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美辛成功治疗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3岁,面部红斑、肿胀3月余,伴脓疱1周。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双侧面颊部出现水肿性红斑,无自觉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湿疹、日光性皮炎",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具体药物和剂量不详)、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之后疑为红斑狼疮,多次行免疫学检测均未见异常,给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片(具体剂量和用药时间不详)等治疗,皮损未见明显改善,并逐渐扩大。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发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光敏、脱发及口腔溃疡,否认低热、乏力和体重下降,两便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2019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特应性皮炎(AD)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 926例0~17.5岁居住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AD患儿,记录一般情况、AD疾病严重程度及皮损分布情况、AD的临床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AD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AD疾病转归及治疗现况。采用SAS 9.4、SPSS19.0和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及对应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的AD患者,男∶女比例为 1.4∶1;有79.0%(1 522/1 926)、86.1%(1 658/1 926)、91.3%(1 758/1 926)和97.3%(1 907/1 926)在6月龄、1岁、2岁和5岁起病;轻度占13.2%(255/1 926)(SCORAD评分0~24)、中度50.1%(965/1 926)(SCORAD评分25~50)和重度36.7%(706/1 926)(SCORAD评分>50),重度患儿年龄小于轻度和中度患儿;面部、头部、躯干和下肢为中重度AD常见起病部位,手、足、耳部为重度AD好发部位;温度变化、热水因素、精神情绪和春冬季是诱发AD加重的常见因素;有35.2%(678/1 926)处于症状加重状态,61.8%(1 191/1 926)处于症状持续存在状态;洗澡越频繁,AD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越轻( χ2=29.791, P<0.001);有28.0%(520/1 856)的AD患儿从没有润肤习惯,与AD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χ2=15.908, P<0.05);中、重度AD患儿联合用药的比例显著高于轻度AD患儿。综上,2015—2019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专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多在5岁内发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大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传统治疗方案存在局限性,识别儿童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有助于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合病例与文献分析香菇皮炎的临床特点(附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香菇皮炎的临床特点,提高皮肤科医生对香菇皮炎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3例以及2014年3月国内首次报道至2022年10月文献报道的18例香菇皮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1例香菇皮炎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12~61(41.5±13.7)岁。发病前进食香菇15例,金针菇2例,香菇及金针菇同时进食2例,平菇、黑木耳各1例。潜伏期最短<1 d,最长4 d。21例患者均有典型的"鞭挞"样条索状皮损,其中躯干受累19例,四肢12例,颈部7例,头面部3例;18例伴有瘙痒,3例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均无系统症状。1例患者未治疗,其余患者给予对症治疗,所有患者皮疹均在2周左右消退。结论:香菇皮炎好发于30~60岁间,以进食香菇为主,潜伏期1~4天,临床表现主要是躯干部位的线条状皮疹,伴有瘙痒,无系统症状,经过治疗后皮疹在短期内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肌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介绍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肌炎——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其特点为患者有面部脂溢性皮炎样皮疹,常伴有Gottron丘疹、反向Gottron丘疹、技工手和皮肤溃疡,很少累及肌肉。抗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的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患者更易出现肺间质病变/急进性肺间质病变。通过皮疹联合抗体检测可对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进行早期诊断,早期积极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5岁,因周身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红斑丘疹伴瘙痒,重时有渗液,口服中药后皮损消退,但因用药后腹泻中断中药。皮损逐渐扩至颈部、躯干四肢,口服抗组胺药物后部分消退,但因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停用。曾就诊多家医院,予艾洛松、他克莫司及中药药膏外用,效果不佳,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过敏性结膜炎10年;4年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阳性,就诊时仍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皮肤科检查:面颈部弥漫性红斑,脱屑,散在丘疹,口周明显,耳前红斑有浸润,可见明显抓痕、血痂,颈部暗红、肥厚斑块(图1A);胸腹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图1C);后背部弥漫性红斑,可见苔藓样变,表面有色素沉着;四肢对称性红斑丘疹,可见抓痕及血痂。患者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48.2分,特应性皮炎指数(SCORAD)73.6分,主观瘙痒数字评定量表(NRS)10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24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620 × 10 6/L(参考值:50 × 10 6/L ~ 300 × 10 6/L,下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101(0.004 ~ 0.08),总IgE 396 IU/ml(0 ~ 100 IU/ml)。治疗前5个月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CD4 +细胞324个/μl(410 ~ 1 590个/μl),CD8 +细胞1 176个/μl(119 ~ 1 140个/μl),未检出HIV病毒载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二硫化硒洗发水对中-重度头皮脂溢性皮炎外用糖皮质激素/水杨酸治疗后的疗效维持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面部和躯干等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头皮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红斑和片状鳞屑,程度从轻度鳞屑到弥漫性大片黏着性鳞屑不等,伴有明显的瘙痒,并容易反复发作。目前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亲脂性马拉色菌定植增加以及遗传、环境和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上述因素共同导致皮脂腺代谢活动异常、皮脂成分改变、表皮屏障功能障碍,最终加重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继发湿疹样皮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7岁,因周身斑块脓疱伴发热8 d于2019年7月15日就诊。患者8 d前因腹泻、呕吐伴发热于外院消化科住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头孢他啶抗感染期间仍有发热且四肢出现红斑,其上见脓疱,伴疼痛,红斑面积逐渐扩大累及躯干、面部。患者有10余年银屑病史,否认脓疱型银屑病史,3年前因斑块状银屑病于外院治疗,此后不规律间断服用阿维A。有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美托洛尔。否认湿疹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荧光染色法在面部皮肤蠕形螨检查中的应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荧光染色法在蠕形螨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半脸对照研究。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皮肤科拟诊为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挤粘结合法(挤粘法)取材后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直接镜检法检查蠕形螨,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检出数目及平均阅片时间等,并比较荧光染色法和标准化皮肤表层取材法(SSSB)蠕形螨检出率和检出数。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共招募433例志愿者,年龄(28.3 ± 3.5)岁,男185例,女248例;其中,338例对比挤粘法取材后荧光染色法和直接镜检的检出效率,95例比较挤粘法取材后荧光染色法和SSSB的检出效率。荧光染色法蠕形螨检出率[34.0%(115/338)]高于直接镜检[31.4%(106/338)],McNemar检验, P = 0.004;118份阳性标本蠕形螨检出数荧光染色法[(8.0 ± 3.3)条/cm 2]高于直接镜检[(5.5 ± 2.9)条/cm 2], t = 9.21, P<0.001;荧光染色法阅片时间[(8.3 ± 1.2)min]短于直接镜检法[(17.3 ± 2.5)min], t = 38.44, P<0.001;荧光染色法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好(Kappa值= 0.935, P<0.001)。蠕形螨阳性率荧光染色法[34.7%(33/95)]略高于SSSB[33.7%(32/95)],McNemar检验, P<0.001;阳性标本中蠕形螨数荧光染色法[(11.4 ± 4.2)条/cm 2]优于SSSB[(9.8 ± 4.8)条/cm 2], t = 4.77, P<0.001。 结论:荧光染色法蠕形螨检出率及检出数量均高于直接镜检和SSSB,不同观察者之间有更好的一致性,同时可缩短阅片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方甘草酸苷与他克莫司联合红光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与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光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将80例[男7例,女73例,年龄19~58 (30.25±6.83)岁]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复方甘草酸苷片与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增加红光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 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外用药局部,试验组4例,治疗组3例,表现为面部红斑加重或刺痛,均能忍受,继续使用1周不适反应逐渐消失。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与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光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