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基因家族成员PfFT3调控开花功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是严格的短日照植物.目前,对紫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量和脂肪酸积累等农艺性状,而对紫苏开花进程及花器官形成的研究较少,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FLOWERING LOUC T(FT)是目前公认的感知光周期的关键基因,在花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PfFT3是FT-like亚家族基因,其在植物开花调控的功能尚待揭示.本研究首先通过亚细胞定位证明PfFT3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之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I1303-PfFT3,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野生型Col-0和突变体fd-2、fd-3和ft-10拟南芥,以此分别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的过表达和回补转基因株系.结果分析表明,PfFT3的过表达能够显著促进拟南芥开花并且能够挽救突变体fd-2、fd-3和ft-10的晚花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外源PfFT3基因的表达促进下游内源开花基因AtSOC1、AtAP1、AtFUL和AtLFY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 PfFT3在促进开花过程的积极作用,为深入研究PfPEBP基因的功能及紫苏短日照早花优良种质培育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喷施矮壮素与延缓施氮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明确小麦增产的春季追氮措施及矮壮素的优化调控效应,于2017-2020年在晋中农高区小麦基地开展大田试验,在起身期喷施矮壮素和对照(CK)条件下设置4个追氮时间:返青后10 d(D10)、返青后20 d(D20)、返青后30 d(D30)和返青后40 d(D40),研究不同追氮时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矮壮素对茎秆特性、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合成酶活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D30较其他追氮时间穗数提高1.4%~5.2%、穗粒数提高0.4%~12.0%、千粒重提高1.7%~9.4%、产量提高8.8%~22.1%.与D10和D20相比,D30显著增强了基部第2节间形成后0~21、35~42 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0~42 d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提高了茎秆木质素含量,增加了节间质量,提高了茎秆抗折力,且降低了株高,提高了抗倒性;而D40较D10和D20穗粒数增加4.5%~10.1%、产量增加0.04%~11.3%,但降低了基部第2节间形成后0~42 d PAL和TAL活性,减少了木质素含量,茎秆强度减弱,增加了倒伏风险.喷施矮壮素后,小麦株高显著降低,PAL和TAL活性增强,节间木质素含量提高,增加了茎秆强度,且在D30达显著水平.春季追氮与喷施矮壮素条件下,PAL和TAL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木质素含量与茎秆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节间直径、质量和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节间长度呈负相关.综上,返青后30 d追氮结合喷施矮壮素,可促进木质素的合成与积累,提高茎秆充实度,提高植株抗倒性和产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农杆菌介导的猪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猪苓菌核栽培中种苓质量不稳定是影响猪苓菌核品质和产量的关键问题,该文拟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猪苓遗传转化体系进行研究,为通过分子育种从而获得优质种苓提供技术保障.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究抗生素浓度、菌株类型、菌液浓度、受体材料、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筛选条件对猪苓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利用潮霉素抗性标记基因、特异引物PCR以及荧光检测方法筛选并检测转化子.结果表明,根癌农杆菌GV3101菌株可对猪苓菌丝进行遗传转化,菌液浓度A600nm=0.6,受体材料猪苓菌丝,侵染30 min,共培养3 d为最佳侵染条件;9 μg·mL-1潮霉素初筛和13 μg·mL-1潮霉素复筛两步筛选法为最优筛选条件.经潮霉素抗性筛选、特异引物PCR检测和荧光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eGFP已转入猪苓菌丝内整合到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在最优条件下,转化率可达到2.3%,遗传转化周期从大于90 d缩短到小于60 d.该研究建立并优化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猪苓菌丝遗传转化体系,为解析猪苓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其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危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塑料产量的增加和塑料废物管理不善极大地增加了环境中微塑料(MPs)的数量.MPs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 MPs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人类和其他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摄入或携带MPs,这些MPs可能对新陈代谢、功能和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它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MPs能够吸附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严重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基于近年来对MPs进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MPs来源与分布情况,并探讨了植物、动物和人体暴露途径、毒性作用与毒理机制,展望了未来MPs研究方向,为进一步评估MPs健康风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菌外膜囊泡疫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出芽形成的纳米球状小泡,与细菌的外膜和周质具有相似的组成,且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自佐剂活性和易于被免疫细胞摄取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疫苗研发平台.目前,OMVs疫苗已成功应用于预防B群脑膜炎球菌,针对其他病原体的OMVs疫苗也逐步进入临床阶段.