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子白绢病拮抗细菌CZ1的分离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防效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附子白绢病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的土传病害,给附子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目的]明确对齐整小核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CZ1 的分类地位、优化发酵条件及对附子白绢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稀释涂布的方法从叉角厉蝽马氏管内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对齐整小核菌有较强拮抗力的菌株,且测定该菌株对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 16S rRNA基因序列等方法明确该菌株的分类地位;以细菌发酵液在波长 600 nm时的OD值为指标,并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明确防治效果.[结果]分离获得 6 株细菌,其中菌株CZ1 对齐整小核菌的平板对峙抑制率最高,菌株CZ1 对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均有抑制效果.菌株 CZ1 被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5.00 g/L,蛋白胨 25.00 g/L,酵母浸粉 7.50 g/L;最佳培养条件:接种量 2%,装液量 90 mL,转速为 210 r/min,温度 36℃,初始pH 8.0、培养时间 120 h.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Z1 对附子白绢病的平均防效可以达到 59.26%.[结论]菌株 CZ1 在附子白绢病的防治上具有较好生防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紫菀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苑白绢病的典型症状为茎基部最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并向上蔓延,后期在发病部位长满白色菌丝,且周边附着大量白色至黄褐色菌核.分离纯化后共获得性状一致的15株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基于ITS、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根据科赫法则开展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5~8,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初步筛选发现,4种化学杀菌剂(汰腐净、噁霉灵、氟硅唑和石硫合剂)、2种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和大蒜油)、1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梯度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氟硅唑和乙蒜素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活体药剂筛选实验显示乙蒜素可作为防治紫菀白绢病的主推药剂合理配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附子"成附2号"品种选育及其对白绢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选育附子高抗,高产优良新品种.方法 采用系统选育法,筛选优良品系,通过室内白绢病病原接种试验和小区品比和大田生产试验,对比各品系间的抗性表现和产量,优中选优选育新品种.结果 品系KB-4两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781.16 kg、793.26 kg,比对照"中附4号"增产显著,抗性表现为高抗,且于2021年通过田间技术鉴定,2022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系为附子新品种,品种名"成附2号".结论 试验表明,成附2号产量高、对白绢病抗性达高抗水平、品质稳定、适应性强,宜在各附子产区生产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