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向固体发酵应用于中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发酵作为常用的中药炮制技术之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改变原有药性、药效的方法.现系统综述双向固体发酵技术的现状、常用的发酵菌种、发酵前后对中药毒性及药效成分的影响,并对中药发酵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发酵技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跨学科实践活动:"果酒的发酵"教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开展了以"果酒的发酵"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该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果酒的制作,探究发酵的本质和影响发酵的因素,反思果酒发酵过程中各种条件的控制,设计并制作果酒发酵装置,最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联合鞘内应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颅脑手术后患者易出现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脑脓肿、脑炎及脑膜炎等疾病。神经外科中的颅内感染患者主要由手术或外伤引发,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1]。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严格需氧、非乳糖发酵的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正常菌群。此类细菌的繁殖和传播能力较强,临床上易产生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泛耐药现象,增加了感染后临床用药选择难度(筛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发感染的敏感药物较难。)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患者的比率逐年升高,且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也使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其治疗难度也相应增高,患者病死率较高 [1,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所致的颅内感染治疗难度及致死率较一般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高,一旦出现此类感染,患者治愈率极低,且国内外成功治疗案例也较少 [3]。本研究选取神经外科ICU 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48例颅内MDR-AB感染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对这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鞘内联合静脉应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MDR-AB临床疗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噬菌体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为临床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具有耐药谱广、耐药率高、机制复杂等特点,其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抗菌灭活酶和修饰酶,形成生物膜等 [1]。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更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 [2]。2022年CHINET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1%和17.6%,本文就1例CRPA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方案优化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在个体化给药方案中发挥专业作用,并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可行性参考。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2023)医研伦审(213)号],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优化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并评估以该RBD蛋白作为抗原所制备的疫苗组合物的免疫原性。方法:选取RBD蛋白并合成对应基因片段,将其构建至pPICZαA质粒,质粒经线性化转化后整合到毕赤酵母基因组中进行重组表达。Western blot和基于BLI(Biolayer Interferometry)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培养上清中RBD蛋白进行检测,筛选能够分泌表达RBD蛋白的单克隆菌株。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包括培养基的盐浓度调整和诱导条件优化(pH、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实现RBD蛋白的高效表达,并在小鼠体内评估其免疫原性。结果:筛选获得重组RBD蛋白表达效果较好的RBD-X33单克隆菌株。通过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即采用HBSM培养基、诱导pH为6.5±0.3、诱导温度为22℃、诱导时间持续120 h,实现发酵收获上清中重组RBD的表达量达到240 mg/L。在小鼠免疫原性试验中,采用铝+CpG双佐剂系统吸附重组RBD蛋白的疫苗组合物能够激发小鼠产生2.7×10 6结合抗体滴度和726.8活病毒(野生型)中和抗体滴度。 结论: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能够高效表达重组RBD蛋白,且所表达的RBD蛋白能够有效激发动物产生免疫应答。本研究为基于RBD蛋白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rahma相关基因-1调控乏氧诱导因子-1α参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SWI/SNF)复合体调节亚基Brahma相关基因-1(Brg-1)对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对结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感染sh-Brg-1慢病毒(Lenti-sh-Brg-1组)和对照病毒(Lenti-con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常氧及乏氧状态下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运用体外微管形成实验观察低表达Brg-1对结直肠癌血管形成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证明,与Lenti-con组比较,Lenti-sh-Brg-1组细胞中Brg-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在常氧及乏氧状态下低表达Brg-1可以明显降低HIF-1α及VEGF-A在蛋白表达量。在常氧状态下,Lenti-sh-Brg-1组细胞Brg-1(con 1.00±0比sh-Brg-1 0.53±0.08, t=5.292, P<0.01),HIF-1α(con 1.00±0比sh-Brg-1 0.61±0.07, t=5.380, P<0.01),VEGF-A mRNA水平低于Lenti-con组(con 1.00±0比sh-Brg-1 0.38±0.10, t=6.169, P<0.01);在乏氧状态下,Lenti-sh-Brg-1组细胞Brg-1(con 1.00±0比sh-Brg-1 0.07±0.02, t=44.680, P<0.01),HIF-1α(con 1.00±0比sh-Brg-1 0.21±0.05, t=14.280, P<0.01),VEGF-A mRNA水平低于Lenti-con组(con 1.00±0比sh-Brg-1 0.15±0.06, t=13.960, P<0.01)。