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5例,根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单、双极电凝组(n=53)、超声刀组(n=52).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性激素[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卵巢功能[最大直径(MOD)、窦卵泡计数(AFC)、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LH、FSH及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LH、FSH较术前升高,及E2水平均显著变化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LH、FSH、E2差值高于超声刀组(P<0.05)6术前两组MOD及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后A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OD、PSV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 MOD、AFC及PSV差值高 于超声刀组(P<0.05).术前两组CD3+、CD4+、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D3+、CD4+、CD8+较术前降低,术后,单、双极电凝组CD3+、CD4+、CD8+差值高于超声刀组(P<0.05).超声刀组月经周期异常发生率低于单、双极电凝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止血方式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激素、近期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但超声刀止血方式不同类型、规模的手术,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针刀松解术在前踝管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伸肌下支持带治疗前踝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福尔马林固定过的人体标本20具,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7月.将标本分为超声引导组和传统操作组,每组10具,并在同一入路下进行针刀松解的操作.在完成针刀松解的操作之后留针,逐层解剖,观测针刀路径,比较超声引导下针刀与传统操作的成功率、准确率和损伤率.同时分析周围的解剖结构.结果:超声引导组松解伸肌下支持带的操作成功率高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vs 55%,P<0.05);超声引导组操作精确性高于传统操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0±3.403%vs 74.30±2.716%,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技术治疗前踝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高,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极电剪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单极电剪与超声刀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的31例术前诊断为胰体尾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54.4±15.7)岁。31例患者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且术中使用单极电剪的纳入单极电剪组( n=12),单极电剪自带多关节可灵活旋转的机械臂,完成解剖及分离操作;使用超声刀的纳入超声刀组( n=19),超声刀完成解剖及分离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脾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出血等)及住院总费用等指标。 结果:术后病理证实31例患者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6例(19.4%)、胰腺黏液性囊腺瘤5例(16.1%)、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9.7%)、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6例(19.4%)、胰腺囊肿5例(16.1%)、胰腺良性囊性病变3例(9.7%)、不易分类3例(9.7%)。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患者。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脾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极电剪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8±0.7)d,比超声刀组的(3.6±0.7)d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8, P=0.007)。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单极电剪组共有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胰瘘,其中生化漏2例,B级胰瘘2例;超声刀组有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胰瘘7例,其中生化漏3例,B级胰瘘4例,另有腹腔感染3例,均予以对症治疗后痊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7)。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时,应用单极电剪可以达到与超声刀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窗技术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窗技术是指在病变表面完整的骨板上进行切割以形成骨窗和游离骨块,从而获得手术入路,并在手术最后阶段将脱位的骨块重新放置到原位的手术方法。在显微根尖手术中应用此技术有改善手术视野和可操作性、减少术后骨缺损、促进病变区域骨愈合、维持颌骨轮廓完整性等优势。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制备骨窗是进行后续操作的重要前提,但在术区位置靠后或病变表面骨皮质厚而完整等情况下完成此步骤较困难,同时游离骨块复位后能否稳定在原位也与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数字化导航技术和骨腔填塞材料的辅助应用可能有助于改进骨窗技术,为疑难病例患牙的保留提供更多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能量器械分离肺段间交界面的离体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电刀和超声刀两种能量器械在肺段切除术中分离段间交界面效果的差异。方法:建立离体猪肺的肺段切除术模型,使用两种能量器械分别行段间交界面的分离,比较两组肺段切除术模型的漏气、切缘损伤等指标。结果:使用电刀和超声刀分割后,段间交界面的漏气程度无明显差异[(17.3±1.0)cmH 2O对(16.4±2.9)cmH 2O,1 cmH 2O=0.098 kPa, P=0.17]。超声刀导致的切缘热损伤深度显著小于电刀[(354.35±98.81)μm对(819.70±158.00)μm, P<0.01]。 结论:使用电刀和超声刀分割段间交界面各具优缺点,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情况合理选择能量器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刀对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术后引流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超声刀和电刀对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术后引流量的影响。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科行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女性患者86例,年龄19~55岁,平均33.1岁。分为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每组各43例(86侧乳房)。超声刀组在内窥镜辅助下使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电刀组在内窥镜辅助下使用电刀分离腔隙。观察并记录术后48 h每侧乳房引流总量。超声刀组引流(98.1±7.4) ml,电刀组引流(105.6±10.4)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内窥镜辅助假体隆乳术中应用超声刀和电刀,术后4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骨刀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3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采用超声骨刀(超声骨刀组,23例)与高速磨钻(传统组,20例)进行寰枢关节间操作,包括关节软骨的切除及关节重塑,记录两组术中双侧关节间操作的时间、出血量、C 2神经根保留情况,有无椎动脉损伤、硬脊膜损伤,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4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超声骨刀组23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C 2神经根均得到保留;传统组20例患者中,1例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C 2神经根损伤。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 P<0.001)。超声骨刀组较传统组关节间操作的时间短[分别为(14.15±4.28)min、(19.05±4.35)min]、出血量少[ M( Q1, Q3)分别为200(150,250)ml、250(200,30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应用传统高速磨钻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壁外异物内镜下取出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于鱼刺完全穿透胃壁者,直接胃镜下包块切开向外寻找或外科手术方案均存在术中无法准确定位鱼刺风险,而采用超声内镜辅助探查可有效解决术中定位困难的问题。本文报道了1例鱼刺完全穿透胃壁患者,经超声内镜精准定位鱼刺方向,术中以环形切开刀直接建立胃壁隧道,随后内镜下沿隧道切开胃壁,最终找到并拔除鱼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后颅牵张成骨术结合人字缝固定治疗婴儿颅缝早闭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收治7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男4例,女3例,年龄3~11个月,平均6个月,4例为Apert综合征,2例为Crouzon综合征,1例为Pfeiffer综合征。用超声骨刀在后颅采用枕骨结节上截骨方法进行截骨,在双侧颅骨颞枕部安装2个2 cm的延长器,其中4例患儿行双侧人字缝钛板固定(人字缝固定组),3例未进行人字缝固定(未固定组)。均于术后5 d开始牵张进行延长,每日每侧1次,每侧0.4~0.8 mm/d,10~15 d延长期,6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同时拆除钛板。均于术前及6个月固定期后拆除延长器前,测量2组患儿额枕周长与头颅指数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头颅畸形都有明显改善,人字缝固定组患儿后颅充分延长,而未固定组患儿枕部低平,后颅形态扁平。2组患儿均无死亡、颅骨坏死、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头颅指数均较手术前降低,固定组术后头颅指数降低20.5%±5.8%,高于未固定组的17.5%±5.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人字缝固定组和未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均较手术前增加,固定组手术后额枕周长增加(2.7±0.4) cm,显著高于未固定组的(1.7±0.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 P=0.013)。 结论:后颅牵张成骨术治疗颅缝早闭症患儿时,用钛板固定人字缝可使后颅成为一整块颅板进行后颅牵张成骨,枕部扁平畸形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后颅饱满,效果优于未固定人字缝患儿,尤其适用于严重综合征型的低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