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CF)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 2023 年 2 月至 5 月因药物难治性心房颤动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 40 例.将两侧肺静脉各分为 8 个区域.记录导管与心房组织的CF和贴靠稳定(至少 50%导管贴靠时间CF≥10 g)的消融点数量.根据面部疼痛量表(修订版)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每个消融区域取最大疼痛值.根据疼痛评分高低,将各区域疼痛评分较高的 20 例分为疼痛组,较低的 20 例分为普通组.分析各部位CF特征和与疼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 40 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共记录 3 832 个环肺静脉消融点,CF为(12.2±7.8)g.疼痛组的CF显著低于普通组[(11.1±5.1)g vs.(13.4±4.8)g,P<0.05].右上肺静脉顶部是CF最大的区域,为(16.5±5.8)g,左侧前壁上部(左心耳嵴部)是CF最小的区域,为(7.5±3.7)g.在右下肺静脉底部、右侧后壁下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左侧后壁下部、左侧后壁中部、左侧后壁上部区域,疼痛组的CF均显著小于普通组(P均<0.05).在 3 832 个消融点中,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有 2 193 个(57.2%),疼痛组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构成比显著低于普通组(55.2%vs.59.5%,P<0.05).在右下肺静脉底部、右侧后壁下部、左侧前壁下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左侧后壁中部、左侧后壁下部区域,疼痛组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构成比均低于普通组(P均<0.05).此外,左肺静脉贴靠稳定消融点的构成比更低(54.2%vs.60.5%,P<0.05),尤其是在左侧前壁上部(左心耳嵴部),40 例患者 224 个消融点中,仅有 88 个(39.3%)贴靠稳定的消融点.结论:消融时疼痛会影响导管与心房组织的贴靠稳定,术者应实时监测CF,以提高肺静脉隔离效果,尤其是在疼痛更剧烈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ECMO敷料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体外循环支持系统,对治疗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ECMO导管的有效固定可以避免移位、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ECMO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透明敷料、外科敷贴及绷带等多种工具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固定不够牢靠、外观不够美观整洁、更换不够方便等问题,尚缺乏特异性有效敷料来固定ECMO导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特设计了一种ECMO敷料,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20543021.3).该装置包括依次薄弱连接的上部敷料、中部敷料、下部敷料 3 个部分.上部敷料顶面为上部敷料层,上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1 刻度标识,底面中部设有纱布层;中部敷料顶面为中部敷料层,底面 2 个长度方向边沿设有网状层,2 个网状层之间设有切口纱布,切口纱布 2 个长度边沿连接网状层,切口纱布与中部敷料层之间设有塑料薄膜,切口纱布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裂缝,中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2 刻度标识;下部敷料与中部敷料的连接处设有开口,下部敷料底面为胶黏层.该装置设计简单,固定效果好,方便更换,可避免导管滑脱、移位,减少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损伤指数精准指导下高功率消融在肺静脉隔离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 min对(33.8±11.2) min, 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 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 Ω(25.3%对19.1%, P<0.01)及15~18 Ω(22.9%对19.1%, 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 min对(13.3±11.4) min, P>0.05;(51.1±78.4) mGy对(67.6±84.8) mGy, 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损伤指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光感应压力监测导管损伤指数(LSI)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指导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同意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男29例),年龄(63.1±6.5)岁,应用光感应压力监测导管在LSI指导下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导管消融贴靠压力(CF)、LSI与8个月随访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肺静脉隔离时,大部分消融位点均达到前壁LSI为5.0,后壁LSI为4.5,平均CF>10 g;②84个肺静脉隔离中,单圈隔离率为84.5%(71/84),非单圈隔离率为15.5%(13/84),整体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总肺静脉隔离时间为(42.5±13.7)min,左侧肺静脉隔离时间为(19.7±5.2)min,右侧肺静脉隔离时间为(22.6±6.8)min;有3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停搏;③非单圈隔离漏点与单圈隔离对应位点LSI相近(4.7±0.4对4.6±0.9, P>0.05),非单圈隔离漏点位点CF均明显低于单圈隔离对应位点[(8.9±1.6)g对(12.5±1.4)g, P<0.05];④8个月随访观察后,总累积成功率为88.1%(37/42),单圈隔离患者累积成功率高于非单圈隔离患者[93.9%(31/33)对66.7%(6/9), P=0.018];⑤房颤复发患者隔离圈漏点位点平均CF为(9.6±0.8)g。 结论:LSI在房颤导管消融中对透壁性和连续性的指导安全有效,CF<10.0 g时能出现漏点,无法单圈隔离,而单圈隔离较非单圈隔离的远期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时自由扣式止血带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切实提高战伤止血效率,有效降低伤死率和伤残率,并为伤员的后续救治创造有利条件,研制一种新型止血带.方法:结合战(现)场急救特点进行需求分析,在现有旋压式止血带的基础上从缩短操作用时、精确控制止血压力、定时松解止血带等方面进行结构改进和功能优化设计.新型止血带主要材料为工程塑料与涤纶织带,由微调扣、主带、收紧带、定时器、绞棒、魔术贴、自粘带和绞棒固定夹等部件组成.结果:该止血带平均操作用时11.52 s,止血效果可靠,且计时1h(上肢)或1.5 h(下肢)后自动报警,避免了组织缺血坏死.