濒危的沉水植物,现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北部海口至文昌一带的淡水湿地,其造型优美,极具园艺观赏价值.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水菜花的生境急剧退缩且更加破碎化,濒临灭绝.为探究水菜花的繁殖特征和繁殖规律,该研究分析了水菜花的花部形态、性比、花粉活性、柱头可授性、反射光谱、花粉限制与无融合生殖及其传粉者类型与行为.结果表明:(1)水菜花雌雄异株,雌、雄个体的性比约为1∶2;水菜花雌、雄花形态相似,但雌花略大于雄花.(2)水菜花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在花蕾期和开放期均较高.(3)中华蜜蜂(Apis cerana)是水菜花的主要传粉者,传粉效率较高且访问雄花的频率显著高于雌花.(4)水菜花雄蕊、雌蕊间的花色距离显著高于中华蜜蜂辨别的阈值(P<0.001).(5)在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下,水菜花坐果率分别为95.29%和98.42%,并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综上所述,水菜花两性模拟的欺骗性传粉并不完美,传粉者可以从视觉上区分雌花和雄花;而由于水菜花雄花数量较多,传粉者低频率的"错访"足以达到水菜花雌花的繁殖需求.因此,在今后开展水菜花迁地保护、人工种群恢复等保育工作时,应重视水菜花种群大小、性别比例和当地传粉者种群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外科治疗能否适用于初次发作的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以及胸膜摩擦固定术是否需要规律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行外科治疗的32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7例、女59例,年龄24(20~ 31)岁.行单纯肺大疱切除术120例次,肺大疱切除胸膜摩擦固定术(BLPA) 224例次.结果 初次发作气胸229例,复发性气胸115例.平均随访时间47(1~95)个月,随访终点共有10例患者复发.初次发作气胸复发率为3.1% (7/229),复发性气胸复发率为2.6%(3/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行肺大疱切除患者复发率为5.8% (7/120),行BLPA患者复发率为1.3% (3/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肺大疱切除患者与BLPA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体质量指数(P=0.04)、术中粘连情况(P<0.05)、手术时间(P<0.01)、肺大疱数量(P<0.01)、肺大疱位置(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大疱切除组术后引流量较少(P<0.01),漏气患者较少(P=0.01),引流时间较短(P<0.01).BLPA组总花费较高(P<0.01).结论 外科切除术后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效果均满意.与单纯肺大疱切除相比,BLPA能够更好地控制复发率,但术后患者引流量较多,引流时间较长,花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方蜜蜂和地熊蜂为紫花苜蓿授粉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解决紫花苜蓿传粉昆虫不足的问题,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方法]比较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采集规律及为苜蓿授粉的效果.[结果]发现两种蜂日工作时间和出巢温度没有显著差异,但采集行为不同,地熊蜂利用体重优势更容易打开龙骨瓣,访花频率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单花访问时间短于意大利蜜蜂,二者授粉后结荚率及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蜂种、携粉回巢率、访花频率是影响苜蓿种子生产的主要因素.[结论]试验数据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为苜蓿传粉效果都很好,但意大利蜜蜂饲养管理技术成熟,价格低廉,适合苜蓿制种及规模化生产中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居群野罂粟个体形态特征及访花昆虫行为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野罂粟作为“咳欣康”与“咳喘宁”等中成药的主要成分被大量开发,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本研究探讨不同地区野罂粟个体形态学差异及访花昆虫的类别与行为.方法:在野罂粟盛花期,选择不同生境的10个野生居群,采用经典的样方法与样带法结合定位观测研究花期野罂粟的株高、分埠数、莛数和叶片性状等7个生物学指标和访花昆虫的类别与行为特征的差异.结果:(1)在个体水平上,野罂粟生物学指标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株高、分埠数、莛数和叶面积在不同居群间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2)访花昆虫有7目18科23种,其中鞘翅目(4科6种,占26.1%)、半翅目(4科5种,占21.7%)、双翅目(3科4种,占17.4%)、鳞翅目(3科4种,占17.4%).结论:为了更科学的阐明药用植物的繁育机制、遗传背景、活性物质等关键问题,建议下一步开展野外定位观测结合环境控制试验,系统研究中草药的繁殖生物学过程和规律,预期成果将为优良中药品种繁育与栽培及其资源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