最后证实在常氧和乏氧条件下,Brg-1低表达细胞条件培养基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成管数目低于对照组(常氧,con 55.67±7.22比sh-Brg-1 22.33±5.36, t=3.706, P<0.05;乏氧,con 66.33±7.62比sh-Brg-1 35.68±4.91, t=3.382, P<0.05)。 结论:在LoVo细胞系中低表达Brg-1可以通过下调HIF-1α抑制血管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2'-岩藻糖基乳糖生长的两歧双歧杆菌BD-1免疫调节功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究两歧双歧杆菌BD-1(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D-1,BD-1)以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作为唯一碳源时,与葡萄糖相比,其菌体和代谢产物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效应,以探索BD-1菌利用母乳低聚糖后免疫调节的菌株特性.方法 (1)菌体部分干预实验:将BD-1活菌接种于不同碳源的改良MRS肉汤培养基中,改良过的MRS肉汤培养基包括以2%2'-FL作为唯一碳源(2'-FL组)和以2%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Glu组)的培养基.将接种后的BD-1活菌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4h后,分离各组菌体和培养基上清液.将菌体部分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并以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为菌体成分对照,同时设置不添加干预物的阴性对照(Ctrl组).(2)菌体代谢产物部分干预实验:将培养基上清液与RAW264.7细胞共同培养,以含有2%2'-FL或葡萄糖但未进行BD-1菌发酵处理的培养基作为实验对照,并设置不添加干预物的培养基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作为阴性对照(Ctrl组),以PGN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作为阳性对照(PGN组).培养24h后,提取RAW264.7细胞总RNA,逆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IL-12、IL-1β的基因表达量;收集各组受试物与RAW264.7细胞的共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 (1)菌体部分干预:与PGN组相比,菌体部分2'-FL组和Glu组的TNF-α、IL-6、IL-10分泌量及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5).与Glu组相比,2'-FL组的IL-6、IL-10分泌量显著下降(均P<0.05),IL-6、IL-10的基因表达具有下降趋势.(2)菌体代谢产物部分干预:BD-1-2'-FL上清组和BD-1-Glu上清组的TNF-α、IL-6及IL-10分泌水平以及基因表达水平较2'-FL组和Glu组(未进行BD-1菌发酵处理的组别)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且2'-FL组中IL-6、IL-10的分泌量较Glu组显著增加(均P<0.05),IL-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IL-10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2'-FL组相较于Glu组能产生更多的有机酸和种类更为丰富的糖类物质.结论 利用母乳低聚糖或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培养BD-1菌体和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特征存在差异.当BD-1以母乳低聚糖为唯一碳源时,与葡萄糖相比,菌体成分呈现出抗炎倾向,在巨噬细胞中表现为IL-6的分泌和基因表达能力下降;而其代谢产物则具有刺激免疫激活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导致IL-6和IL-10的分泌及基因表达能力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大肠杆菌苹果酸有氧发酵溢出机制的解析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L-苹果酸是一种重要的四碳二羧酸,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高效制备L-苹果酸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氮限制条件、温度和pH对有氧条件下L-苹果酸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限制条件是苹果酸大量积累的重要条件,最适的温度为35℃,最优pH为6.8.进一步分析辅因子水平及呼吸链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后发现,苹果酸的溢出可能是由于电子呼吸链效率下降,导致NADH的氧化不足,NAD+供给不足最终无法催化苹果酸进一步转化为草酰乙酸.通过敲除大肠杆菌中呼吸链NADH脱氢酶Ⅱ编码基因ndh,可降低电子呼吸链效率.最终重组菌E.coli AFP111(Δndh)在氮源充足条件下,丁二酸也能被大量代谢并以苹果酸为主要产物,收率达到 0.65 g/g.本研究成果将为通过呼吸链改造提高中间代谢产物的积累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双菌共培养产氢体系的构建及产氢性能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生物发酵产氢是通过高效产氢菌把自然界储存于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氢气的技术.本研究在前期单菌产氢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构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LQ25)-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AJ110637)共培养发酵产氢体系.以葡萄糖为底物,研究共培养发酵体系的产氢性能及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C.butyricum LQ25 与E.aerogenes AJ110637 在接菌的体积比 9∶1、初始pH 7.0、发酵温度 40℃的条件下产氢效率最高,每克葡萄糖产氢量最高可以达到 354.05 mL,分别比 C.butyricum 和 E.aerogenes 单独发酵高出 31.71%和70.59%.在共培养发酵体系中添加 1.0 g/L的CaCO3,可以显著缓解体系的酸化程度,H2 产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1.80%.与单一菌株纯培养发酵产氢相比,双菌共培养体系产氢率有所提高,体现了C.butyricum和E.aerogenes的协作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菌血症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抗菌药物种类增加,免疫抑制剂广泛使用,病原菌种类不断增加,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逐年上升[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是常见非发酵菌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具有耐药谱广、耐药率高、机制复杂等特点,通过生物膜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2,3]。PA引起肺炎占呼吸道感染的78.00%,具有病情重,控制困难、医疗费用高昂及易引发血流感染等特点[4]。菌血症在PA肺炎常见,是导致PA肺炎死亡的重要原因[5]。年龄、伴有基础疾病等是PA肺炎发生菌血症危险因素,无个体差异性,难以预防[5]。炎症因子是菌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在PA肺炎菌血症中报道尚少[6]。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17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患者菌血症危险因素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