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兰科植物研究杂记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国西藏墨脱县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交界地区,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文通过对中国西藏墨脱的科学考察,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2个新记录种,即西藏牛角兰(Ceratostylis radiata)和格当石豆兰(Bulbophyllum psychoon),并提供了描述和图片.西藏牛角兰花为纯白色,花辐射对称,唇瓣3裂,茎长2~2.5 cm,明显区别于该属内其他种.格当石豆兰与齿瓣石豆兰(Bulbophyllum levinei)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格当石豆兰的花瓣卵形,先端锐尖.凭证标本分别保存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XZ)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PE)标本馆中.2个新记录种原分布均在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地区,在中国西藏的发现说明了中国西藏墨脱的植物区系和原分布地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印证了中国西藏墨脱属于亚热带地区,且2个新记录种的分布海拔超出了原分布地范围,开花的时间也相对推迟.此新记录种的发现对摸清该区植物种类和丰富中国西藏植物区系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缝合带墨脱近溪蟹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为明确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游墨脱近溪蟹(Potamiscus motuoense)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提取采自西藏林芝墨脱县5个地理群体合计128个个体的墨脱近溪蟹样本总DNA,并获取其16S rRNA、28S rRNA及ITS2 3个基因片段序列.结果 表明,墨脱近溪蟹两基因联合片段共计981 bp,5个地理群体合计128个个体共检出18个多态性位点及17种单倍型,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及核苷酸多样性(π)指数分别为(0.857±0.014)和(0.002 77±0.000 16),表明墨脱近溪蟹群体遗传多样性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490 62~0.900 93之间,基因流(Nm)值在0.005 50~0.519 12之间,显示墨脱近溪蟹5个地理群体间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匮乏.Mantel检验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AMOVA分析表明,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本研究为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游墨脱近溪蟹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提供基本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雅鲁藏布江下游沿岸湿地建群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了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沿岸不同植被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对于揭示该区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雅鲁藏布江沿岸自然分布和生长的艾草Artemisia argyi H.Lév.&Vaniot、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Franch)、八宝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Miq.)H.Ohba、黄刺玫Rosa xanthina Lindl 4种典型植被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结合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雅鲁藏布江沿岸4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共有28门、84纲、156目、262科、599属土壤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是雅鲁藏布江岸边植物根际土壤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较高,其次为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疣微菌门.在门水平上,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表现为黄刺玫和艾草相似,而八宝和另外三种植物相差较大.土壤细菌OTUs(操作分类单元)数和Chaol均以艾草为最高,其值分别是6695和8000.02,以白刺花为最低,其值分别是4563和5113.66.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以黄刺玫为最高,而以白刺花为最低.雅鲁藏布江江岸植被根际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丰富,4种典型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在门水平和纲水平上结构相似,但部分菌群相对丰度差异明显.各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共有的OTU比率较低,而各植物特有的OTU比率则以黄刺玫根际土壤为最高,其次是艾草根际土壤,而以八宝根际土壤为最低.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是影响建群种植物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雅鲁藏布江流域维系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然而,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却极不充分.本文于2015年10月和2016年3月对雅鲁藏布江干流(朗县至墨脱段)和主要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等对群落多样性格局进行解析.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70种,隶属于5门8纲20目92科,包括昆虫纲246种,寡毛纲14种,腹足纲4种,其他动物6种.春季和秋季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184种和214种,优势种均以喜清洁和冷水的水生昆虫为主,包括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花翅蜉属一种(Baetiella sp.)、蚋属一种(Simulium sp.)、小突摇蚊属一种(Micropsetra sp.)和短石蛾属一种(Brachycentrus sp.)等.全流域平均密度为939.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5.44g/m2.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和多样性在季节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支流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干流.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流速、河宽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是影响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而大峡谷地区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地理阻隔是造成群落变化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可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评估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