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细胞功能状态量化检测评估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器官功能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保障,免疫健康管理和疾病免疫治疗目标是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状态。免疫学领域研究解决了如何抑制或提高免疫状态的技术性难题,随之带来亟需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地检测和量化评估免疫状态,这是下一个挑战,目前国际上尚无成熟解决方案。免疫状态量化检测与可视化评估对疾病防控、亚健康状态管理和疾病免疫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专家共识针对正常免疫状态定义和免疫细胞功能状态(免疫力)全面量化评估及可视化评分技术手段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了正常免疫状态相关的基础概念和思考,探讨免疫细胞功能状态量化检测评估方向和原则,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免疫力解码以及免疫健康领域基础课题和临床试验的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常见实体肿瘤分子学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肿瘤包含一大类罕见肿瘤,虽然只占全年龄段肿瘤患者的极小比例,但却是儿童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成人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上皮,儿童肿瘤通常来源于中胚层或神经外胚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均与成人肿瘤明显不同,WHO(2023)肿瘤分类中首次将儿童肿瘤进行独立归类.研究者认为肿瘤的本质是一种基因病,2018年有文献从基因层面指出儿童肿瘤和成人肿瘤有诸多不同[1-2]:成人由于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细胞长期连续遭遇"打击"(大部分为基因突变),最终发展为肿瘤.儿童肿瘤最典型的发生原因是正在发育的未成熟细胞,在其成熟过程中受阻导致的肿瘤[3];通常由单一的基因事件驱动,如基因易位引起致癌基因激活.另外,儿童肿瘤中免疫细胞浸润较少,通常被认为是免疫学上的"冷"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胆道支架植入联合125I粒子条内放射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胆道支架植入联合125I粒子条内放射治疗的52例MOJ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淋巴免疫细胞数差值(△X).采用X-tile软件计算△X最优截断值,并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01.0±32.1)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TACE治疗、术前ALT、术前AST、△淋巴细胞、△CD3+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调节性T细胞(Treg)与OS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P=0.007)、△Treg(P=0.038)是OS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OJ患者△淋巴细胞≥0.237或△Treg≥0.21接受胆道支架植入联合125I粒子条内放射治疗,可能获得更长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机器学习筛选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及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可能的作用靶点及其发病机制,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潜在治疗ESCC的中药.方法:通过检索GEO数据库获取ESCC的基因芯片,从中筛选出差异基因.利用R软件包"ColorsESCCE、Stringi、GGplot2、Bioconductor"对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使用R软件包"E1071,PreProcessCore"将获得的差异基因基于CiberSort算法对22个免疫细胞进行浸润分析,了解免疫浸润细胞与特征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通过Coremine和Herb数据库检索特征基因治疗ESCC的潜在中药.结果:得到UBL3、KIF4A、KIF14、GPX3共4个食管鳞状细胞癌特征基因.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体内CD4+T细胞、M0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显著上调;静息的肥大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显著下调.丹参、香橼、西红花、枸杞子、茯苓、人参、鳖甲等中药是潜在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药物.结论:特征基因与ESCC的病程进展相关,并预测丹参、香橼、西红花、枸杞子、茯苓、人参、鳖甲等中药是ESCC潜在靶向特征基因的治疗药物,为ESCC的临床诊治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ESCC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细胞介素38在代谢综合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代谢综合征是指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一个个体中同时存在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慢性亚临床炎症学说备受关注,低水平的炎症状态也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关键因素.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影响局部或全身炎症,这也成为了代谢综合征发病机理的重要环节.白细胞介素38作为白细胞介素1家族的最新成员,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显示出抗炎功能.本文旨在总结白细胞介素38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和最新进展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促使由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中脑星形胶质细胞表现出慢性促炎症表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星形胶质细胞是维持稳态的介质,但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参与神经炎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免疫细胞参与了 PD的发病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外周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中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中的潜在作用.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暴露于5%和10%的CD4+T细胞条件培养基(CD4CM)24小时、72小时和7天,以评估长期暴露的影响.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暴露于Th17细胞细胞因子IL-17A(10ng/mL),单独或与TNF-α(0.3 ng/mL)结合,在24小时、72小时和7天评估2种细胞因子可能的协同效应.CD4CM在中脑星形胶质细胞中引起了急性及长期的变化.观察到了NFκB向细胞核的转移增加,以及在24小时时促炎基因IL-1β和CXCL10的表达增加;在24小时和48小时时C3、LCN2和IL-6的表达增加;同时在这些时间点促炎细胞因子IL-6和CXCL10的释放也有所增加.IL-17A和TNF-α的组合对增加促炎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产生了协同效应.IL-17A和TNF-α在24小时时增加了 S100β的强度,在72小时时减少了细胞核面积并增加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圆度.在72小时时观察到了γH2AX强度的协同效应,并且在7天时观察到了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增加.我们的结果表明,IL-17A和TNF-α协同作用,增强了中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其程度类似于CD4CM.