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垂体GH-PRL混合腺瘤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4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合并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GH-PRL)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探讨更有效的临床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MAS合并垂体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分析外科手术及药物干预的疗效。结果:临床特点:4例患者中,3例为女性,均7岁前起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类型均为多骨型,且均累及颅面部。均有明显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表现,3例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1例视交叉明显受压。4例患者均无自发或触发泌乳。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GH水平不被高糖抑制,血PRL均大于100 ng/ml,4例患者ALP水平明显升高,血钙、磷水平正常。影像学特点:4例患者垂体瘤均为大腺瘤,病例2、3出现单侧海绵窦包绕,病例4在第一次手术后残余肿瘤再次增大并包绕双侧海绵窦。4例患者头颅CT均显示颅面骨和颅底部多发FD。治疗与转归:4例患者均接受垂体瘤切除手术及静脉双膦酸盐治疗,并根据情况选择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较早诊断并起始治疗的2例患者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另2例患者治疗后未缓解。结论:MAS合并GH-PRL混合腺瘤患者,起病年龄更早,更易出现视神经损害。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手术治疗有助于快速改善生化指标(GH、IGF-Ⅰ和PRL等),同时联合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可以更好地维持生化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疾病,可累及全身骨骼,其中颅面部骨质是常被累及的部位之一。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FD)多以无痛渐进的非炎性肿块作为临床表现。目前,C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存在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白细胞介素(IL-6)升高、c-fos 原癌基因异常激活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过度表达等几种学说。CFD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依靠患者的主诉、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手术是治疗CFD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案主要包括保守和根治手术方案两大类。具体的手术方案需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意愿来制定。近年来,CFD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治疗CFD的药物主要包括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方面。因此,CFD的治疗需要在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共同参与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细胞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为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JAK2 V617F、CALR exon 9等突变导致的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在MPN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转化是MPN主要的疾病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除了MPN疾病的异常炎症微环境外,MPN患者的免疫稳态失衡是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固有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在MPN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MPN患者的各类免疫细胞存在明显的数量及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失调严重,提示MPN的发生和进展是由于对异常细胞识别减弱、特异杀伤减低及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共同介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胃肠道表现为主的Erdheim-Chester病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1岁,间断性肠梗阻2年余,伴体质量减轻15 kg。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呕吐,伴腹胀、阵发性腹部绞痛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急诊腹盆腔CT检查示十二指肠近端梗阻伴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积液、左上腹多发小肠肠壁增厚、腹盆腔积液和渗出,临床诊断为肠梗阻。予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后,于2021年7月22日行"腹腔镜探查术+肠粘连松解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术中见腹腔内广泛粘连,小肠肠管无明显扩张,小肠肠管、结肠系膜上可见脂肪样爬行,系膜多发硬化,术中快速病理提示(小肠壁)纤维胶原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及泡沫样组织细胞反应增生(图1)。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CD68(+),CD1α(-),CD207(Langerin; -),S-100(-),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1%)。出院后1周,患者因"纳差伴呕吐、腹胀2 d"再次入院,临床拟诊肠梗阻,予抗感染治疗、鼻肠管减压等对症治疗。复查腹盆部增强CT示:(1)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扩张积液,多发小肠肠壁增厚、肠腔扩张(考虑不全性肠梗阻),腹腔系膜大量渗出性改变,腹盆腔大量积液;(2)多发骨质密度异常,考虑转移可能,建议行SPECT骨显像;(3)左下肺心脏-脊柱旁团片状影;(4)两肺大量条索状阴影,广泛对称,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5)心包腔少量积液;(6)两侧肾盂增粗伴软组织密度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cro-RNA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下腰疼。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序列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故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即使当前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miRNA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呈现异常的表达模式,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目前,一些miRNA已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包括髓核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的退变等。基因芯片对比研究显示一些miRNA在退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髓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各自的上、下游通路可能参与髓核细胞退变的进程,调控通路多有交叉并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miRNA调控网。了解miRNA在发病过程中的靶基因和机制,能够在疾病的起源、发展和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因此,综述了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通过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为ID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非常有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区拔牙正畸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20岁,2016年8月因"牙齿前突不齐"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骨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骨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骨囊肿2例和骨巨细胞瘤1例;复合性上颌骨外伤5例。