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支持固定修复前后唇部美学区软组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治疗前后鼻唇部软组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修复前后的病史、CBCT和三维面部扫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戴牙前后软组织的改变,将各变化量与患者基本信息、种植方案和剩余骨相关参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使用赤池信息准则选择各软组织指标变化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种植固定修复后,上唇长(sn-sto)、上唇红长(ls-sto)、上唇红面积(UVA)显著增加(P<0.01),上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ls-E)显著减少(P<0.01),鼻唇角(∠cm-sn-ls)显著减小(P<0.01),人中长(sn-ls)无显著改变(P>0.05).除sn-sto和sn-ls外,其余软组织改变量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1),其余骨组织参数、种植方案、性别与各软组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各软组织变化量与年龄和术前软组织情况广泛相关,个别与骨形态相关.结论: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后鼻唇部软组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唇红部扩大和突出.面部软组织变化主要与患者年龄及原有软组织条件广泛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原有软组织形态越凹陷萎缩,丰满度改善越明显,唇部凸度改变量与剩余骨形状也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及在促进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是治疗各类骨科疾病(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以及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脂质、核酸等,并在细胞间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间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但是其功能和治疗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文献检索证实物理刺激、关键分子干预及小分子化合物和(或)生物材料刺激是促进外泌体分泌的重要策略。对外泌体的亲代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工程化改造是实现优化并增强外泌体功能的的可行手段。而将外泌体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生物材料内以促进骨修复再生是目前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式。综述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外泌体分泌及外泌体功能优化的方式,以及外泌体功能化的生物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加强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并促进外泌体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质干细胞用于组织工程软骨分化的优化体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关节软骨缺损是常见的一种关节损伤,但由于软骨组织的特殊性,修复能力受到限制,常常进展为较为严重的骨关节炎,给许多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这些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自体来源、易扩增、具有软骨分化潜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重视,常常被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在常用的间充质细胞移植分化关节软骨的治疗策略中,体外的预培养与分化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即从自体收集得到的间质干细胞经浓缩后在体外先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化软骨细胞后,再将细胞与培养基质一起共同移植到患者体内。但是,目前利用间质干细胞获得的组织工程软骨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而且由于疾病类型、程度和个体化差异,间质干细胞源性的组织工程软骨移植治疗的可优化因素多样;针对同一类型疾病的治疗,优化体系仍无统一公认的标准。为了获得能更好适应人体及临床要求的关节软骨组织,所以主要针对间质干细胞在骨科疾病治疗的可优化因素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从环境因素、支架选择和种子细胞三个方面总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软骨诱导的可优化因素,为利用间质干细胞获得更优良的组织工程软骨以及建立更好的优化体系提供了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水凝胶在骨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缺损是骨科比较常见而且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模拟体内骨组织生长过程来治疗骨缺损,是目前主流研究技术。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凝胶,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能模拟人体组织的水环境,还可以根据周围环境产生性状变化,能够有效应用于骨缺损的研究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技术在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塑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种植体、骨组织、软组织和修复体形态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交界美学的4个构成要素,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位于这4个构成要素的交界区,是粉色美学的重要表现区。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穿龈轮廓的塑造也涉及数字化技术的大量应用。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塑造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及组织瓣选择与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组织瓣的选择及其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6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6例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男性患者,年龄48~64岁,病灶面积为3 cm×2 cm~15 cm×6 cm。病灶扩大切除后缺损面积为8 cm×5 cm~22 cm×9 cm,均有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根据创面位于下肢的部位、手术体位的选择、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11 cm×8 cm~26 cm×10 cm。5例游离皮瓣或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带蒂皮瓣供区移植全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移植组织瓣血运及成活情况、皮片存活质量、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瘢痕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移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且血运良好,1例供区植皮者皮片存活良好。