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金匮要略》病证术语翻译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范畴化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对中医典籍中的术语进行范畴化分类,解决术语标准化建设中翻译缺乏系统性的难题.中医典籍中的病证术语承载着中医的独特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概念.《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金匮要略》中的代表性中医病证术语"痹"证、"饮"证和"疟"病为例,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三个典型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推荐首先建立病证名的原型范畴词,在此基础上确定次范畴词,构建系统的翻译模式,使中医病证术语的翻译形成相对稳定的译文体系,并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医翻译研究发展作出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联翻译理论下《滇南本草》对偶辞格英译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作为我国现存较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地方本草典籍,《滇南本草》具有重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滇南本草》中正对、反对、串对等典型对偶辞格为研究对象,分析关联理论对翻译过程的阐释力以及关联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契合度,总结关联翻译理论下对偶辞格的英译原则,在英译时结合对偶辞格特点,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对偶形式并适当补偿文化缺省内容,保证译文读者在取得充分语境效果的同时避免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百日咳"名称来源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现代很多文献持"百日咳"一称出自中国医书的观点,甚至认为早在隋朝典籍中就有关于百日咳的描述。通过回顾典籍原文,可知这些解读有误。中国传统典籍对百日咳的描述和文献年代分布特征与西医学相似,始于约500年前,此后记录愈发翔实具体。国内医界对此病有多种命名,没有统一使用"百日咳"作为病名的迹象和证据。文献记录显示"百日咳"首先在日本成为一个较为公认的疾病名称,并通过医学教育的直接输入,进入中国西医学现代教育课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王鏊集》中的医学人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王鏊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集》首次对王鏊著作全面整理,汇集了王鏊生平自撰所有诗文、笔记。《王鏊集》中共发现医家38人,王鏊与周庚、周煦庵、盛汝弼、张养正、陈宠等多位医家交往甚密,与周庚同为京师吴中同乡文字会的核心成员,曾为周煦庵作墓表、为盛汝弼作碑文、为张养正作传,陈宠曾治愈王鏊外甥的痘疹后泄泻。《王鏊集》中载述医家数量众多,当因王鏊在朝为官35年,交游广泛,善于应酬;其籍贯为名医辈出的吴中地区,又善读医书,知晓医理,编纂医方。《王鏊集》中医学人物传记资料可信度高,部分医家资料又是正史、医史著作的主要来源,蕴含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分布于类书、方志、族谱、文集、笔记等各种典籍中的相关医家载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医家传记资料的缺失,值得深入挖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日本汉方医对疫病治疗的探索:以“特效药”巴豆、鲊荅治疗霍乱的发现与推广为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日本安政霍乱大流行时期(1858—1860),汉方医并河济民发现使用巴豆治疗霍乱疗效显著,浪华某位医者发现鲊荅(走兽、牲畜的内脏结石)对霍乱也有显著效果。此后,伊予国小松藩藩医和尔子让听说了并河济民对巴豆的运用,兴法府医官马杉质也听闻了浪华医者的事迹。和尔子让在临证治疗中对巴豆进行试验,马杉质也验证了鲊荅的疗效。二人各自结合中医古代典籍,运用中医学理论阐释巴豆、鲊荅治疗霍乱的功效,将之视作霍乱“特效药”进行应用,并予以推广。和尔子让以巴豆为霍乱“特效药”的观点受到当时日本汉方医学界的关注。马杉质推广鲊荅的后续,由于缺乏资料暂不可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邪伏膜原"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机制与辨证论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中,相对于有症状感染者来说,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的2019-nCoV因其隐匿性和被忽视性,更容易被广泛传播蔓延,从而给当前的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目前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方法尚在探索阶段,通过挖掘祖国医学典籍发现,"邪伏膜原"理论以其"伏而不发或表里九传"的独特辨证体系和"先证用药以截断病原、开达膜原以扭转病位、早逐客邪以防传变、瘥后调护以防复发"的标本兼治疗效,可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提供临床应用参考,并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抗击传染病战役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龟鹿二仙胶处方变革、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医名方龟鹿二仙胶具有温肾益精、补气养血功效,主治久病肾虚、腰酸膝软、精血不足,遗精阳痿,在后世典籍收录中方药剂量、制法及功效等多有变革与拓展。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可健骨、抗肿瘤、减轻骨髓抑制、改善精子质量、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该方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得到拓展,可用于化疗后不良反应、肝硬化低蛋白血症、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AD等病症的治疗,多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来药物没食子考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没食子于北魏自波斯传入中国使用至今,其译名繁多。综合参考中外医学及历史文献,以没食子为对照,从墨食子、跋屡子以及五倍子相关的外语音译展开,从来源、含义的角度进行考辨。研究发现,墨食子之“墨”用于描述没食子不够恰当,“墨”既不符合没食子音译的语音演变,也不能准确体现没食子本身的医学含义。中医典籍中的跋屡子与没食子实为一物,但希腊-阿拉伯古籍中“Bullut”对应橡树群体及其虫瘿,而并非跋屡子。跋屡子应为“Omphacitis”。在外来医籍《西药大成》中,“没石子”对应 Quercus infectoria属的虫瘿类药物,五倍子实际列于“没石子”附注部分,作为性质类似的拓展内容出现;而在本土医籍中,没食子与五倍子是明确的两味不同药物,但二者在药性上互为替代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语料库的《黄帝内经素问》威斯译本中"气"的译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运用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素问》威斯译本中"气"的译法进行检索分析.研究发现,"气"出现在 388 个句对中,共计540 次,91 种不同的译法,归类后总频数超过10 的共有9 类.分析得出:"气"的译法以意译为主,辅以加注、省略等译法,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译.因此,在翻译中医文本时,译者要首先弄懂原文,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第二,中医典籍译者应当兼具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和一定的中医理论素养.第三,语料库方法可以作为中医典籍译本勘误的重要手段,对增强译本质量,提升中医典籍的传播效果,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关典籍,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对UC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重新探讨.认为湿热、瘀血是伏邪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是伏邪产生的基础,而伏邪所致的肠络受损是UC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临证遣方用药时谨遵扶正祛邪、透邪外出的治疗总纲,提出清热利湿是祛除伏邪的首要治则,健脾温中为重要保障,理气活血是主要方式,而顾护胃气则需贯穿治疗始终,由此创立的清肠温中方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防治UC的复发.该文分别从"伏邪理论"源流、伏邪在UC发病中的特点及在诊疗中的应用等探讨了中医药抗UC复发的诊疗策略,并附本团队防治UC复发的经验,以期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