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进行遗传改造,可提高OMVs产量,减少其内毒素毒性并呈递抗原.现就OMVs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33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影响人牙周膜干细胞成牙骨质分化潜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1133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成牙骨质分化潜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7~30岁10例就诊患者因正畸需要或因阻生拔除的牙齿共12颗,从离体牙上提取hPDLSC,分别转染靶向LINC01133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LINC01133,si-LINC01133)或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negative control,si-NC),以转染si-LINC01133为实验组,转染si-NC为阴性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si-LINC01133的沉默效率;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PDLSC成牙骨质分化相关蛋白包括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牙骨质附着蛋白(cementum attachment protein,CAP)、牙骨质蛋白1(cementum protein-1,CEMP-1)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指示剂MitoSOX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量;通过JC-1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蛋白包括NADH脱氢酶[泛醌]1β亚单位8(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1 beta subcomplex subunit 8,NDUFB8)、琥珀酸脱氢酶亚单位A(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flavoprotein subunit A,SDHA)、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UQCR1)、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4亚型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4 isoform 1,COXⅣ)、ATP合成酶F1亚单位α(ATP synthase F1 subunit alpha,ATP5A)的表达水平。结果:hPDLSC的LINC01133表达水平被si-LINC01133有效沉默(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385±0.128)( t=10.72, P<0.01),沉默效率超过60%。LINC01133沉默后,hPDLSC BS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664±0.179)( t=4.62, P<0.01);CA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736±0.229)( t=2.83, P<0.05)。LINC01133沉默后,hPDLSC线粒体活性氧产量显著上升(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1.458±0.185) (t=4.96, P<0.05);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209±0.029)( t=53.99, P<0.01);NDUFB8表达水平显著上升(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1.683±0.397)( t=3.45, P<0.05);SDH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阴性对照组:1.000±0.000,实验组:0.428±0.228)( t=5.02, P<0.05)。实验组UQCR1、COXⅣ和ATP5A的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NC01133可能通过调控hPDLSC线粒体功能,进而影响hPDLSC成牙骨质分化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艰难梭菌感染主要ST型菌株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致医院感染性腹泻艰难梭菌主要序列型别(ST81、ST8和ST42)之间的毒力特征、芽孢形成能力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住院腹泻患者送检艰难梭菌培养的稀便标本816份进行艰难梭菌分离和培养。以该院主要序列型别的艰难梭菌ST81(26株)、ST8(15株)和ST42(14株)为实验菌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和毒素A/B蛋白的表达;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艰难梭菌的芽孢形成能力;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艰难梭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扩增耐药基因、测序及氨基酸突变分析艰难梭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氨基酸的突变位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ST81型菌株为 tcdA-tcdB+/cdtA-cdtB-毒素型别,ST8和ST42型菌株均为 tcdA+tcdB+/cdtA-cdtB-毒素型别,ST42、ST8和ST81型别菌株产生毒素A/B蛋白的产量分别为41.9、2.4和0.83,ST42和ST8组毒素A/B蛋白的产量高于ST8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42菌株毒素A/B蛋白的产量高于ST8组( P=0.045)。ST81、ST8和ST42型菌株的芽孢形成数量分别为494×10 5 CFU/ml、160×10 5 CFU/ml和166×10 5 CFU/ml,ST81型菌株的芽孢形成数量明显高于ST8和ST42型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81型菌株为多重耐药菌,对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率均为100%(26/26),ST8型菌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为9/15,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1/15。ST81型别菌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高于ST8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T81型别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ST8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5)。ST42型对头孢曲松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和3/14。