全部患者的供区及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积液或裂开等表现。术后随访1~5年,均无瘢痕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移植组织瓣质量良好,受区局部外形较佳,患肢活动功能良好;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结论: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切除术后有肌腱及骨等组织外露者,适用组织瓣移植修复。可根据瘢痕癌的位置、手术体位、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来选择修复的组织瓣,其中游离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为理想的修复选择,这2种组织瓣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可直接缝合且功能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个体化假体用于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精准重建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3D个体化假体在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1年9月,回顾性分析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上肢显微修复皮瓣覆盖后遗留骨和关节缺损患者12例,其中腕部不完全离断1例,手指、掌骨缺损2例,指骨间关节缺损4例,桡腕关节骨缺损4例,月骨缺损1例。其中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3.0 cm~12.0 cm×18.0 cm,骨缺损长度2.5~8.5(平均3.64) cm。对于不完全离断和完全离断肢体采取一期断肢(指)再植,二期行软组织修复,三期对遗留的骨和关节缺损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手指软组织缺损给予一期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二期采用3D打印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术后根据X线片结果,按照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骨和关节缺损断端与假体的骨整合情况。同时测量前臂及手部各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TAM)。出院后1、2、3、6、9、12个月于门诊复查患肢正、侧位X线片,此后根据软组织及骨组织康复情况于门诊复查。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无坏死及感染,骨关节缺损处无感染,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结果优10例,良2例,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5例,可2例。植入桡骨远端及桡骨干假体患肢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42°(平均37.3°),腕关节屈曲40°~55°(平均43.5°);掌指骨假体指、腕关节活动度为60°~70°(平均65.7°)。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是安全和精准有效的,可有效恢复上肢骨和关节缺损处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过程中时空缓释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长因子在骨组工程修复重建中的时空分布至关重要。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的包载方式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不同的包载方式使生长因子具有不同的时空释放效果。目前,常用的物理包封、易降解的载体和简单的空间结构往往使生长因子早期突然释放,导致缓释效果不理想。优化生长因子的释放方式,使得生长因子可仿生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释放适量,有利于提高组织修复的效果和避免生长因子过量的不良反应。笔者从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的必要性入手,总结生长因子通过直接固定于载体表面、包封于载体、包封于微颗粒,以及微颗粒包封于载体等方式实现不同程度的时空缓释,对生长因子在不同包载方式的时空缓释效果进行综述,为优化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中精准可控地释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多巴胺改性胶原膜复合材料的构建、表征及其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考察聚多巴胺改性胶原膜复合材料对软骨组织的黏合力及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制备胶原膜材料,通过吸附法构建聚多巴胺改性的胶原膜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差示热分析仪、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热学性质、多孔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等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表征;通过力学试验机测试聚多巴胺改性的胶原膜与新鲜软骨组织间的黏附力;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考察复合材料对兔软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结果:复合材料结构和表面元素组成随聚多巴胺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变化,聚多巴胺吸附量随复合时间延长而增加;聚多巴胺的复合对胶原膜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学性质无明显的影响;复合材料对软骨组织的黏附力随聚多巴胺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强;复合材料对软骨细胞具有时间相关性地促进作用。结论:聚多巴胺改性胶原膜复合材料在关节软骨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用于关节软骨修复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优化复合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骨移植在小鼠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方法:通过将4周龄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头颅骨移植到4周龄裸鼠颅骨缺损来模拟重建骨移植,实验分观察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4~24周后进行大体观察,骨组织面积测量(BTA%)和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结果:大体观察显示,观察组小鼠颅骨左侧缺损术后4~24周逐渐出现成骨,与周围骨组织紧密连接且具有相同的厚度。单纯颅骨缺损区域没有新骨形成,仅被纤维组织覆盖,表明缺损未被修复。组织学提示,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颅骨骨移植部位骨组织面积百分比BTA(%)值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为(6.33±0.73) %、(3.40±0.68)%、(1.98±0.21) %、(0.81±0.08)%、(0.68±0.06)%,各观察时间点的数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的成活机制主要是骨的爬行替代和骨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