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植株生长及病害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以欧亚种葡萄品种'红地球'、'火焰无核'以及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夏黑'为试材,分析了露地和避雨两种栽培模式下鲜食葡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生理指标、抗病性以及枝条生长的差异,探明避雨栽培模式对鲜食葡萄生长发育以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避雨栽培下鲜食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露地栽培,而其叶片的气孔导度较露地栽培有所上升;避雨栽培显著促进了鲜食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叶绿素a/b比值,且在'红地球'、'火焰无核'中的作用更显著.(2)各葡萄品种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两种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但露地栽培葡萄叶片中水杨酸(SA)含量显著高于避雨栽培,且抗霜霉病品种'户太八号'和'夏黑'叶片中SA含量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红地球'和'火焰无核'.(3)避雨栽培显著降低了鲜食葡萄病叶率、叶片病情指数,且在欧亚种葡萄上达到极显著水平.(4)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枝条的长度和粗度均显著增加,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户太八号,和'夏黑'枝条粗度在增幅上表现极显著.研究发现,避雨栽培显著减少了鲜食葡萄病害的发生,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枝条生长和葡萄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交替根区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葡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试验采用盆栽的方法,在避雨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的灌溉方式和供氮水平对葡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水氮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探讨北方鲜食葡萄生产最佳的水氮耦合管理模式.灌溉方式包括常规灌溉100%灌溉量(CDI)、单侧固定根区灌溉50%灌溉量(FDI)和双侧根区交替灌溉50%灌溉量(ADI);土壤施氮浓度设置0.4(N1)、0.8(N2)、1.2 g·kg-1(N3)3个水平.结果表明:与CDI模式相比,ADI和FDI总修剪量降低了 34.8%和11.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长冗余增加;CDIN3处理葡萄树体冗余生长最高.ADI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比CDI、FDI提高5.1%和12.8%;N2和N3处理的树体总干物质量显著高于N1处理.与其他灌溉模式相比,ADI模式下叶果比显著降低,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施氮量对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所有组合中,ADIN2处理冗余生长量与当年生物量比值最低.葡萄产量表现为ADI分别比CDI和FDI平均提高6.0%和10.4%,同一灌溉模式下,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ADIN2、ADIN3耦合处理葡萄产量最高.与其他灌溉模式相比,ADI模式显著提高了葡萄水分利用效率,以ADI与N2、N3水平的耦合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ADI>CDI>FDI,并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认为,ADIN2处理能够减少葡萄冗余生长,有利于干物质向果实积累,产量较高,水氮生产效率较高,是较适宜北方葡萄生产的水氮组合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澜沧县林下三七圆斑病的发生及避雨栽培的控制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林下三七圆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探究避雨栽培对其控制效果,为林下三七圆斑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林下三七圆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调查比较了避雨和不避雨条件下林下三七圆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检测了避雨和不避雨两种栽培模式下三七干重、鲜重和皂苷含量.结果:林下三七圆斑病的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不避雨条件下林下三七圆斑病的发病率最高可达52.29%,避雨条件下的为1.97%.避雨栽培对林下三七圆斑病的平均相对防效在小广扎林下三七基地为92.57%,在大塘子林下三七基地为100%.避雨栽培可以降低林下三七植株冠层相对湿度2.03%,提高三七植株冠层温度0.21℃,避免雨水促进三七圆斑病菌的传播.避雨栽培对林下三七的鲜重、干重和皂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明确了林下三七圆斑病的病原菌,确证了避雨栽培对林下三七圆斑病的控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