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病护士主导的"互联网+"管道管理在PTCD术后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专病护士主导的"互联网+"管道管理模式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TCD治疗后携带引流管出院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TCD术后常规居家随访管理,观察组采用专病护士主导的"互联网+"管道管理模式进行居家护理,干预均为3个月。使用慢性病自我管理量表(CDSMS)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效能,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管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再入院率和非计划性来院复诊率。结果:对照组有1例患者死亡,最终共119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干预后的CDSMS总分、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CDSMS总分、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管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8.33%(11/60)、44.07%(26/59),非计划性再入院率分别为6.67%(4/60)、23.73%(14/59),非计划性来院复诊率分别为10.00%(6/60)、35.59%(21/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专病护士主导的"互联网+"管道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PTCD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降低管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再次入院率和复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30天内非计划再次干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后30 d内非计划性再次干预的危险因素及其早期识别,探讨再次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阜外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非计划性再次干预2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率、原因、再次干预方式及其结果 .202例患者于初始手术后30d内共接受234例次非计划再次干预,占同期手术总例数的2.7% (202/7464).其中男115例、女87例,年龄3d至14岁,平均32.4个月.结果 非计划性再次干预的原因主要包括因肺血过多或过少而进行再次干预以调节肺血流量的手术54例,因外科畸形矫治不满意而再次干预34例,因严重低心排血量而行开胸和心肺复苏28例,因出凝血问题而进行再次干预38例,因心脏压塞或心包积液而行心包开窗/引流或心包松解19例,采用开窗或结扎体-肺血管异常分流而减轻心脏负荷的手术11例,膈肌折叠6例,其它12例.死亡22例,死亡率10.9% (22/202),显著高于同期手术总死亡率(0.7%).生存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ICU滞留时间分别为284.3 (11 ~2 339)h和17.7(1~154)d, 显著长于同期总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4.6 h)和平均ICU滞留时间(2.7 d).随访32个月,5例姑息手术患者中3例在术后6个月至2年行根治术.有2例因外管道狭窄而再次手术更换外管道或介入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无出院后远期死亡.结论 小儿先心病术后30 d内再次干预者死亡率显著升高,生存患者恢复也显著延迟.积极预防、尽早识别和早期再次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膝/髋关节置换患者短期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明确全膝/髋关节置换患者短期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为护理人员提前评估并识别高危人群以便进行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从建库时间至2019年12月关于全膝/髋关节置换患者短期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危险因素的文献.由2位评估员独立筛选研究,提取资料,评估研究质量.采用Reve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章,其中再次入院31280例,未再次入院663626例,共纳入全关节置换患者短期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危险因素19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MD=1.50)、男性(OR=1.26)、ASA等级3~4级(OR=1.70)、BMI≥40(OR=1.53)、抑郁史(OR=4.90)、饮酒史(OR=1.48)、手术时间(MD=5.28)、术前输血史(OR=2.05)、类固醇使用史(OR=1.55)、住院时间≥5d(OR=2.82)、医保报销(OR=1.70)、近期体质量下降(OR=2.68)、高血压(OR=1.25)、糖尿病(OR=1.41)、充血性心力衰竭(OR=2.86)、肝病(OR=1.66).结论 男性、ASA等级3~4级、BMI≥40、抑郁史、饮酒史、手术时间长、术前输血史、类固醇使用史、住院时间≥5 d、医保报销、近期体质量下降、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病是全关节置换患者短期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提示护理人员应对相关因素采取干预,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 Riker镇静躁动评分的护理对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的干预评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躁动患者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Riker 镇静躁动评分( SAS)进行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肤受损及动脉瘤体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例,坠床0例,皮肤受损1例,再次出血0例,动脉瘤体破裂0例;对照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坠床6例,皮肤受损7例,再次出血5例,动脉瘤体破裂4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39,5.90,4.40,4.87,3.85;P <0.05)。结论使用SAS评分系统评估干预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和处置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早期胃癌(EGC)的首选治疗方式,但ESD术后可能发生非治愈性切除(NCR),存在肿瘤残留、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NCR的发生主要与病灶的内镜下特征、病理检查结果等有关,也与手术方式及操作技术等密切相关.NCR的处置策略包括追加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手术、再次内镜下干预(如ESD、氩离子凝固术等),以及针对部分特定群体的计划性随访监测等,同时应在术前做好综合评估以降低NCR的发生率.该文对EGC患者行ESD术后发生NCR的危险因素和处置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