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椎关节退变与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0.585( 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0.557( 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分级和术前钩椎关节退变分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0.727( P<0.01)。 结论: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T影像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及其对提高置钉操作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成人颈椎疾病患者的C 3,4椎体CT图像数据及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数据,男30例,女30例;年龄(55.42±10.38)岁(范围39~84岁)。导入Mimics 20.0软件,自行设计下颈椎钉道虚拟构建法进行钉道构建。记录虚拟椎弓根钉道及其安全核区的构建成功率;安全核区与椎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包括冠状面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的距离,椎体矢状面安全核区与椎体后缘的距离;测量虚拟钉道安全核区的长度、宽度、高度;以直径3.5 mm的柱形模拟置钉,记录以安全核区为控制轴心的椎弓根钉在椎体水平横断面的外展角及椎弓根矢状面头尾倾角范围,进钉区皮质至安全核区中心点的距离;计算进钉区冠状面投影面积。 结果:虚拟钉道安全核构建法的有效率:C 3、C 4有效率分别为95%(57/60)、100%(60/60),总有效率为97.5%(117/120);钉道安全核高度为:C 3左侧(4.99±1.04)mm、右侧(4.95±0.88)mm,C 4左侧(5.41±0.93)mm、右侧(5.16±1.39)mm;安全核宽度:C 3左侧(3.79±0.87)mm、右侧(3.44±0.88)mm,C 4左侧(3.99±0.68)mm、右侧(3.60±0.92)mm;冠状面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的距离为:C 3左侧(0.66±0.54)mm、右侧(0.69±0.67)mm,C 4左侧(0.62±0.59)mm、右侧(0.65±0.64)mm;椎体矢状面安全核区中心与椎体后缘的距离为:C 3(2.08±0.41)mm,C 4(2.34±0.60)mm,C 4距离大于C 3,空间位置均位于椎体内;椎体横断面椎弓根钉外展角区间为:C 3左侧(28.16°±7.82°)~(67.46°±7.54°)、右侧(29.46°±7.5°)~(64.08°±9.79°),C 4左侧(27.64°±4.56°)~(69.95°±6.66°)、右侧(29.17°±5.92°)~(71.14°±5.07°)。椎弓根矢状面的椎弓根钉头尾倾角区间为:C 3左侧24.12°±5.35°、右侧24.40°±4.86°,C 4左侧24.87°±5.7°、右侧25.65°±5.62°;进钉区皮质至安全核区中心点的距离为:C 3左侧(11.93±0.76)mm、右侧(12.12±0.83)mm,C 4左侧(11.24±0.71)mm、右侧(11.34±1.01)mm。进钉区冠状面投影面积为:C 3左侧(41.38±15.68)mm 2、右侧(37.66±13.77)mm 2,C 4左侧(44.54±12.96)mm 2、右侧(40.33±15.54)mm 2,左侧大于右侧。 结论:基于CT影像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对C 3,4虚拟椎弓根钉道的构建有效率高。椎弓根钉道的构建证实C 3,4适合植入目前常用的直径3.5 mm的颈椎椎弓根钉。安全核区形态学特点稳定,在标准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可转化为容易辨认的解剖标志,为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9(32±5)岁。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在冠状位平面上,将C 3-7节段椎体前缘中线至左侧Z线(作过钩椎关节前缘和上终板交点与椎体前缘中线平行的线)之间的椎体等分为9个区域,再置入直径为3.5 mm的模拟螺钉。分别记录各个区域螺钉的长度(L),水平位螺钉与椎体后缘的角度(α),在矢状位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角度(β)。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螺钉最佳区域分布,男性为C 3、C 4的9区,C 5的8、9区,C 6的2~3、5~9区,C 7的1~9区。女性为C 3的9区,C 4、C 5的3、6、8和9区,C 6的2~3、5~9区,C 7的1~9区。男女的最佳区域分布大致相同,每个节段的9区都是最佳区域,且螺钉长度最长。C 3-7呈逐渐递增的趋势,C 3的螺钉区域最少,C 4和C 5的区域较少,而C 6和C 7的区域最多。男女的C 3-7椎体水平位角度范围在1、4和7区分别为44.0°~47.2°、40.2°~45.3°;2、5和8区分别为35.1°~41.4°、34.6°~38.7°;3、6和9区分别为30.0°~37.2°、30.2°~34.5°,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男女的C 3-7椎体矢状位角度范围在1~3区分别为85.3°~97.4°、80.5°~88.9°;4~6区分别为101.2°~113.7°、101.0°~109.3°;7~9区分别为116.6°~128.8°、119.9°~125.3°,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男女水平位和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技术。其置钉区域较广,且可依据Z线作为置钉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适应证研究 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ADR)后异位骨化(HO)、假体周围骨形成(PBF)是影响手术节段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的严重程度是HO和PBF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完善对椎间盘(包括高度、运动幅度、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小关节退变的评价体系,规范手术适应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HO和PBF的发生和发展。应用新型解剖型假体、改进手术技术,也是减少HO和PB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的构建及辅助徒手椎弓根钉置钉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并验证其指导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数据库中进行筛选,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行颈椎CT检查的60例患者的CT图像。将CT图像导入Mimics 20.0软件,按自行设计的“下颈椎椎弓根钉道虚拟构建法”,构建C 3~7的虚拟椎弓根钉道及钉道安全核区。记录虚拟“钉道安全核区”的构建成功率;测量安全核区的空间位置数据,包括冠状位平面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间距离、矢状位平面安全核区与椎体后壁线的距离。测量后方进钉区皮质至安全核区中心点的钉道长度、横断面椎弓根钉外展角可变区间、冠状位平面进钉区域投影面积。应用8例成人颈椎标本进行模拟置钉实验,在X线机实时监测下以虚拟“钉道安全核区”为影像参考标志徒手置钉。椎体左侧采用“钉道安全核区参考法”徒手置钉(实验组);右侧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Abumi法)置钉(对照组)。