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环境控制是实现创面完美修复的必由之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对创面愈合机制逐渐深入认识,创面微环境的概念与构成不断完善与清晰。在创面愈合进程中,外部微环境和内部微环境既相对独立,又交互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需要从空间、时间等多维度认清创面愈合的微环境变化规律与特点,才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调控创面愈合进程,有助于在合适的时间窗采取合理的再生医学技术,实现皮肤软组织损伤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修复与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然生物材料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组织工程通过干细胞、支架材料及生长因子三要素实现组织修复和再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脂分化并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是整形外科领域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新思路。天然生物材料表现出类似细胞外基质的理化性质,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是组织工程适宜的支架材料。该文总结了脱细胞基质、细胞外基质衍生物、有丝素蛋白、海藻酸盐、壳聚糖和细菌纤维素等天然生物材料的特性,对其诱导MSCs成脂分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研究的材料选择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纤维硬化性疾病面部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体脂肪移植是一种成熟的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在脂肪移植后,成活的脂肪组织不仅可作为软组织填充物,还可能具有组织再生功能。多项研究表明,自体脂肪移植可改善各种病理原因导致的纤维化疾病面部病变的症状与外观,包括系统性硬化症、瘢痕、放射性纤维化等。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脂肪干细胞相关。由于自体脂肪移植具有干细胞来源丰富、易于获取、分离处理容易等优点,可能在未来治疗纤维硬化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口腔软组织工程涉及口腔颌面功能和美学的修复重建。三维生物打印作为21世纪初的新兴技术,包裹细胞的生物墨水可通过模拟发育过程中组织的自组装促进再生,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口腔软组织既包括口腔特有的牙髓、牙周膜、牙龈、口腔黏膜和唾液腺,也包括颌面部涉及的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目前,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特有软组织修复中主要应用于牙髓再生领域,利用不同的生物墨水荷载牙髓细胞在牙本质基质中修复牙髓组织;三维生物打印在牙周膜重建和类唾液腺培养方面仅有少量体外研究;且尚未检索到三维生物打印在牙龈和口腔黏膜再生方面的应用。这应与牙周膜复杂精细有序结构、口腔的湿润环境、有限的操作空间以及持续的咀嚼压力相关。对于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的三维生物打印,虽研究较多,但大多无口腔针对性。本文简要介绍目前以细胞相容水凝胶为生物墨水的三维生物打印在口腔软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真皮与皮瓣移植修复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人工真皮再生基质(以下简称人工真皮)和皮瓣移植治疗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门诊随访,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于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为皮瓣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83±11.56)岁,包括单一软组织缺损5例,软组织缺损伴有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韧带损伤10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血管和(或)神经损伤3例,软组织缺损伴有其他2种以上复合伤6例;缺损面积为2.5 cm×1.2 cm~5.0 cm×1.6 cm;入院后急诊清创及骨、肌腱损伤处理后,行皮瓣(游离皮瓣、邻指皮瓣及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术后1~6周开始功能锻炼。B组为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0±11.20)岁,包括单一软组织缺损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韧带损伤9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血管和(或)神经损伤5例,软组织缺损伴有其他2种以上复合伤4例;缺损面积为3.1 cm×1.3 cm~4.5 cm×1.8 cm。B组同A组清创及骨、肌腱损伤处理方式后覆盖人工真皮,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二期行刃厚皮片移植,并于皮片移植术后1~2周开始功能锻炼。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皮瓣移植或刃厚皮片移植间隔时间、皮瓣或刃厚皮片成活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TPD及总主活动度(TAM)等方面的疗效差异。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皮瓣移植间隔时间(2.93±2.48)d,B组植皮间隔时间(19.87±3.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皮瓣成活率(96.00±9.32)%,B组皮片成活率(98.17±3.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所有患者门诊随访11~14(12.00±0.93)个月,A组部分患者术区外观臃肿,指体活动略微受限;B组患者指体活动正常,术区及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A、B组TPD分别为(8.67±2.01)mm、(9.50±1.81)mm;A、B组VSS评分分别为(3.40±1.07)分、(3.17±0.91)分;A、B组TAM评分分别为(18.30±1.97)分、(18.93±1.64)分,两组TPD测量、VSS评分及TA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在治疗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中疗效确切,效果满意,具有与皮瓣手术相当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注射非透明质酸类生物合成填充物致皮肤血运障碍并发症的治疗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引导下,精准扩血管方法治疗面部美容注射非透明质酸类生物合成填充物后,皮肤血运障碍致皮肤破溃及坏死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整形修复科收治因面部美容注射非透明质酸类生物合成填充物后,局部皮肤软组织血运障碍致皮肤局部破溃、坏死的患者33例,男2例、女31例;年龄16~59(31.8±4.3)岁。