ST81型菌株对头孢曲松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ST4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81型菌株携带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相关基因 ermB阳性率[100%(26/26)]高于ST8组(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 gyrA和 gyrB编码的氨基酸突变分析显示,ST81和ST8型别菌株 gyrA和 gyr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但 gyr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突变位点不同。ST81型菌株为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426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缬氨酸,ST8型菌株为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426位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ST42型别菌株 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为单突变,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 结论:ST81型和ST42均为多重耐药菌,ST81型芽孢形成能力较强,ST42型别毒力较强。ST81和大部分ST8型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强,需警惕多重耐药性ST81、较强毒力高耐药性ST42和ST8型菌株在医院的播散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组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共表达P1和3CD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昆虫细胞重组表达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制备PV2-VLP进行初步免疫原性研究。方法:基于粉纹夜蛾细胞(High 5)密码子偏好性,将PV2的P1基因和3CD基因进行序列优化,并对P1基因进行稳定性突变,构建突变型rBac-PV2-P1s-3CD和野生型rBac-PV2-P1-3CD杆状病毒。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PV2-VLP,透射电镜观察VLP高级结构确定组装效率。免疫大鼠评估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可稳定表达P1s蛋白和3CD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热稳定性突变后VLP产量相比野生型有所提高。电镜观察发现直径约30 nm的三维结构,表明VLP成功组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制备的PV2-VLP具有免疫原性,且能有效刺激产生中和抗体。结论: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成功制备有效的VLP类疫苗,为PV-VLP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2007—2020年流感疫苗批签发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2007—2020年流感疫苗批签发特征,为我国流感疫苗研发生产及流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网站汇总截至2021年2月底公开的生物制品批签发数据,分析流感疫苗批签发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流感疫苗批签发量变化趋势。结果:Joinpoint回归模型显示,2007/08—2009/10流行季,流感疫苗批签发量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67.3%(95% CI:11.3%~151.5%),呈递增趋势;2009/10—2018/19流行季,APC为-14.8%(95% CI:-18.5%~-11.0%),呈递减趋势;2018/19—2020/21流行季,APC为72.3%(95% CI: 14.6% ~ 158.9%),呈递增趋势;整体来看,2006/07—2020/21流行季,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5.3%(95% CI: -2.3%~13.5%),流感疫苗批签发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流感疫苗生产厂家缩减并趋于稳定。流感疫苗以三价裂解疫苗为主,四价裂解疫苗和三价流感减毒活疫苗相继获批上市使用;当前适用于6月龄~3岁儿童的流感疫苗仅有三价裂解疫苗,其批签发量远低于适用3岁及以上人群的批签发量(29.1% vs 70.9%);超过90%的流感疫苗能够在10月底前获得批签发。 结论:近年来,流感疫苗批签发量下降和生产企业数减少的趋势得到改善,流感疫苗种类逐渐增多,未来需增加6月龄~3岁儿童流感疫苗产量、研发上市新型流感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水凝胶三维培养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特性及分化潜能的研究实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对比神经干细胞(NSC)在Matrigel水凝胶培养和悬浮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形态、增殖、分化潜能、细胞产量及存活率等情况。方法:分离提取孕12~13 d胎鼠大脑组织中的神经干细胞,用悬浮培养、三维Matrigel水凝胶支架培养2种培养方案传代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术鉴定巢蛋白(Nestin)和Sox-2的表达,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表型;用10%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培养基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后,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的终末分化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对应特异性标记物分别为NeuN、CNPase、GFAP。结果:免疫荧光鉴定P1代NSC,Nestin和Sox-2双阳性表达;P2代流式细胞鉴定Nestin∶90%,证明从胎鼠大脑能够获取纯度较高的神经干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表明Matrigel基质胶三维培养方案细胞产量明显升高,是悬浮培养方案的5~10倍,收取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率较悬浮培养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812)。本试验两种方法培养的NSC均具多向分化性能,均能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后各终末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一致( P值分别为:0.1302;0.1108;0.1605)。 结论:相比于悬浮培养,三维Matrigel水凝胶支架方案培养出的NSC,具有活性高,增殖能力强,消化后死亡率低,细胞产量大,能达到悬浮培养的5倍以上,能稳定传代及便于细胞形态学观察等优点,并在连续传至多代后仍能保持NSC的基本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