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在乳腺癌术前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20年8月—202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272例乳腺癌患者的多参数MRI及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9(53.0±10.9)岁,其中ALN阳性107例、ALN阴性165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191例)和验证组(81例)。从T 2加权像(T 2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和增强T 1加权像(cT 1WI)序列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相关性分析和Boruta算法3个步骤进行特征选择,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R)3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同时,通过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最后,联合Radscore和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CA)来评价模型对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 结果: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组中ALN阳性与ALN阴性患者间的肿瘤位置、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比较,验证组中ALN阳性与ALN阴性患者间的雌激素受体、分子亚型及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基于多参数MRI降维选择后,得到了6个与ALN转移呈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 P值均<0.05)。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SVM、RF和LR模型均表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AUC分别为0.784、0.826、0.703和0.733、0.817、0.703,其中RF模型效能最高。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RI评估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95%可信区间)=10.909(5.210~24.511), P<0.001],采用这一指标构建临床模型。联合Radscore和MRI评估ALN状态的融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更好的性能,AUC分别为0.867和0.866,且其诊断效能均优于上述3种机器学习模型和临床模型(AUC分别为0.719和0.700)。DCA显示,3种机器学习模型、临床模型和融合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融合模型的净收益值最大。 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和联合MRI评估淋巴结状态的融合模型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乳腺癌ALN转移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及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Ki67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效果,分析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及Ki67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符合纳入与排除条件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uminal A型30例,Luminal B型31例,HER-2阳性型10例,三阴型12例。观察不同分子亚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同时检测新辅助化疗前后病变组织中ER、PR、HER-2和Ki67表达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两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配对 χ 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临床总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69.8%(58/83),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9例,占比为10.8%(9/83)。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有效最高为Luminal B型26例,达pCR最高为三阴型3例。病理学结果显示相对于治疗前,新辅助化疗后ER(阳性表达增加6例, χ2=1.03, P=0.310)、PR(阳性表达增加8例, χ2=1.56, P=0.210)和HER-2(阳性表达减少2例, χ2=0.10, P=0.748)表达无明显变化;Ki67表达化疗后25例(30.1%)较化疗前59例(71.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85, P<0.001)。Luminal A型化疗后增加5例,均由Luminal B型转化而来,但Kappa值为0.919( P>0.75),一致率为91.9%,化疗前后一致性好。临床有效比较,化疗后HER-2表达59例不变(临床有效48例)、9例上调(临床有效4例)、15例下调(临床有效6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2, P=0.002);Ki67表达35例不变(临床有效20例)、7例上调(临床有效2例)、41例下调(临床有效36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63, P=0.001)。 结论:新辅助化疗应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Luminal B型临床有效率最高,三阴型pCR率最高。且能够显著降低Ki67的表达,HER-2、Ki67下调对临床有效率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组织STAT3和Fascin-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Fascin-1(FSCN1)蛋白表达,探讨STAT3与FSC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病理科保存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411例和同时切除的正常乳腺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和乳腺正常组织STAT3和FSCN1蛋白表达,分析STAT3和FSC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237例乳腺癌患者获得了预后生存分析资料,将患者分为STAT3和FSCN1均强阳性组( n=14)、STAT3或FSCN1单一强阳性组( n=64)和STAT3和FSCN1均非强阳性组( n=159),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15.0%(6/40)和30.4%(125/4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年龄更小、组织学高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和三阴性分子亚型者中,乳腺癌组织STAT3强阳性表达率明显更高(均 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STAT3强阳性表达率低于HER2非阳性患者( P<0.05)。乳腺癌组织中FSCN1蛋白强阳性率为19.3%(76/394)。STAT3强阳性表达患者的FSCN1蛋白强阳性率(30.7%,35/114)较STAT3非强阳性表达者(14.6%,41/280)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STAT3和FSCN1蛋白表达显著正相关( rs=0.185, P<0.001)。生存分析显示STAT3和FSCN1均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5年平均生存期及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STAT3或FSCN1单一强阳性患者及STAT3和FSCN1均非强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 P=0.011)。 结论:乳腺癌组织STAT3高表达并与FSCN1表达正相关,STAT3和FSCN1二者同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R + HER2 +)乳腺癌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约占乳腺癌10%。各亚型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药物治疗疗效及预后有显著差异。文章将以异质性为切入点,对HR + HER2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诊疗现状及单细胞水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例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50岁,肿瘤长径分别为2.5 cm和1.8 cm。2例MPC浸润性癌成分(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形态)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区过渡,基质中的细胞与浸润性癌细胞形态较一致并见有移行。例1呈周边型分布模式,例2呈弥漫型分布模式。2例肿瘤细胞均呈三阴性免疫表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2均阴性)、基底样标志CK5/6、CK1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Vimentin和S-100弥漫阳性。