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手外科显微骨科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外伤致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有深部无效腔创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7~73岁,平均41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深部均有1~2处无效腔,创面均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感染。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及分支特点,术前CDU定位1~3条皮肤穿支,术中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游离皮瓣,携带1~2块嵌合肌瓣,切取皮瓣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肌瓣体积为3.0 cm×2.0 cm×2.0 cm~5.0 cm×4.0 cm×3.0 cm。断蒂后将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无效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嵌合穿支皮瓣血运;5例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跟内侧神经、跟外侧神经、胫神经感觉支、隐神经)缝接,重建足底感觉。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质地、血运情况、供区与受区皮肤愈合以及瘢痕增生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因部分肌瓣坏死渗出较多,经清创引流换药后延期愈合,其余皮瓣受区与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经12~48(平均24)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功能恢复满意。5例神经缝接的皮瓣感觉恢复至S 2级2例、S 3级2例、S 3+级1例,效果最佳者TPD为22 mm;12例皮瓣未缝接神经,皮瓣仅恢复本体感觉。 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8~56岁,平均31.5岁。跟腱缺损长4.0~9.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4.0 cm~14.0 cm×6.0 cm,所有病例均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3例,皮瓣面积4.0 cm×4.5 cm~15.0 cm×7.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复查,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踝关节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均无溃疡发生。无跟腱再次断裂病例,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为背伸(13.4±2.6)°,跖屈(33.6±3.2)°;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8.7±5.6)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对于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患者,应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足底撕脱皮肤急诊嵌合瓣移植预构原位回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足部皮肤撕脱后通过旋股外侧动脉嵌合瓣移植预构重建足部血供,足底撕脱皮肤原位回植的可行性及功能。方法: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共收治足底皮肤撕脱、无回植条件且皮肤无严重挫伤8例,均为男性,年龄22~60岁;左侧4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碾伤5例,重物砸伤1例,机器绞伤2例;撕脱程度:足跟部逆行撕脱3例,顺行1例,由内向外1例,全足底1例,全足套状撕脱伤2例;皮肤撕脱面积:5.0 cm×11.0 cm~15.0 cm×33.0 cm。均急诊采用旋股外侧动脉皮瓣、肌瓣和筋膜瓣嵌合移植,将肌瓣置于足底进行预构,修剪足底撕脱的皮肤覆盖肌瓣,筋膜瓣放置足背肌腱上非负重区域,皮瓣覆盖足部其余创面。皮瓣切取面积5.0 cm×12.0 cm~15.0 cm×33.0 cm,携带肌瓣体积5.0 cm×10.0 cm×1.0 cm~7.0 cm×15.0 cm×2.0 cm,筋膜瓣面积5.0 cm×8.0 cm~10.0 cm×15.0 cm。术后抗凝、抗感染对症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肤颜色、质地、肢体行走功能等情况。结果:本组8例中,1例预构的撕脱皮肤边缘部分坏死,其余7例撕脱皮肤均成活,术后2周有血管反应;移植的旋股外侧动脉皮瓣、肌瓣和筋膜瓣均顺利成活。所有患者获得6~36(平均21)个月随访,成活足底皮肤颜色、质地与健侧相同,半年后足部撕脱回植皮肤膨隆逐渐消失,1例出现足部预构皮肤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磨溃,其余7例长期行走均无破溃发生。2例于3个月内负重时有面团感,后逐渐稳定。8例撕脱预构皮肤上可见明显角化层,外形、功能满意,感觉恢复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S 2 2例,S 3 4例,S 4 2例。 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嵌合瓣移植预构重建足部血供,可使足部撕脱皮肤原位回植成活,并恢复部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10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共收治跟腱区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5.5 cm~4.5 cm×6.0 cm;应用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10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完全成活,经过6~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和跟腱区皮肤一致,供区皮肤仅遗留线形瘢痕,足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活动度评分96~98分,10例均为优。结论: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修复后的皮瓣颜色、质地、厚度方面较其他术式更接近跟腱区皮肤,适合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动脉筋膜穿支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共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5~14岁,平均8.2岁。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其中左侧6例,右侧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一期行骨折固定加肌腱、韧带、血管、神经探查修补,二期皮瓣手术时软组织缺损部位:足跟部3例,外踝部6例,足背4例,内踝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9 cm×5 cm~15 cm×6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6 cm~16 cm× 7 cm。血管穿支分离及受区血管吻合均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血管在肌肉穿支中分离至所需长度后断蒂,受区血管吻合采用穿支-胫前/后动脉筋膜穿支的修复方式。术后常规护架烤灯、抬高患肢、抗炎、消肿、解痉、镇痛、抗凝等治疗,出院后定期采用门诊、微信、QQ等方式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关节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穿支血管蒂长度(7.1±1.5)cm,口径(0.6±0.2)mm,手术时间(145.7±15.4)min,术中出血量(72.5±10.4)ml。