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腱巨大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治疗过程,分析该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患者接受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治疗后,右足跟部皮肤无坏死,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右足跟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佳。结论:本案例报道的方法修复跟腱缺损效果好,可满足大部分跟腱损伤患者的手术修复需求,有助于早期行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或足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或足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7月-2023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骨科显微修复与重建病区采用ALTPF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足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其中男2例,女7例,年龄4~65岁,平均28.1岁,手背创面3例伴6指指伸肌腱缺损;足背创面5例伴10趾趾伸肌腱和1条胫前肌腱缺损;踝后创面1例伴跟腱缺损。软组织缺损范围8.0 cm×6.0 cm~15.0 cm×10.0 cm,肌腱(跟腱)缺损长度6.0~13.0 cm。术前使用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域穿支分布情况,结合创面特点设计、切取ALTPF,切取适当大小的ALTPF(9.0 cm×6.5 cm~18.0 cm×7.5 cm)和阔筋膜(1.5 cm×8.0 cm~4.5 cm×15.0 cm)修复创面,阔筋膜桥接修复缺损的伸肌腱和跟腱。9例阔筋膜供区和8例皮瓣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1例皮瓣供区于同侧髂腹股沟区取皮植皮。出院后通过门诊、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和并发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功能,依据足踝关节活动范围和运动功能Mazur评分标准评定足踝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且临床资料完整,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3.4个月。9例ALTPF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8例皮瓣供区仅留线形瘢痕,1例植皮处轻度片状瘢痕。皮瓣质地、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厚度适宜,均未行皮瓣修薄整形术。末次随访时,3例手部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1例;6例足踝部功能依据足踝关节活动范围和运动功能Mazur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结论:ALTPF结合阔筋膜移植修复手、足复合组织缺损,一个供区同时满足两种组织需求,供区损伤小、受区精准修复,避免分期手术,较为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Y推进皮瓣治疗儿童足部轮辐伤八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V-Y推进皮瓣在儿童足部轮辐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8例足部轮辐伤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5~5.0岁,平均3.5岁,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皮瓣面积2.5 cm×3.5 cm~3.0 cm×4.5 cm。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加V-Y推进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成活及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复查足跟外形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修复处质地、色泽良好,皮瓣蒂部与供区、受区外形满意,术后足部穿鞋不受影响,踝关节功能活动可,平均背伸25.8°(20°~30°),跖屈32.5°(25°~40°),足部感觉及行走功能接近正常,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为(91.7±6.4)分。优5例,良3例。结论:应用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术式简单,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肢体功能恢复好,是处理跟腱区较小面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8~56岁,平均31.5岁。跟腱缺损长4.0~9.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4.0 cm~14.0 cm×6.0 cm,所有病例均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3例,皮瓣面积4.0 cm×4.5 cm~15.0 cm×7.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复查,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踝关节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均无溃疡发生。无跟腱再次断裂病例,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为背伸(13.4±2.6)°,跖屈(33.6±3.2)°;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8.7±5.6)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对于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患者,应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跟腱断裂修复术后软组织缺损21例,其中13例为跟腱开放性损伤清创修复术后创面感染,皮肤坏死伴跟腱外露,8例为跟腱闭合性损伤修复术后皮肤坏死。创面面积为2.5 cm×3.0 cm~7.0 cm×9.0 cm。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4.0 cm~9.0 cm×11.0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21例皮瓣,2例糖尿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出现坏死,经换药后安放VSD装置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余19例皮瓣成活良好。术后平均随访30(24~36)个月,受区皮瓣及蒂部质地、色泽与周围组织接近,厚度略高出正常皮肤,外观满意,所有患者对受区及供区的美观均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腓肠神经支配区域短暂的感觉麻木,在3~6个月都痊愈。所有患者没有出现疼痛的神经瘤。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层次清楚,切取简单,是修复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10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共收治跟腱区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5.5 cm~4.5 cm×6.0 cm;应用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10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完全成活,经过6~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和跟腱区皮肤一致,供区皮肤仅遗留线形瘢痕,足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活动度评分96~98分,10例均为优。结论: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区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修复后的皮瓣颜色、质地、厚度方面较其他术式更接近跟腱区皮肤,适合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进展,就小腿穿支血管的数量、分布特点、如何定位穿支及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支皮瓣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以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浅动脉、隐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并就有代表性的手术和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侧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组织瓣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创伤显微骨科共收治伴有跟腱缺损的感染性创面12例,跟腱区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4.5 cm~8.0 cm×12.5 cm,跟腱缺损长度3.0~7.0 cm,均采用以腓动脉后穿支为供血血管,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嵌合跟腱皮瓣(ATF)修复。皮瓣切取面积3.0 cm×5.0 cm~9.0 cm×13.0 cm,切取ATF大小3.0 cm×4.0 cm~3.0 cm×8.0 cm。供区8例直接缝合,4例行植皮修复。术后常规外固定6周,其后去除外固定并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行门诊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嵌合ATF切取顺利且各瓣血运好,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伤口甲级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10~24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小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Thermann跟腱功能评定系统进行评估,结果优8例,良4例。结论:基于腓动脉后穿支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嵌合组织瓣,可精准修复跟腱区复合组织缺损,是临床修复伴有跟腱缺损的踝部复合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技术在陈旧性跟腱断裂治疗中的进展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争议和挑战。微创技术的理念在于尽可能减少对跟腱周围软组织的剥离,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微创小切口手术不暴露跟腱断端,可完成肌腱转位、肌腱移植等复杂手术,但存在误伤周围神经的风险。关节镜技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主要有关节镜下踇长屈肌腱转位、关节镜下肌腱桥接两类,前者对术后踇趾屈曲力量有一定影响,后者在大段缺损中应用较多。科学合理地将微创技术应用于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治疗,是未来足踝外科医师不断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对运动锻炼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直接吻合术、肌腱瓣技术、肌腱转位术和游离肌腱移植术等,在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适应证把握方面,需重点考虑跟腱缺损长度,同时兼顾患者年龄、外观要求、功能需求、局部组织条件等方面。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和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的适应证也在不断变化,基于现有文献证据,为每种手术技术制定合理的修复跟腱缺损长度范围,更加符合临床需求。此外,生物治疗技术、新型仿生材料等方面的辅助技术在实验室或动物模型中被证实存在积极作用,未来如何促进相关临床成果转化是辅助技术的发展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