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关系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7, 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98, 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3, P=0.004)。 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组化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2020年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和分子分型,了解河南省李斯特菌病流行情况,构建患者分离株分子溯源数据库,为李斯特菌病溯源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河南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专项监测从16家哨点医院监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71例,采集阳性病例标本80份进行检测,对获得的阳性菌株71株进行分子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分型方法(SN/T 2521-2010)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诊断血清使用说明书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使用手册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结果:共监测到71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其中38例为围产期病例,33例为非围产期病例。80份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标本58.75%(47/80)来自围产期病例,20.00%(16/80)来自非围产期有基础病病例;来自于非围产期年龄>1个月~≤5岁、>5~≤60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7.50%(6/80)、12.50%(10/80)和1.25%(1/80)。标本类型分为5类,73.75%(59/80)为血液,15.00%(12/80)为脑脊液,粪便、宫腔拭子、痰液各占3.75%(3/80)。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属3个血清型,1/2b型、1/2a型和4b型分别占61.25%(49/80)、35.00%(28/80)和3.75%(3/80);7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经AscⅠ酶切,获得58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4株菌株,相似度为60.8%~100%。GX6A16HA0005、GX6A16HA0011、GX6A16HA0030、GX6A16HA0023、GX6A16HA0029和GX6A16HA0054为优势带型,依次包括4、4、4、3、2和2株菌;GX6A16HA0005带型包括的4株菌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16年(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濮阳市;GX6A16HA0011带型包括的4株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20年2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30带型包括的4株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洛阳市、商丘市和郑州市;GX6A16HA0023带型包括的3株菌分离自2017和2018年,其中2017年中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29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开封市和濮阳市;GX6A16HA0054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20年,分别来自平顶山市和安阳市;4株不同血清型菌株PFGE带型相同。结论:河南省李斯特菌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围产期、老幼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类型主要是侵袭性感染;流行菌株血清型为1/2a、1/2b和4b,菌株PFGE分型结果呈现多样化,出现跨年度或者同年度不同地区、同年度同地区不同时间带型一致现象;应将多种分型技术联合应用在溯源分析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感觉神经元外泌体引起髓核干细胞衰老促进椎间盘退变发生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元外泌体(sensory neuron-derived exosomes,nExo)介导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大鼠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模型,将nExo注入椎间盘,4周后应用组织学染色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免疫荧光染色评估组织中髓核干细胞的衰老表型。应用nExo或外源性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 1,TXN)处理髓核干细胞24 h,利用免疫印迹、流式细胞周期分析、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估细胞的衰老表型。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并验证介导nExo调控细胞衰老的关键分子。向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中注入nExo和TXN,4周后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nExo提高了大鼠椎间盘组织退变等级,IDD组髓核组织中TEK +p16 +及TEK +p21 +双阳细胞比例分别为36.32%±4.04%和33.69%±4.56%,IDD+nExo组提升至56.41%±5.26%和50.14%±8.49%( t=7.420, P<0.001; t=4.184, P<0.002);nExo促进髓核干细胞的p16及p21蛋白表达,并提高了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率,自7.32%±1.73%提高至58.22%±11.38%( t=7.658, P=0.002);nExo下调了G2/M期细胞百分比,从18.10%±1.32%下调至1.60%±0.67%( t=19.290, P<0.001)。转录组学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和nExo组差异基因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与数据库中的衰老基因集交集筛选出关键基因,即TXN。nExo下调髓核干细胞中的TXN,而补充外源性TXN下调了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率从58.84%±3.99%降低至21.68%±8.16%( t=7.048, P=0.021);将G2/M期细胞百分比从1.21%±0.34%上调至15.26%±2.60%( t=9.259, P=0.001)。TXN降低了椎间盘组织退变等级,nExo组退变组织学评分为(14.33±0.82)分,nExo+TXN组为( 8.17±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590, P<0.001);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含量,nExo组为(10.94±4.35) μg/mg,nExo+TXN组提高至(50.55±12.16) μ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12, P<0.001);减少组织中TEK +p16 +及TEK +p21 +双阳细胞比例,nExo组分别为54.92%±4.21%和60.31%±9.02%,nExo+TXN组下降至27.93%±3.26%和33.7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30, P<0.001; t=5.375, P<0.001)。 