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锥形束CT对隐形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检测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前后的口腔锥形束CT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 8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 44 例和对照组 44 例,对照组采用钟摆矫治器,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上下颌骨的骨性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长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上颌第一磨牙(U6)的位移距离对比,牙冠与牙根在各个维度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蝶鞍中心、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之间夹角(SNA)、蝶鞍中心、下牙槽座点、鼻根点之间夹角(SNB)、腭平面倾斜角(SN-PP)、上颌平面角(PP-FH)、后面高(S-Go)、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S-Go/N-Me)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的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 LFH/TFH、L6 近中颊的尖点与 MP 平面垂直距离[L6-MP(LPDH)]、U1-SN角度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口腔锥形束CT的检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改善磨牙远移后牙齿垂直方向变化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接受隐形矫治器、钟摆矫治器矫治的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列垂直向变化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接受隐形矫治器、钟摆矫治器矫治的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列垂直向变化.方法 选取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根据治疗时所用矫治器不同分为隐形组和钟摆组各20例,隐形组采用隐形矫治器矫治,钟摆组采用钟摆矫治器矫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一磨牙(U6、L6)垂直向位移距离及上下颌骨骨性改变.结果 磨牙远移后,隐形组U6 Y冠、Y根位移距离差值增加(P均<0.05).与钟摆组比较,隐形组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垂直向距离、前面下高度、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差值减小(P均<0.05).结论 相对于钟摆矫治器,隐形矫治器可以较好地控制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磨牙远移后牙列的垂直向变化,推磨牙向远中时对上、下颌磨牙均有压低作用,磨牙远移时下颌角及下(牙合)平面无明显增加,且面下1/3高度增加量相对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钟摆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畸形矫治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钟摆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畸形矫治过程中牙体移动精准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接诊的107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根据矫治器类型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44例)和钟摆矫治器组(63例),分别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钟摆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比两组患者的矫治疗程、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位移距离的差值、治疗前后上颌骨与下颌骨的骨性改变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对矫治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与钟摆矫治器组患者的矫治疗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U6)矫治前后患者牙冠与牙根坐标的差值((ΔXg、ΔYg、ΔZg)、(ΔXr、ΔYr、ΔZ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牙槽座点以及鼻根点之间构成的角(SNA)、下牙槽座点以及鼻根点之间构成的角(SNB)、腭平面的倾斜角(SN-PP)、上颌平面角(PP-FH)、下颌第一磨牙(L6)的长轴与MP平面之间的交角(L6-long axis-MP)、PP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交角(PP-FOP)、SN平面与平面的交角(SN-FOP)、后面高(S-Go)、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S-Go/N-Me)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钟摆矫治器组患者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值(LFH/TFH)的差值,UI-SN差值大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L6近中颊的尖点与MP平面之间垂直距离[L6-MP(LPDH)]的差值大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P均<0.05).两组患者对正畸效果的满意度均为100.00%.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钟摆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畸形的效果均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相比于钟摆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磨牙远移后牙齿垂直方向的变化,且不容易丢失前牙支抗而导致前牙唇倾,对牙体移动精准控制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隐形拔牙矫治增加上颌前牙间隙对前牙内收阶段牙齿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在内收阶段增加上颌前牙间间隙对牙齿转矩及三维方向的影响.方法:纳入 21 例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根据增加前牙间隙量的大小将其分为:未增加间隙组 6 例(A),增加 0.5 mm间隙组 6 例(B),增加 1.0mm间隙组 9 例(C).收集内收开始前和内收 1mm后的石膏模型,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数字化模型,通过腭皱襞重叠,分析牙齿三维方向移动量及前牙转矩的变化.结果:中、侧切牙的转矩变化在A组为3.47°±1.44°和 4.30°±1.10°,B组为 1.03°±1.06°和0.82°±0.79°,C组为 1.11°±1.01°和 1.72±1.92°.中、侧切牙的唇舌向变化:A组(1.07±0.30)mm和(0.82±0.11)mm,B组(0.37±0.17)mm和(0.26±0.13)mm、C组(0.30±0.20)mm和(0.36±0.34)mm.中、侧切牙的垂直向变化:A组(0.23±0.20)mm和(0.37±0.22)mm,B组(0.03±0.10)mm和(0.03±0.20)mm、C组(0.10±0.16)mm和(0.03±0.25)mm.以上各项指标统计学分析均为A组分别与B、C组比较,P<0.05;B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采用增加前牙间隙的内收方式时,可提高前牙转矩控制,降低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伸长趋势,进一步降低内收过程中发生"钟摆效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