结论:M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化生性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治疗一般是手术联合放化疗,也可行新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3月至2012年3月108例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患者分为4种分子亚型,即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比较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Luminal A型41例,Luminal B型40例,HER2阳性型17例,三阴性型10例。4种分子亚型组间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脉管癌栓、切缘情况、化疗周期数患者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是否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三阴性型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6%(6/41)、15.0%(6/40)、11.8%(2/17)、10.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5.3%(6/17)及40.0%(4/10),均略高于Luminal A型的24.4%(10/41)和Luminal B型的22.5%(9/40),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患者间无进展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总生存(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其中三阴性型OS最差;AJCC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内分泌治疗亦与患者OS相关(均 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 OR=4.481,95% CI 1.377~14.580, P=0.013)、内分泌治疗( OR=0.165,95% CI 0.034~0.800, P=0.025)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不同分子分型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率无差异,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OS较好,三阴性型OS最差。分子分型可能用于指导乳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性肺癌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虽然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具有性别差异,但对于女性肺癌(LCW)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尚未清楚。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烟草的致癌作用,其中较为明确的潜在机制是雌激素与烟草化合物中的多环芳烃(PAH)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癌基因突变,诱导代谢酶的表达,导致活性氧和DNA加合物的形成增强,从而导致肺癌发生增加。而在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中,除去烟草暴露这一因素,雌激素是通过其受体ERα和ERβ发挥增殖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ERβ,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信号传导影响肺癌变。ERβ的不同亚型可以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肿瘤抑制因子作用,对于该受体的研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在非吸烟的女性肺癌中,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致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突变以及食用油烟的过度暴露,都会增加女性肺癌的风险。在本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暴露于烟草中的女性肺癌发病率增高的发病机理,以及在非吸烟女性肺癌中发病的可能病因并阐述其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中抵抗素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抵抗素(Resistin)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2例正常乳腺组织及145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Resistin蛋白的表达。分析Resistin蛋白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Resistin蛋白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23.8%(10/42)和0.0%(0/42),浸润性乳腺癌中其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88.3%(128/145)和24.8%(36/14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Resistin蛋白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均 P=0.000)。浸润性乳腺癌中Resistin蛋白阳性率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者中较ER阳性者显著增强( P=0.006),且其在组织学III级和孕激素受体(PR)阴性者中的阳性率较I~II级和PR阳性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 vs 0.058)。Resistin蛋白在组织学III级、ER阴性、PR阴性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者中的强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学I~II级、ER阳性、PR阳性及HER2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01、0.001、0.015)。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Resistin蛋白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乳腺癌分子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03)。 结论:Resistin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1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4—202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1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学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结果:15例患者女性12例,男性3例,年龄18~78岁,中位与平均年龄均为52岁。发生于左乳6例,右乳9例,其中外上象限12例,内上象限2例,外下象限1例。大体上多数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结节,其中镜下呈推挤式生长的有13例,与周围乳腺组织截然分开的有1例,另外1例呈浸润性生长。其中12例为经典亚型,肿瘤由温和的梭形细胞间隔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其中8例伴有少量脂肪成分,1例局灶伴有软骨分化,1例为上皮样亚型,上皮样肿瘤细胞呈散在单个/单行或小簇状分布,1例为神经鞘瘤样亚型,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栅栏状排列,非常类似于神经鞘瘤,1例为浸润性平滑肌瘤样型,肿瘤细胞胞质红染,呈束状排列,似平滑肌瘤样形态向周围乳腺小叶间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结蛋白(14/15)和CD34(14/15),并表达雌激素受体(15/15)、孕激素受体(15/15),其中组织学亚型分别为上皮样亚型、神经鞘瘤样亚型及浸润性平滑肌瘤样亚型的3例均显示免疫组织化学RB1阴性,随后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RB1/13q14基因缺失情况,结果显示3例均存在RB1基因缺失。15例随访时间2~100个月,均未复发。结论: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良性间叶源性肿瘤,除经典型外,尚有多种组织学变异型,其中上皮样亚型易与浸润性小叶癌相混淆,神经鞘瘤样亚型酷似神经鞘瘤,浸润性亚型易误诊为纤维瘤病样或梭形细胞化生性癌等,认识该肿瘤不同组织学亚型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BV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ABV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为基础,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或阳性结果将乳腺癌分为3个分子亚型,即Luminal型(ER阳性或PR阳性,HER2阴性或阳性)、三阴型(ER、PR、HER2均阴性)和HER2过表达型(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使用ABVS对比分析3种亚型共78例乳腺癌患者NACT期间肿瘤大小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与病理结果的符合度。结果:与NACT前相比,Luminal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在NACT后原发肿瘤的长、宽、高、面积及体积均有缩小( P<0.05),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原发灶肿瘤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40例,ABVS观察总有效率与病理检测结果相符。各型肿瘤相关参数的变化与NACT次数呈线性相关( P<0.05),其中HER2过表达型拟合最好,在化疗第二个周期结束后原发灶肿瘤缩小明显,Luminal型与三阴型在化疗第三个周期结束后原发灶肿瘤缩小明显。 结论:ABV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