根据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数据传送至3D打印机,分别打印出原始状态和重塑后的上颌骨树脂模型。在患者的原始模型上,术前模拟肿瘤切除和上颌骨重建,在重塑的模型上塑形钛网,使其能恰当重建缺损的骨结构。术中将预制好的钛网植入缺损区域,将软组织瓣复位,分层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术后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患者颌面部外形、鼻腔功能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瘤病例均能在术前3D打印模型预测的范围内完整切除病灶,与外伤病例在清创后植入钛网一样,无需于术中再次对钛网进行塑形和修剪,钛网可完整覆盖缺损的骨面,周边贴合紧密,钛钉固定顺利,植入钛网坚固稳定。术后随访6~20个月,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钛网应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能精确恢复上颌骨骨性结构对于软组织的支撑,恢复面部形态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反复出血起病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5岁,2021年6月10日因"左上肢瘀斑9个月余,左侧胸壁瘀斑7个月余"第一次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瘀斑,伴局部隐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无异常,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7个月前患者左侧胸壁出现类似瘀斑,未行特殊治疗。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齿龈出血,就诊于外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80 s,凝血酶时间(TT)32.50 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30 g/L,D-二聚体32.07 mg/L,输注血浆、止血药物后好转出院。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查体:左上肢可见1个15 cm×15 cm的瘀斑,左侧胸壁可见1个15 cm×10 cm瘀斑,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示:RBC 4.53×10 12/L,HGB 133 g/L,WBC 9.15×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5%,PLT 105×10 9/L。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活动度42%,PT 21.80 s,APTT 49.90 s,FIB<0.60 g/L,TT 32.40 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 μg/ml,血浆D-二聚体>10 000 ng/m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百分比290%。血电解质示钙2.35 mmol/L,钾3.54 mmol/L,磷0.91 mmol/L,氯101.70 mmol/L。尿液及大便隐血均阴性。查凝血因子示活性均轻度减低。抗磷脂抗体谱正常,抗增殖细胞抗核抗体(+),其余自身抗体阴性。易栓症筛查示蛋白C活性76%,蛋白S活性10%。全脊柱核磁共振示颈、胸、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变性并L5/S1轻度膨出、腰骶部软组织水肿。骨盆X线示双侧髋关节退行性变。血管超声检查示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四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腘静脉附壁血栓形成。骨髓细胞检查示粒系成熟加速,浆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示异常浆细胞占0.77%。免疫固定电泳可见单克隆IgG及λ轻链条带。免疫球蛋白测定:IgG 18.40 g/L、λ轻链17.10 g/L、M蛋白带可疑(β区带)。骨髓细胞FISH检测分析未见异常。腹壁皮肤活检刚果红染色阴性。出凝血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NGS)检测:1号染色体109510247外显子发生杂合变异。入院后根据相关检查考虑诊断: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凝血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软组织感染;皮下血肿;颈椎退行性病变;三尖瓣关闭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基因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JAK2、MPL和CALR驱动基因突变情况与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3种疾病类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选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靶向检测156例BCR-ABL阴性MPN患者的32种MPN相关基因,分析患者一般情况、驱动基因及伴随基因突变特点等因素与MPN疾病类型的关系。结果:患者疾病类型与年龄关系的分析显示,在JAK2 V617F阳性状态下,PMF患者中60岁以上者的比例较高。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在46例JAK2、MPL或CALR突变患者中检出22种伴随异常基因,其中PV 4例(8.3%),ET 20例(29.4%),PMF 22例(55.0%)。PV仅检出DNMT3A突变,而剪接因子相关基因SF3B1、SRSF2和U2AF1突变仅出现在PMF患者。根据JAK2 V617F突变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V相关的VAF值最高(68.15%),其次为PMF(37.7%)和ET(23.0%),而MPN的3种疾病类型间JAK2 V617F纯合状态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JAK2突变阳性状态下,PV和ET患者基因突变个数均明显低于PMF。结论:MPN患者的年龄、驱动基因(JAK2、MPL和CALR)的突变特点(VAF值、纯合状态)以及伴随异常基因的种类和突变个数等因素,与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下MPN疾病类型的选择密切相关,其相关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MPN和早期评估疾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巨核细胞病理特征及其与起始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巨核细胞病理特征及其与起始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60例初诊MPN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MPN诊断标准对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切片进行重新评估。结果:160例患者中男72例(45.0%),女88例(55.0%),中位年龄59(13~87)岁。重新评估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33例,纤维化前/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e-PMF)37例,明显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overt PMF)37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ost-PV MF)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ost-ET MF)1例,MPN-未分类(MPN-U)11例。按PV、ET、pre-PMF及overt PMF疾病亚型顺序,密集成簇分布、少分叶核及裸核巨核细胞逐渐增加,红系增生程度正常及增高的比例逐渐降低,1级及以上网状纤维、胶原及骨硬化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示密集成簇分布、少分叶核及裸核巨核细胞占比与红系增生程度呈负相关,与粒系增生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对pre-PMF及overt PMF患者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示密集成簇分布及裸核巨核细胞占比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JAK2V617F突变MPN患者红系增生程度明显增高( P=0.022),CALR突变MPN患者疏松成簇、密集成簇、骨小梁旁分布及裸核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P=0.055, P=0.002, P=0.018, P=0.008),1级及以上网状纤维、胶原及骨硬化比例增高( P=0.003, P<0.001, P=0.001)。伴JAK2V617F突变pre-PMF及overt PMF患者骨髓增生程度较高( P=0.037),伴CALR突变患者巨大体积及密集成簇分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P=0.059, P=0.055),1级及以上胶原及骨硬化的比例明显增高( P=0.011, P=0.046)。 结论:不同亚型MPN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病理改变特征各异,其病理异常特征与纤维化水平相关。CALR突变可能与巨核细胞病理异常特征及骨髓纤维化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