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压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该项技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均不同于传统的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组建专家组,结合文献分析和专家组反复讨论,形成本共识,旨在规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和病例选择、指导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以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供业界同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54, 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 t=3.043, 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 t=3.095, 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43, 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54, 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62, P=0.035)。 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钩椎关节退变与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0.585( 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0.557( 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分级和术前钩椎关节退变分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0.727( P<0.01)。 结论: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颈椎人工间盘假体应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采用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8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45±8)岁(范围:28~58岁)。手术节段:C 3~4 2例,C 4~5 5例,C 5~6 9例,C 6~7 2例。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假体移位、假体下沉。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大于12个月。手术前后患者JOA评分、VAS、N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70, P=0.135; t=1.744, P=0.099)。术后12个月假体下沉距离为(0.29±0.13)mm(范围:0.18~0.50 mm),假体移位距离为(0.71±0.20)mm(范围:0.44~1.08 mm),无假体下沉或移位>2 mm病例。 结论: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能在保留颈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中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并探讨HO对患者术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因颈椎病行单节段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5例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末次随访时HO采用Mehren分级法,其中0~Ⅱ级为HO低分级组,共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Ⅲ~Ⅳ级为HO高分级组,共19例(男12例,女7例)。采用C 2-7 Cobb角、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及手术节段ROM评估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手术相邻节段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HO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时间为(98±18)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 2-7 Cobb角和颈椎总体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手术节段ROM明显高于HO高分级组(7.8°±6.2°比2.6°±1.2°, t=3.60, 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恢复率和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前上位和下位相邻节段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均明显低于HO高分级组(分别为9.5°±1.1°比10.6°±1.8°和9.4°±1.4°比10.5°±1.7°, t=2.54、2.31,均 P<0.05)。 结论: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分级高低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和总体ROM。然而,HO分级越高,患者术后手术节段ROM越小,手术相邻节段ROM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椎双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远期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而行双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15年以上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CADR和ACDF两组。CADR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49.73±10.26)岁(范围32~70岁);混合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7例;C 3,4、C 4,5节段1例,C 3,4、C 5,6节段2例,C 4,5、C 5,6节段7例,C 5,6、C 6,7节段5例;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9.10°±4.00°;随访时间为(189.07±13.51)个月(范围162~210个月)。ACDF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2.60±8.83)岁(范围32~68岁);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C 3,4、C 4,5节段1例,C 4,5、C 5,6节段15例,C 5,6、C 6,7节段4例;术前手术节段ROM为8.31°±5.23°;随访时间为(184.20±21.39)个月(范围156~22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邻近节段椎间盘Miyazaki分级、Odom分级及并发症。 结果:CADR组JOA评分由术前(13.20±2.6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22)分,JOA改善率59.44%±60.86%;NDI由术前27.60%±6.4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5.07%±9.71%,NDI下降12.53%±9.64%。ACDF组JOA评分由术前(12.93±2.46)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5.65±1.25)分,JOA改善率60.51%±43.17%;NDI由术前30.80%±8.11%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2.80%±6.31%,NDI下降18.00%±8.34%;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及ND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CADR组为38.33°±12.31°,ACDF组为31.11°±8.65°;手术节段ROM:CADR组为6.51°±4.61°,ACDF组手术节段已融合而丧失活动度;两组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2, P=0.049)。CADR组上、下邻近节段颈椎间盘Miyazaki分级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0%和47%,新发椎间盘突出率分别为20%和13%;ACDF组上、下邻近节段颈椎间盘Miyazaki分级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5%和50%,新发椎间盘突出率为25%和40%;两组下邻近节段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8, P=0.036)。末次随访时CADR组Odom优良率为80%(12/15),ACDF组为85%(1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5, P=0.698)。CADR组和ACDF组各1例翻修。 结论:双节段CADR术后远期疗效与ACDF相当,可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在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优于ACD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术前颈椎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10年以上随访资料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前患者适应证选择相关因素及参考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单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4例患者的资料。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具备10年以上随访。影像学采用McAfee分级对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进行评估;采用“9分法”颈椎退变评分系统,在颈椎X线片上对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量化参考值。结果:患者术后HO的总体发生率为61.4%(27/44)。单因素分析显示HO发病组与HO未发病组之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缘骨赘形成和终板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终板硬化是术后HO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95% CI)为10.801(1.202~97.064)、37.870(1.581~907.237),均 P<0.05],ROC曲线分析中,二者的AUC分别为0.822与0.792,基于“9分法”,二者边界值均为1.5。 结论: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程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温等离子汽化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相关疼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以往的观念认为颈椎间盘切除、人工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具有微创、恢复快、疼痛缓解率高及可重复性优势的低温等离子汽化消融术逐步成为颈椎微创治疗技术的主流。本文主要总结了颈椎间盘相关疼痛的表现形式、病理机制,并对不同靶点低温等离子汽化消融术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邻椎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在治疗颈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红会医院接受ACDR治疗的28例单节段颈椎邻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46±7)岁。对术前及术后1、24个月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临床疗效主要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分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颈椎整体及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手术节段Cobb角,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相关影像参数。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24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7±1.5)、(14.0±1.0)和(15.8±0.9)分,JOA改善率为75%±19%( F=37.012, P<0.01)。患者手术前后NDI%逐渐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101, P<0.01)。末次随访时Odom评分为优者20例,良8例。患者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颈椎整体和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633、6.063、26.952,均 P<0.05)。术后24个月ACDR上方邻近椎间盘与融合节段下方邻近椎间盘的Miyazak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 c=2.12, P=0.034)。术后4例(14.3%)发生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假体冠状面移位(0.30±0.11)mm,矢状面(0.28±0.10)mm;假体下沉(0.27±0.09)mm。未见假体松动发生。 结论:ACDR对颈椎邻椎病翻修临床疗效满意。由于术后手术节段仍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其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风险明显低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比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10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