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部分)坏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1(平均20.3)个月,其中14例患者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术;末次随访皮瓣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皮肤无溃疡发生,足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0±4.8分,皮瓣感觉恢复按照BMRC,结果S 3+ 5例,S 3 7例,S 2 5例。 结论: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效果确切,在减少供、受区损伤的同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进展,就小腿穿支血管的数量、分布特点、如何定位穿支及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支皮瓣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以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浅动脉、隐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并就有代表性的手术和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侧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创伤显微骨科共收治伴有跟腱缺损的感染性创面12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4.5 cm~8.0 cm×12.5 cm,跟腱缺损长度3.0~7.0 cm,均采用以腓动脉后穿支为供血血管,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跟腱皮瓣(ATF)修复。皮瓣切取面积3.0 cm×5.0 cm~9.0 cm×13.0 cm,切取ATF大小3.0 cm×4.0 cm~3.0 cm×8.0 cm。供区8例直接缝合,4例行植皮修复。术后常规外固定6周,其后去除外固定并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行门诊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嵌合ATF切取顺利且各瓣血运好,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伤口甲级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10~24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小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估,结果优8例,良4例。结论: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嵌合组织瓣,可精准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是临床修复伴有跟腱缺损的踝部复合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离断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男,55岁,因双下肢被机器挤压伤后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11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 mm Hg。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左小腿离断伤,右足离断毁损伤;既往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血糖控制不佳。专科情况:左小腿自中段以远完全离断、毁损,但踝以远相对完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骨外露,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且周围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挫伤严重,左足外观相对完整;右足自第二跖骨外侧离断、毁损,仅残留足内侧部分,足跟、足底等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足背动脉抽脱外露。考虑到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告知患肢缺血时间较长,污染重,肌肉坏死毒素吸收等并发症致术后再植肢体坏死、多次手术及功能障碍等,患者及家人要求尝试保肢治疗。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短缩血管移植再植、右足清创VSD修复术,术前、术中及术后予输血及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见左小腿伤口有液体渗出,肢端毛细血管反应延迟,急诊行探查术,见肌肉大部分变性、坏死,脂肪液化。建议行清创VSD术或行骨水泥填充,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并告知术后再植肢体功能较差,继续保肢治疗仍存在再植肢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后期需行多次手术治疗(包括皮瓣修复、骨搬移及功能重建)。患者考虑年龄较大,体质差,要求行截肢术(尽量缩短病程、尽早康复),考虑右足底及足外侧大面积缺损,需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及骨移植重建负重区,而左小腿离断肢体足部相对完整,建议应用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避免后期再次行右足重建术。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游离左足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左小腿截肢术。彻底清创后,解剖右足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并标记备用。按右足缺损大小于左足部设计并切取足部复合组织瓣,同时游离并保护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及足部足趾肌腱,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组织瓣血运良好,断蒂后,复合组织瓣移植于右足缺损创面,数枚克氏针固定各骨折端,显微镜视下依次修复各血管及神经,部分缺损处行植皮术。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烤灯保暖,未出现血管危象,复合组织顺利存活。随访2年,右足外形及功能良好,无溃疡,足跟及足背靠近内侧感觉部分恢复,两点分辨觉1.5 cm,远端感觉麻木,结合左侧肢体佩戴假肢,患者行走无明显受限(图1~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足背外侧静脉网移植修复手掌浅弓缺损八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足背外侧静脉网移植修复手掌浅弓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21年7月,对烟台山医院手外科收治的8例外伤性手掌浅弓缺损患者采用足背外侧静脉网移植修复,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2~44岁,平均39岁;伴有不同程度肌腱、神经、掌深弓损伤以及指掌侧总动脉或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损伤,血管缺损长度6.0~10.0 cm,手指血运障碍第1~5指1例,第2~4指5例,第2~5指2例。移植足背外侧血管网移植修复远端3个吻合口5例、4个吻合口1例、5个吻合口2例。手部创面直接缝合关闭2例,2例手部创面急诊行ALTPF移植覆盖,3例手部创面择期行ALTPF移植覆盖,1例择期行尺动脉腕上支皮瓣转移覆盖。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跟踪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手指远端血运、皮肤感觉、TPD、手关节屈伸活动度等。结果:本组8例手指及移植皮瓣全部一期成活。术后随访10~53个月,平均17.9个月。5例患手伸指、屈指、对指及对掌功能恢复良好,恢复原工作;3例患手屈指和对掌功能受限,能参加轻体力工作。所有患手手指恢复本体感觉,TPD为5~7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手功能评定:优5例,良3例。血管供区为线形瘢痕,功能、外形无影响。结论:足背外侧静脉网移植是修复掌浅弓缺损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