结论:nExo通过下调髓核干细胞中的TXN,促进细胞衰老和椎间盘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于我国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的几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液系统疾病是一门高度依赖实验诊断的学科,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是一个以传统光镜下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为基础,结合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和靶向测序基因突变检测的整合诊断过程。诊断分型标准从纯粹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的FAB标准,到现今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优先于细胞形态学的第五版造血淋巴组织肿瘤WHO分型和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国际共识分型(ICC) [1,2],随着新的技术,如全基因组测序(WGS)、单细胞空间组学等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组学分型(genomic classification)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因此,对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联系我国血液系统疾病病理学科现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了几点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RIM1对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和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型运动神经元蛋白1(CRIM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辐射敏感性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短发夹RNA(shRNA)敲降NSCLC H460、H358细胞中CRIM1的表达,并将H460、H358细胞分别分为3组:H460细胞、H460-shCRIM1细胞、H460-shNC细胞和H358细胞、H358-shCRIM1细胞、H358-shNC细胞,其中shCRIM1表示用shRNA敲降CRIM1的表达,shNC表示阴性对照。采用小干扰RNA(siRNA)敲降H358细胞中CRIM1的表达,并将细胞分为2组:H358-siNC细胞和H358-siCRIM1细胞。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照射剂量为0、1、2、4 Gy)、慧星实验(照射剂量为8 Gy)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照射剂量为6、8、12 Gy)观察CRIM1对H460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细胞黏附实验观察CRIM1对H460、H358细胞转移的影响。构建小鼠H460原位肿瘤模型,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裸鼠肺内原位接种肿瘤转移情况。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法探讨CRIM1影响NSCLC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H460-shNC细胞相比,1、2 Gy照射后H460-shCRIM1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1 Gy:(87.04±8.04)%对(58.01±4.39)%;2 Gy:(48.23±1.22)%对(31.43± 0.0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19.50,均 P<0.05)。慧星实验结果显示,8 Gy照射后H460-shCRIM1细胞的olive尾距长于H460-shNC细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54对1.05±0.42, t=2.14, P<0.05)。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细胞受照后磷酸化组蛋白H2AX foci数多于H460-shNC细胞(6 Gy:14.33±2.81对11.00±3.92;8 Gy:34.00±11.14对21.17±6.15;12 Gy:25.80±3.96对20.17±3.3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5.52、2.47,均 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H358-shCRIM1细胞的迁移率分别较H460-shNC、H358-shNC细胞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3、10.19,均 P<0.05)。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H460-shCRIM1、H358-shCRIM1细胞的黏附能力分别较H460-shNC、H358-shNC细胞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6、3.66,均 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原位接种H460-shCRIM1细胞的裸鼠肺内转移灶明显多于H460-shNC细胞。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连接黏附分子2(JAM2)、连接蛋白3(NECTIN3)和紧密连接蛋白4(CLDN4)在H460-shCRIM1、H358-siCRIM1细胞中的表达均下降;并在体外实验中得到验证,其中,H460-shCRIM1细胞相较于H460-shNC细胞分别下降了86.66%、49.35%、30.27%( t=47.52、7.47、18.98,均 P<0.05),H358-siCRIM1细胞相较于H358-siNC细胞分别下降了36.60%、31.70%、50.00%( t=7.40、7.10、16.56,均 P<0.05)。 结论:抑制CRIM1可增强NSCLC细胞H460的辐射敏感性,CRIM1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连接的方式影响NSCLC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癌分子与免疫分型及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发性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甚至同一肝癌组织内部的分子特征明显不同。目前的临床和病理学分型不能准确评估肝癌的异质性,随着肝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肝癌的分子分型取得了较大进展,而肝癌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推动了肝癌免疫分型的认识,但是目前均未能转化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策略。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患者取得重大突破,正在成为晚期甚至中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本文对有关原发性肝癌的分子和免疫分型以及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转录组学测序探讨高氧性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ALI)时转录组学的变化并进行验证,进一步明确HALI时的通路变化。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和HALI组,每组6只。常氧组小鼠置于室内正常饲养;HALI组置于高氧箱吸入95%氧气构建HALI动物模型。高氧暴露72 h后取肺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然后将测序所得的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另取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对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出的HALI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学分析显示,与常氧组比较,高氧暴露可引起小鼠肺组织中537个差异基因表达,包括239个上调基因和298个下调基因。