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骨性Ⅱ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26岁。主诉:牙齿不齐、嘴突要求隐形矫治。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家族有类似错 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界病例错 差异指数和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正畸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对临界病例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错 差异指数和矫治结果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用了既可拔牙治疗,又可不拔牙治疗的34例错 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术前的错 差异指数(DI值)和术后的治疗效果(OCTEEI值)及二者之间相关性。 结果:①治疗结束后,拔牙组OCTEEI值总分扣分多于不拔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拔牙组侧貌项目OCTEEI值扣分少于不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各项目均无差异( P>0.05)。②拔牙组和不拔牙组的DI总分与OCTEEI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结论:①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均能够获得临床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是拔牙治疗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软组织侧貌;②临界病例术前错 差异指数与矫治结果之间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前后面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维可形变模型法(three dimensional morphable model, 3DMM)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软组织面型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8例骨性Ⅱ类高角减数正畸治疗的成人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测量分析,对其三维面部扫描模型通过3DMM法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与3DMM法测量的所有软组织测量指标改变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如鼻唇角(头影测量示治疗前104.12°±6.83°,治疗后112.31°±5.47°,改变量为8.19°±3.83°, P<0.001;面部三维模型测量示治疗前103.81°±6.90°,治疗后112.31°±5.64°,改变量为8.23°±3.80°, P<0.001)。两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如两种方法相比,治疗前后鼻唇角差值相差-0.32°±0.89°, P=0.887)。通过3DMM法获得的平均人脸结果示上下唇部发生了明显的内收,其中上唇区域内收量为(2.31±0.69) mm,下唇区域为(3.38±0.67) mm。颊部至下颌角及颏下区域有约1.50 mm的少量内收。水平向上,矫治后下颌角点(左右分别为0.27 mm与0.85 mm)与颧骨点(左右分别为0.80 mm与0.42 mm)均有向中线集中趋势,口角点无明显变化,口裂宽度不变。垂直向上,双侧口角点均有下移(左右分别为1.24 mm与0.89 mm),唇下点(垂直向下移0.86 mm,矢状向内收1.50 mm)与软组织颏前点(垂直向下移0.99 mm,矢状向内收0.99 mm)均向后下移动,颏部更为明显。 结论:本研究证明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患者获得显著的唇部内收与面型改善,模型的重定位与重叠同3DMM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更直观的展示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拔牙治疗骨性Ⅱ类双牙弓前突成人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5岁,汉族。主诉:"嘴突、牙不齐"。无正畸治疗史、拔牙史及外伤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家族史和不良习惯,全身状况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舌侧矫治器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探讨舌侧矫治器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整体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弓丝预置0°、9°、13°、17°正转矩,分别在腭侧加力1.50 N以及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条件下关闭间隙,分析上前牙牙周膜范·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弓丝预置9°、13°、17°正转矩时,随着预置正转矩角度加大,侧切牙、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增大,并且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②腭侧加力1.50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牙周应力在尖牙牙颈部及根中,中切牙及侧切牙未见明显分布。随预置转矩角度增大时,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从尖牙牙根颈部牙周膜扩展到牙根中部牙周膜;侧切牙、中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也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逐渐增大,但始终集中在牙周膜颈部区域;③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分布在侧切牙及尖牙牙颈部。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开始分布在侧切牙颊侧远中牙颈部,随后中切牙腭侧颈部偏近中区域及尖牙颈部近中牙周膜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随着预置正转矩的增大,上前牙牙周膜所受应力水平及应力集中区域也随之扩大。