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汉籍《海上心得神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海上心得神方》是越南后黎朝著名医家黎有卓所著的一部汉文古医籍,深受中国温补学派代表医家冯兆张所著《冯氏锦囊秘录》的影响。经考,全书66首方剂,其中45首来自于《冯氏锦囊秘录》,或直接抄录,或从《冯氏锦囊秘录》的医案中进行提炼,并补充方剂名而形成有固定名称的方剂;21首为仿效《冯氏锦囊秘录》创制的新方。《海上心得神方》反映了中国明清温补学派学术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延伸和发展状态,透视出越南传统医学的汉文化渊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越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Gly71Arg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编码区的Gly71 Arg(G71R)突变与越南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越南平顺省综合医院住院治疗的越南籍足月新生儿149例,根据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分为病例组(99例)和对照组(无黄疸,50例).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UGT1A1 G71R突变频率,比较两组UGT1A1 G71R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观察病例组UGT1A1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不同基因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G71R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3%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G71R纯合子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于野生型及杂合子患儿(均P<0.01).结论:越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可能与UGT1A1 G71R基因突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锡叶藤药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临床合理选择锡叶藤药材来源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并以"锡叶藤""Tetracera asiatica""Tetracera scanden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自建库起至2020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锡叶藤的名称、品种、药用部位、产地、性效及方药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历代本草和医药典籍中记载锡叶藤的别名有涩叶藤、水车藤、锡叶、涩沙藤等;品种主要有五桠果科锡叶藤和毛叶锡叶藤;药用部位主要有其根、茎及叶;产地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国外的泰国、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缅甸等地;其功效主要有收敛、止泻、消肿、止痛等;主治肠炎腹泻、痢疾、遗精、子宫脱垂等症;常与凤尾草、车前草配伍治疗痢疾,与马鞭草、山苦荬菜、山栀子配伍治疗肝脾肿大,与春根藤、川山龙、红蛇根、乌蛇根配伍治疗风湿酸痛等.后续可充分挖掘锡叶藤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加强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促进锡叶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中桂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桂类药材的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了考证.经考证可知,桂类药材最早以“菌桂”和“牡桂”之名,分2种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其中菌桂经历“困桂—菌桂—筒桂—菌桂”的演变,南北朝后增添了一种半卷多脂的“桂”,但三者用时罕有分别.桂枝、肉桂之名至唐代才出现,均以嫩枝皮且去外层栓皮为佳,并多以“桂心”之名入药;宋元以来桂的药用部位逐渐分开,肉桂为桂的枝皮或小树干皮,嫩枝皮则为桂枝,再嫩者为柳桂,宋代将前朝称谓统一为“桂枝”;明清后肉桂为干皮入药,嫩枝则为桂枝;近代以来《中国药典》规定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嫩枝条,肉桂为其干燥树皮.从历代所记载的植物形态及其附图,结合历代所述的产地分布情况,历代入药主流植物应为肉桂C.cassia,但还有其他肉桂组植物各地亦做桂入药,如浙江桂(浙樟)C.chekiangensis、钝叶桂C.bejolghota、川桂C.wilsonii等,历代多从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不同,综合加以区分不同类别.历代产地记载多为今我国广东、广西及越南等地,并奉为道地.桂类药材采收炮制的方法古今基本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越南《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劳损”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越南的古医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七“劳损篇”与中国相关医籍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劳损的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其融合吸收了金元医家李东垣、朱丹溪等的学术思想;在选方用药方面,其所载方剂大都来源于《本草纲目》所记载的取材简便、简单实用、容易普及的民间验方;其通过“原方照录”“原方活用”等“域外接受”形式,促进了中医药治疗“劳损”方法的域外传播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越边境龙州县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知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广西中越边境龙州县越南籍媳妇艾滋病(AIDS)知识知晓率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中越边境项目,2019年3—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龙州县内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知识情况开展调查,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知晓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共调查413名越南籍媳妇,年龄最小20岁,最大75岁,中位年龄45岁;职业以务农为主、文化程度以文盲及小学学历为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0.60%,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肝(HCV)感染率分别为0.96%、2.18%和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5岁(OR=2.371,95%CI:1.236~4.549)、知道艾滋病是传染病(OR=8.105,95%CI:2.786~23.585)、通过医生来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OR=4.937,95%CI:2.726~8.942)是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而原户籍来自下梁(OR=0.291;95%CI:0.111~0.764)是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的阻碍因素.