进一步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富集最显著的20条信号通路,排名前3位的信号通路分别为铁死亡信号通路、肿瘤抑制基因p53信号通路和谷胱甘肽(GSH)代谢信号通路;其中,铁死亡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包括上调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下调基因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包括上调基因p53和下调基因鼠双微基因2(MDM2),GSH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为上调基因谷氧还蛋白1(Grx1)。光镜下显示,常氧组小鼠肺泡结构正常;HALI组小鼠肺泡隔增宽增厚,肺泡腔缩小或消失。通过RT-RCR和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证实,与常氧组相比,HALI组小鼠肺组织HO-1、p5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HO-1 mRNA(2 -ΔΔCt):2.16±0.17比1.00±0.00,HO-1蛋白(HO-1/β-actin):1.05±0.01比0.79±0.01,p53 mRNA(2 -ΔΔCt):2.52±0.13比1.00±0.00,p53蛋白(p53/β-actin):1.12±0.02比0.58±0.03,均 P<0.05〕,Grx1、MDM2、SLC7A1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Grx1 mRNA(2 -ΔΔCt):0.53±0.05比1.00±0.00,Grx1蛋白(Grx1/β-actin):0.54±0.03比0.93±0.01,MDM2 mRNA(2 -ΔΔCt):0.48±0.03比1.00±0.00,MDM2蛋白(MDM2/β-actin):0.57±0.02比1.05±0.01,SLC7A11 mRNA(2 -ΔΔCt):0.50±0.06比1.00±0.00,SLC7A11蛋白(SLC7A11/β-actin):0.72±0.03比0.98±0.01,均 P<0.05〕。 结论:HALI与铁死亡、p53、GSH代谢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靶向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可能是防治HALI的重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BV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ABV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为基础,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或阳性结果将乳腺癌分为3个分子亚型,即Luminal型(ER阳性或PR阳性,HER2阴性或阳性)、三阴型(ER、PR、HER2均阴性)和HER2过表达型(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使用ABVS对比分析3种亚型共78例乳腺癌患者NACT期间肿瘤大小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与病理结果的符合度。结果:与NACT前相比,Luminal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在NACT后原发肿瘤的长、宽、高、面积及体积均有缩小( P<0.05),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原发灶肿瘤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40例,ABVS观察总有效率与病理检测结果相符。各型肿瘤相关参数的变化与NACT次数呈线性相关( P<0.05),其中HER2过表达型拟合最好,在化疗第二个周期结束后原发灶肿瘤缩小明显,Luminal型与三阴型在化疗第三个周期结束后原发灶肿瘤缩小明显。 结论:ABV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癌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排名第三。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较复杂,分子分型方法有利于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预后。胃癌的分型方法有很多,包括病理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以及免疫分型等。本文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型方法,分析不同分型方法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为精准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淋巴上皮瘤样癌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17例LELC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型方法对组织学进行分组。分析LELC中淋巴滤泡形成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结合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以及预后信息,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7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0.9∶1.0,发病年龄24~89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部位:位于头颈部68例、肺部26例、胃部15例、其他少见部位8例。形态学Ⅰ型54例,Ⅱ型62例,1例无法分组。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局灶可见到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从不可见到硬化明显;42例患者间质内见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31例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73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流式细胞学检测,包括CD3 +总T细胞、CD3 +CD4 +辅助T细胞、CD3 +CD8 +细胞毒性T细胞、CD3 -CD56 +NK细胞、CD3 -CD19 +B细胞、CD4 +CD45RA - T辅助诱导亚群、CD4 +CD45RA + T抑制诱导亚群、CD4 +CD45RO +记忆T细胞亚群、CD45RA +CD45RO +活化T细胞亚群、CD8 +CD38 +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另有CD25 +淋巴细胞及CD44 +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各亚型淋巴细胞在大部分患者中比例正常,但有61例(83.6%)患者CD44 +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有53例(72.6%)T细胞抑制诱导亚群比例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和NK细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 P=0.023);肿瘤组织学分型和细胞毒性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 P=0.012);而肿瘤细胞形态分化与总T细胞( P=0.003)及NK细胞( P=0.026)显著相关;间质淋巴滤泡形成与记忆T细胞亚群呈正相关( P=0.025);肿瘤间质纤维化与T抑制诱导亚群显著正相关( P=0.004),与总T细胞( P=0.023)及与CD44黏附分子表达显著负相关( P=0.003)。生存分析发现,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良性预后因素( P=0.001)。 结论: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免疫相关特征与外周血T淋巴亚型关系密切,间质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的良性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