颊腭侧同时加力关闭间隙,比单纯腭侧加力关闭间隙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域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骨关系在无托槽隐形矫治设计治疗中的考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根骨关系指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无论在矫治前、矫治中、矫治后都需要明确牙根与牙槽骨在颊舌向、矢状向和垂直向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锥形束CT可以清楚地展示及分析每颗牙齿的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可以在矫治设计中指导牙齿的移动方式、时机,以达到安全矫治的目的。尤其在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移动的设计中根骨关系更显重要,本文将介绍根骨关系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常见牙齿移动,包括磨牙远移、前牙打开咬合以及拔牙矫治内收前牙等设计中的应用,这将有助于正畸医生实现精准治疗、健康矫治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作用的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上前牙区及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10例联合使用了上前牙区和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的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矫正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平均疗程31.6个月,矫治后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1.62°±0.79°( P<0.001),FMA减小2.25°±0.99°( P<0.001),后/前下面高比增加0.54%±1.18%( P<0.001),Y轴角减小1.55°±1.77°( P<0.001),ANB角减小0.78°±0.84°( P=0.017);面角增大2.52°±1.60°( P=0.001),Z角增大8.15°±3.33°(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少(0.39±0.28) mm ( P=0.002);上切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小(2.46±0.41) mm( P<0.001); 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1.16°±1.46°( P=0.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矫正后上前牙压低、上磨牙压低,而下颌平面和咬合平面均发生了一定的逆时针旋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软组织侧貌。 结论:在上颌前牙及上磨牙区联合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垂直向控制,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较好地改善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 垫矫治器双期矫治对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附加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RME)的双 垫矫治器(Twin-Block,TB)双期矫治对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舌骨及下颌骨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通过附加上颌快速扩弓的双颌垫矫治器双期矫治的骨性Ⅱ类患者42例。拔牙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11.67±1.14)岁],TB治疗时长为(11.38±1.10)个月,总治疗时间为(40.45±9.17)个月。非拔牙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1.38±1.10)岁],TB治疗时长为(11.67±1.14)个月,总治疗时间为(39.02±13.42)个月。比较矫治前,TB矫治后,固定矫治后,双期矫治后上气道、舌骨及下颌骨的变化。结果:①拔牙组与治疗前比较,咽顶点对应的气道水平于TB治疗后扩宽(1.97±2.15) mm ( P=0.038),双期矫治后扩宽(4.02±3.32) mm ( P<0.001)。软腭中心水平上气道于双期矫治后扩宽(3.08±3.14) mm ( P=0.015)。舌骨于固定及双期矫治后至下颌骨距离增加且向下移动。双期矫治后下颌骨总长度增加(8.53±6.04) mm ( P=0.011),有效长度增加(7.77±5.43) mm ( P=0.018),升支长度增加(7.28±3.75) mm ( P=0.001)。②非拔牙组与治疗前比较,腺样体对应的气道于TB治疗后扩宽(2.57±3.49) mm ( P=0.008),双期矫治后扩宽(3.43±3.95) mm ( P<0.001)。软腭中心水平上气道于双期矫治后扩宽(3.96±3.51) mm ( P<0.001)。舌骨于固定及双期矫治后至C3颈椎距离增加且向下移动。双期矫治后面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增大了2.09°±2.76°( P=0.04)。下颌骨总长度TB矫治后增加(5.12±5.59) mm ( P=0.015),固定矫治后增加(5.26±4.32) mm ( P=0.012),双期矫治后增加(10.37±6.50) mm ( P<0.001)。下颌骨有效长度TB矫治后增加(5.43±5.62) mm( P=0.008),固定矫治后增加(4.74±5.31) mm ( P=0.024),双期矫治后增加(10.17±6.76) mm ( P<0.001)。 结论:附加上颌快速扩弓的双 垫矫治器双期治疗对鼻、腭咽气道及下颌骨发育有利且保持稳定,舌骨未抵抗生长发育影响下移;拔牙矫治不利于舌骨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舌侧直丝弓矫治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舌侧矫治技术相比唇侧矫治技术具有更优的美学效果,但目前常用的舌侧蘑菇型弓丝矫治技术却存在临床操作复杂、牙齿的三维控制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变粘结厚度、改变托槽形态、改变弓丝高度三种方式实现舌侧直丝弓应用。STb、Lingual jet、ALIAS、In-Ovation-L等舌侧直丝弓矫治系统陆续在临床上得到使用。舌侧直丝弓矫治器使用连续形态的弓丝,能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连续的弓丝形态提高了牙齿的移动效率,避免牙齿往复移动;同时部分舌侧直丝弓托槽槽沟更接近牙齿阻抗中心,在关闭拔牙间隙时能减少前牙舌倾。舌侧直丝弓托槽的上述特点,使其在舌侧正畸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正畸生物力学中的相关研究仍有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