这突出了外周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增强中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状态方面的重要性,并提示了它们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锌指蛋白605在肝癌中的免疫作用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605(ZNF605)在肝细胞癌(HCC)中的免疫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应用TCGA、GEO等数据库分析ZNF605 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ZNF605 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UALCAN数据库探讨ZNF605在HCC中的甲基化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ZNF605 在HCC中的诊断价值并绘制诺模图,预测HCC患者1、3 和5 年总生存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ZNF605 在HCC中的预后价值;对ZNF605 的高低水平表达进行了基因富集分析(GSEA);应用R包-GSVA分析ZNF605 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ZNF605 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在HCC中高表达并呈低甲基化;ZNF605 高表达与患者T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总生存期和甲胎蛋白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ZNF605 表达及T分期为HCC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GSEA分析显示ZNF605 高表达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提示,ZNF605 在HCC中的表达水平与Th2 细胞和T辅助细胞呈显著正相关;与树突状细胞细胞、Th17 细胞、细胞毒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B细胞、Tgd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呈负相关.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HCC中高表达的ZNF605 可能是HCC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noikis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基因在骨肉瘤治疗中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骨肉瘤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预后差.矢巢凋亡(anchorage-dependent cell death,anoikis)已被证明在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调节肿瘤细胞在原发部位的迁移和黏附.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形式,anoikis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阐明anoikis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基因在骨肉瘤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GeneCards中获得anoikis相关基因(anoikis-related genes,ANRGs);从产生有效疗法的治疗应用研究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获取骨肉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和ANRGs表达状况.利用估计包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算法识别出与肿瘤免疫微环境高度相关的ANRGs;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长期生存预测模型,将样本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并在GEO队列中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基于来自GEO数据库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骨肉瘤肿瘤微环境中特征基因的功能.结果:51个与肿瘤微环境高度相关的枢纽ANRGs被证实,从中选择3个基因(MERTK、BNIP3、S100A8)构建预后模型.根据肿瘤微环境分析,在免疫细胞激活和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方面,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肉瘤微环境中的特征基因被证实通过参与GAS6-MERTK信号通路调控细胞间的串扰.结论:基于ANRGs和肿瘤微环境的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骨肉瘤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蛋白偶联受体37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G蛋白偶联受体37(GPR37)在大脑黑质、纹状体等多个区域和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参与调控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和存活等多个重要过程.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神经元的损害、神经元突触的失衡、炎症和免疫系统的激活等多个方面,但由于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临床治疗仍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有研究表明,GPR37不仅能够直接与神经元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调节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神经元的活动状态,还能通过调控神经元周围免疫细胞来间接影响神经元的功能.文章就GPR37在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脑白质疾病、肿瘤和精神疾病等中的关键作用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NFAIP8L1)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C57BL/6J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C57BL/6J雌性TNFAIP8L1+/-小鼠杂交繁殖的第2代TNFAIP8L1+/-小鼠和WT小鼠,进一步自交繁殖出第3代雄性TNFAIP8L1-/-小鼠和第3代WT雄性小鼠.分别取5只正常第3代雄性WT小鼠和5只正常第3代雄性TNFAIP8L1-/-小鼠,检测比较2种正常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2种正常小鼠肝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种正常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树突状细胞(DC)、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BMNCs)所占百分比.另取5只第3代雄性WT小鼠和4只第3代雄性TNFAIP8L1-/-小鼠,采用脂多糖(LPS)/D-半乳糖胺(D-Gal)诱导制备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24 h后采取上述方法检测比较2种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水平,观察2种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情况,并检测2种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Neu、EOS、DC、BMDMs、BMNCs所占百分比.结果 正常WT小鼠和TNFAIP8L1-/-组小鼠肝组织中髓系细胞亚群Neu、EOS、DC、BMDMs、BMNCs百分比及血清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WT小鼠和TNFAIP8L1-/-小鼠的肝组织HE染色结果均显示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急性肝损伤24 h后,TNFAIP8L1-/-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中Neu、BMNCs百分比及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WT小鼠(P<0.05);2组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EOS、DC、BMDMs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损伤WT小鼠肝组织中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散在空泡样脂肪变性,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肝损伤TNFAIP8L1-/-小鼠肝组织中肝小叶结构几乎不存在,肝细胞损伤严重且大量坏死,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TNFAIP8L1基因缺陷不影响小鼠肝组织中髓系细胞的发育和小鼠肝脏稳态.TNFAIP8L1在急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TNFAIP8L1基因缺陷加重LPS/D-Gal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有可能是通过增加Neu和BMNCs浸润而招募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浸润入肝组织,从而加重肝细胞的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