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极电凝镊夹断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手术中使用双极电凝镊进行肝脏离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癌切除手术的63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肝脏离断器械不同,将患者分为镊夹组( n=32)和超声刀组( n=31)。镊夹组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55.5±10.5)岁(范围:37~78岁);肿瘤最大径(6.0±3.4)cm(范围:2.4~13.4 cm),6例有门静脉癌栓,5例有门静脉高压症。超声刀组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57.8±10.1)岁(范围:37~79岁);肿瘤最大径(7.9±5.1)cm(范围:2.4~21.3 cm),3例有门静脉癌栓,2例有门静脉高压症。采用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并发症等。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超声刀组相比,镊夹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19.3±76.4)min比(294.0±100.8)min, t=-3.322, P=0.002],出血量少[250(475)ml比500(1 050)ml, t=-2.307, P=0.026],输浓缩红细胞量少[0.92(0.88)U比2.32(4.00)U, Z=-1.987, P=0.047],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术后第1天:(33.5±6.1)g/L比(29.5±4.2)g/L, t=3.226, P=0.020;术后第3天:(35.7±4.5)g/L 比(30.1±3.2)g/L, t=5.575, P<0.01;术后第7天:(33.2±3.7)g/L比(31.0±4.4)g/L, t=3.020, P=0.004]。两组患者术后血清ALT、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镊夹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25.0%),其中肝功能衰竭1例;超声刀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35.5%),其中肝功能衰竭2例,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胆瘘( P>0.05)。 结论:双极电凝镊夹肝脏离断技术离断肝脏的速度较快,术中出血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极电凝分离血管:脑血管重建术中制备供体动脉的新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报告双极电凝模式用于脑血管重建术分离供体动脉的体验,探讨其与传统分离技术的差异.方法 与结果 手术器械包括呈双极输出的高频电刀[电凝功率60~70W(分离)或4~8 W(止血)]、短双极电凝镊(体长12 cm、尖端直径<0.50 mm并涂抹超强抗粘涂层)和短微型吸引器头(长15 cm、直径0.50 mm).标记颞浅动脉走行,依据术式划定切口(以不损伤颞浅动脉根部为宜);固定皮瓣,电凝镊(功率70 W)尖端由动脉根部分离、离断浅层和周围组织,显露动脉,以食指末端反复核对血管搏动性和走行;缝线打结并离断动脉末端,预留一段较长缝线.术者一手持蚊式钳夹缝线,轻拉予血管抬离皮瓣的张力,另一手继续以电凝镊分离血管深面组织、离断沿途小分支,操作过程中电凝镊不得触碰血管;全程保持动脉湿润,维持舒张状态,血管痉挛者可以法舒地尔湿棉片包裹供体动脉,使其快速扩张.结论 完整分离供体动脉、保证桥血管血流通畅是脑血管重建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与传统分离技术相比,双极电凝模式采用头端尖锐的高功率短双极电凝镊,不仅分离效率高、安全性良好、对皮瓣损伤小,且所获桥血管有效长度更长、顺应性更佳.为避免电凝镊产生的热能波及损伤目标动脉,分离过程中镊尖务必与血管保持安全距离,可留有少量软组织附着于血管;若供体动脉或其小分支断端出血,可调整电凝功率至6 W,镊尖轻触出血点止血.双极电凝分离血管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反复练习方可进行实际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