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盐酸罂粟碱液与尿激酶联合注射,进行精准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治疗,同时应用自体浓缩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再生及早期抗瘢痕治疗。结果:33例患者局部皮肤软组织损伤均得到迅速改善,随访3~12个月,29例患者无瘢痕遗留或仅有轻度色素沉着,4例患者遗留轻微瘢痕,疗效满意。结论:面部美容注射非透明质酸填充物后出现皮肤损伤的处理过程中,及时精准扩张栓塞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应用自体浓缩生长因子促进面部创面愈合再生等治疗效果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肢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周期长且预后差,绝大部分患者最终会因疗效不佳而截肢。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的应用为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带来了希望。Ilizarov技术或牵张成骨技术除诱导骨生成外,还可刺激微血管增生和改善微循环,分为纵向骨搬移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胫骨近端皮质部分截骨后横向牵张)。这两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纵向骨搬移主要用于促进成骨,适用于大段骨缺损、骨坏死或骨感染(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部分截骨搬移治疗,创伤小,对肢体稳定性的影响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主要应用于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如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静脉性溃疡、创伤引起的难愈创面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取得了高愈合率、高保肢率及低复发率的良好疗效,是该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最成功的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提高愈合率和保肢率,但总体疗效逊色于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胫骨横向骨搬移通过刺激微血管网再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但应强调与血管重建术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最好的长期效果。有研究初步表明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生成、平衡局部炎症微环境等相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效果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手示指甲下纤维黏液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52岁,发现右手示指未端甲床下肿物4年余,明显增大3个月,无红肿疼痛,指甲隆起变形。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创伤史。患者1年前曾因眼眶内肿物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报告:非霍奇金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检查:右手示指指甲隆起,突出局部正常组织约1.0 cm×0.3 cm×0.5 cm,皮肤无明显红肿,肿物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影像检查:X线示骨质未见明显异常;MR示右手示指远节指骨背侧可见一囊状T 2高信号影,T 1系列显示不清,病灶边界清晰(图1)。手术行指根神经阻滞麻醉后,取指甲近端两侧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显露甲根,拔除指甲,可见一肿物突出,甲床被挤压至两侧,分离肿物包膜,可见肿物质地中等,向深层组织剥离,远端达指骨,近端仔细分离甲床,完整剥离肿物,肉眼所见肿物大小约1.0 cm×0.3 cm×0.5 cm,灰白色软组织,结节状,有包膜,局部包膜韧厚,内部可见囊液(图2)。病理报告:指纤维黏液瘤。免疫组化示(图3):ALK(-)、CD17(-)、CD34(+)、CD68(-)、CD99(-)、Desmin(灶+)、EMA(-)、Ki-67(2%+)、LCA(散+)、S-100(-)、SMA(+)、SOX-10(-)、Vimentin(+)。术后第2周拆线,切口甲级愈合,皮温、皮色正常,无红肿、硬结,各手指均活动自如,肢端末梢血运良好。术后第30天随访,术区愈合良好,无疼痛,血运、肤色正常良好,无肿物再生,术区甲床正常结痂,未发现其他异常生理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lizarov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Ilizarov技术是基于“张力-应力法则”,通过外固定架等形成稳定力学结构,仅需很小的创口,不剥离骨周围组织与骨膜,连接不同类型的固定针与骨或软组织形成牵张力,持续刺激骨与周围组织的再生,改善局部的血运,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微创骨科治疗体系。在骨折的愈合、畸形矫正、组织修复、骨髓炎、骨不连、骨缺损、骨肿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文将总结Ilizarov技术在骨科领域临床实践与研究,探讨Ilizarov技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多学科救治钙化防御病及再生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钙化防御病罕见且死亡率高,因皮肤缺血坏死和感染导致剧痛,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常发生在终末期肾病(ESKD)患者,又称钙化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UA),组织学特征是真皮微血管钙化、内膜纤维增生和微血栓形成。本文创新性运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多学科再生治疗1例34岁尿毒症女性患者,其臀部、双下肢广泛进行性溃疡,伴剧痛和恶臭分泌物,皮肤病理符合钙化防御病。患者因常规治疗无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行hAMSCs抢救性治疗,包括静脉和局部肌内注射、创面外敷hAMSCs培养上清液。患者的皮肤和软组织再生,血生化、炎症、矿物质和骨代谢指标、免疫功能紊乱好转。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治疗前为10分、治疗15个月为0分;Bates-Jensen伤口评价量表治疗前为65分、治疗15个月为13分;伤口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治疗前为68分、治疗15个月为0分。hAMSCs治疗CUA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钙化、促进新生血管和皮肤软组织再生修复、抗炎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