结论 目前龙州县越南籍媳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仍比较低,应针对其影响因素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艾滋病防范意识,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黄帝内经》在越南的译介与传播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帝内经》海外译介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黄帝内经》越译本出版量迅猛增长,受众群体广泛,传播效果良好.将传播学拉斯韦尔5W模式与译介学理论相结合,分析《黄帝内经》越南译介模式,可为中医典籍海外传播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译介主体和内容是《黄帝内经》在越南得以成功传播的基础,媒介发挥了连接主体、译本和受众的桥梁作用,效果反馈促进了译介活动的完善.这为中医典籍海外传播带来启示:通过选择具备中医知识、精通外语的译者及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中安息香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安息香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其临床用药,笔者查阅古代本草、医书典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安息香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性状、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等进行了系统考证.考证结果表明古代本草所载安息香的主流来源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此外,安息香树S.benzoin也多有应用.近代以安息香树S.benzoin为主流,但在实际使用时多为安息香属多种植物的树脂,随后记载中又出现了白花树S.tonkinensis和滇南安息香S.benzoides,并将其也作为安息香药材的主要来源,现代则以白花树S.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为主;古代著录的安息香药材产地为波斯、西戎、安南等,现代则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泰国、越南,以及我国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我国商品药材多系进口;传统总结性状评价以油性大、具蜡样光泽、质脆易碎、香气浓、嚼之有砂粒感、无杂质者为佳;古时文献记载的安息香采收时间集中在7-8月份,近现代则在夏、秋两季采收,采集方式多样,通常选取树龄10年以上的进行采割,以4-6月份割脂为好,最先采集的、乳白色的树脂质量最佳;历代炮制主要以研磨后粉末入药,另有酒蒸成膏、蜜制等记载,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新增安息香羊脂和安息香豚脂,现多以粉末入丸、散剂或酒制.基于考证结果,认为安息香树S.benzoin的干燥树脂虽不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安息香药用品种,但其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建议可深入探究其药用可行性.在开发含有安息香的古代经典名方时,建议可采用白花树S.tonkinensis或安息香树S.benzoin的干燥树脂,阴干后粉末入药或根据处方炮制要求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中石决明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石决明药材进行系统本草考证,涉及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含石决明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石决明为正名,亦有以其功效、性状及近音字而命名的"千里光""九孔螺""珍珠母"等异名.唐代以前石决明药材动物基原因形态描述过于简练,仅能考订为鲍科鲍属动物;宋元明清时期主流基原为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与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民国时期开始将鲍属多种动物作为石决明基原使用,品种繁杂并延续至今.古今我国国内主要产区为海南、广东及山东地区,国外产地主要为日本及越南.古籍中对石决明品质评价大致以呼水孔的开孔数量为准,以七孔和九孔的鲍壳为佳;近现代则以性状个大整齐、无破碎、内外洁净并有光彩、壳厚者为佳.基于考证结果,结合石决明散的记载年代,建议开发该经典名方时石决明药材使用杂色鲍H.diversicolor或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的贝壳,且以生品入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中藿香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经史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藿香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含藿香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本草考证分析可知,历代本草多以"藿香"为正名,所用主流基原均为Pogostemon cablin,为区别于明代以来我国民间习用的同科另一种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及推崇道地产区而有"广藿香"之名;广藿香原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早期因作香料经广东等地传入我国,宋代以来便已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亦有将其叶、梗分开单独使用;历代推崇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现广东广州、肇庆、湛江和海南省多有栽培,以石牌所产最为知名;广藿香主要为扦插繁殖,二月生苗,六月采收;产地加工方法主要为闷晒法,放置阳光下反复闷晒至有芳香气味、颜色转黄;炮制方法多以净选后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养胃汤中所用藿香以P.cablin为基原,取叶片生品入药,而藿朴夏苓汤则建议选择土藿香A.rugosa除去根及老茎的生品入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