结论:该止血带造价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止血效果好,并具有计时报警功能,能很好地满足战(现)场急救止血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心房容积大小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左心房容积对肺静脉隔离时贴靠压力分布的影响,以更好指导导管贴靠,改善消融策略.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8~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33例,根据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和术中三维解剖图按左心房大小分成两组:左心房增大组[左心房容积(155±19) cm3,左心房内径(46±10) mm]和左心房正常组[左心房容积(106±19) cm3,左心房内径(36±5) mm].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关闭压力显示窗口后进行肺静脉隔离.术者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X线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后,在Vistag模式下进行消融,记录心房与导管的贴靠压力(CF)和压力时间积分(FTI).术后根据左、右肺静脉解剖特点分析各部位压力特征.CF<10 g为贴靠不佳, CF≥10 g为贴靠良好.结果 在3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 325个点,CF平均(13±9) g.其中,左心房增大组的压力显著低于左心房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 g对(14±4) g, P<0. 001].两组最小平均CF值均出现在左心耳-左上肺静脉嵴部[左心房增大组为(4±3)g,左心房正常组为(7±5)g]和左下肺静脉前壁(左心房增大组(5±3)g,左心房正常组(8±4) g].左心房增大组和正常组导管贴靠不良(CF<10 g)的位置均最常见于左心耳-左上肺静脉嵴部和左下肺静脉前壁(P<0.001),其次为右上肺静脉前壁和后壁(P<0.001).结论 左心房容积影响房颤导管消融时的贴靠压力,术者应重视实时监测贴靠压力,以改善导管贴靠,提高消融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压力感知导管技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压力感知导管技术逐渐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导管与心肌组织贴靠不良可导致无效消融,影响患者预后.随着压力感知导管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增多,导管对心肌的贴靠压力成为评判贴靠优劣的新指标,对标测和消融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艾痛经贴的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丹艾痛经贴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法提取肉桂、香附、艾叶挥发油,正交试验筛选最优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醇提药材中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含量,以二者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工艺.结果 优选肉桂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压力35 MPa、提取温度40℃、CO2流量30 kg/h.香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5℃、提取压力30 MPa、CO2流量5.5 kg/h.艾叶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为20 MPa,提取温度为30℃,CO2流量24 kg/h;正交试验优选最佳醇提条件为10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 本实验优选提取工艺简便,重复性好且准确可靠,可为中药贴剂的制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防治相关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BCRL)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难以治愈的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及治疗BCRL十分重要.本研究对防治BCRL相关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为临床防治BCRL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检索防治BCRL相关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04.2位研究者独立检索、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采用AMSTAR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结果 共纳入20个系统评价,治疗11篇、预防3篇、预防及治疗6篇,内容涉及运动锻炼、徒手淋巴结引流(manual lymphatic drainage,MLD)、空气波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中药、康复护理、运动机能贴扎(kinesiology taping,KT)、手术方式和自制软枕等方面.其中,运动锻炼、康复护理、KT、手术方式、中药和自制软枕防治BCRL有效(均P<0.05),MLD、IPC防治BCRL效果尚存在争议.AMSTAR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提供纳入排除的文献清单不清楚(85%)、未将发表情况考虑在纳入排除标准中(85%)、未评估发表偏倚(55%)和未说明利益冲突方面(50%).AM-STAR评分在4~9分.结论 运动锻炼、康复护理、KT、手术方式、中药和自制软枕对防治BCRL效果明显,但MLD和IPC防治BCRL效果尚未明确.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上述结果,为相关防治研究提供可靠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SA引导下改良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肠梗阻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进展快,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1-2].及时有效地实施胃肠减压,以降低肠内压力、减少梗阻肠管的积气积液及恢复局部血液循环,是急性肠梗阻治疗的关键[1,3].鼻胃管减压法是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救治方法,但因存在长度短、容易贴壁等缺陷,以致解除梗阻的效果有限[4-5].研究表明,在DSA引导下实施的肠梗阻导管减压法,能够有效地到达梗阻部位,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7].然而,传统的单导丝辅助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置管操作时间与X线曝光时间较长,不仅增加医患双方的放射辐射剂量,而且影响置管的成功率[8-9].近年来,本院对肠梗阻导管置入方法进行改良,已发现在双导丝辅助下的导管置入方法不仅能快速地引导肠梗阻导管至可靠部位,而且操作简便易行.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近3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救治资料,以评价改良后的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应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