术者依据X线片对徒手置钉操作的准确性所做主观评判,并以CT扫描结果验证,比较两种置钉方法的术者判断正确率及实际置钉准确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的有效构建率为97.0%(291/300);冠状面上安全核区与上、下钩椎关节外缘连线的距离[ M(IQR)]为0.91(0.98)mm(范围:0~1.85 mm);椎体矢状面安全核区与椎体后壁线的距离为(2.01±0.86)mm(范围:0.67~3.53 mm)。前段钉道长度为(11.58±1.00)mm(范围:8.27~14.93 mm)。进钉区冠状面投影面积为(36.18±11.67)mm 2(范围:13.38~83.11 mm 2)。人体标本置钉实验结果方面,实验组的钉道制备修正率为7.5%(3/40),对照组为12.5%(5/40)( χ2=0.139, P=0.709)。钉道制备完成后行CT检查,实验组正确率为100%(40/40),对照组正确率为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8, P=0.018)。置钉完成后CT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置钉准确率为100%(40/40),对照组为90.0%(36/40)( χ2=2.368, P=0.124)。将术者主观判断置钉准确与否的结果与CT检查结果对比,实验组术者主观判断的正确率为100%(83/83),对照组为92.9%(7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99, P=0.040)。 结论:下颈椎“钉道安全核区”的构建成功率高,“钉道安全核区”辅助徒手椎弓根钉置钉技术可提高术者依据X线影像监测所作主观判断的准确性,进而提高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准确性,但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钩突相关夹角增龄变化的特征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展和发育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影像学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突相关夹角进行大样本测量和观察,旨在揭示其随年龄和椎骨增长变化的特点,以及与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设计,将收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 447例完整颈椎节段CT影像学资料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后处理,并进行钩突夹角、钩突矢状位角测量,按照性别、年龄、侧别分组.结果与结论:①钩突夹角随椎序的增加呈V字形增长,其最低峰值位于C5处;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30-39岁年龄范围内;②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鱼钩样增长、总体随年龄的递增也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20-29岁年龄范围内;钩突夹角与钩突矢状位角在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提示钩突夹角随椎序递增呈V字形增长;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递增鱼钩样增长,而2个夹角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尖峰状,钩突夹角在131°左右,可能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位角在14°左右,可能对限制颈椎过度旋转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建立C0~T1 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 1 例全颈椎进行CT扫描后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模型,同时设计切除左侧 50%、100%的钩突和切除双侧 100%的钩突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比较 4 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 6 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化(应力、位移).结果 随着钩突不同范围的切除,椎间盘应力和位移值集中位于C5/6处,随后渐呈递减趋势.椎间盘在切除左侧C5 钩突 50%后其应力值仅在C5 处存在侧别间差异,但在左侧或双侧切除 100%C5 钩突后其应力值出现了侧别间差异.结论 切除不同范围钩突(50%、100%)后可影响颈椎稳定性,且切除范围越大越影响颈椎稳定性.临床在该区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选择最优原则,以最少切除而达到治疗效果为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猕猴颈椎钩椎关节拟作为人类替代物的对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3
钩椎关节是颈椎所特有的关节,并作为从无到有的脊柱力学产物,与颈椎的稳定性、旋转运动等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钩突骨折等诸多变化导致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相应的颈椎病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围绕钩突进行相应治疗.如何探寻针对钩椎关节预防、治疗的最佳方案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钩椎关节并不是所有动物均具备的.经文献查阅和基础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中猕猴具备该结构,并且和人类颈椎最具有高度同源性.现拟围绕猕猴颈椎从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生理学、免疫学、伦理学等方面予以综述,以探究猕猴颈椎钩椎关节能否成为人类颈椎钩椎关节的最佳替代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一种U形头Z形曲柄关节突拉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椎弓根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操作,而腰椎关节突又是腰椎弓根钉置入选取进钉点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解剖结构,因此满意显露腰椎关节突就很有必要.现有的工具显露不充分,或影响置钉操作空间,进而影响椎弓根钉置入速度、置入精准度及整个手术进程.针对这一临床需求,笔者根据人体解剖结构、椎弓根钉置钉操作规范,结合手术操作经验,研制了一种命名为"U形头Z形曲柄关节突拉钩"的软组织牵开器械(专利号为ZL 2021 20904409.1),临床应用的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关节镜下修复外侧半月板体部完全撕裂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修复外侧半月板体部完全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0-01-2014-12采用关节镜下缝合修复治疗外侧半月板横断或斜行完全撕裂19例.术中先部分切除撕裂处无血供区半月板,保留红-白区和红区.联合采用施乐辉公司的缝合钩进行全关节内缝合、腰椎穿刺针进行自外向内缝合及林弗泰克公司的自内向外的双针缝合系统进行半月板修复,一般需3或4针.结果 19例均得到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个月均无关节肿胀,交锁,McMurray试验阴性,无一例感染.2例皮下出现线结反应,未予特殊处理.末次随访疗效按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7%.结论 外侧半月板体部横断或斜行完全撕裂采用关节镜下缝合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