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脆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最为常见。目前,OTLF已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必须依据骨折分型。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OTLF分型,但各自存在不同缺陷,临床医师难以领会其中的差异,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OTLF不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置钉数、椎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椎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 OR=1.109,95% CI 0.527~0.685, P<0.05)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 OR=0.038,95% CI 0.539~0.689, P<0.05)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 结论: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或伤椎置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PSV)与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PSIS)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所有关于对比PSV与PSIS治疗OTL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病例对照试验(CCT)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行Meta分析。按照治疗术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PSV组和PSI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早中远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早中期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术后早中远期Cobb角、术后早中远期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VBH)及内固定物失效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870例,其中PSV组433例,PSIS组4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 WMD=7.07,95% CI -4.00,18.13, P>0.05)、术中出血量( WMD=0.62,95% CI -7.19,8.43, 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 OR=0.65,95% CI 0.10,4.08, P>0.05)、术后早期Cobb角( WMD=-0.19,95% CI -0.43,0.05, P>0.05)、术后早期VBH( WMD=0.91,95% CI -1.30,3.13,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VAS( WMD=-0.59,95% CI -1.02,-0.15, P<0.05)、术后中期VAS( WMD=-0.41,95% CI -0.65,-0.16, P<0.05)、术后远期VAS( WMD=-0.51,95% CI -0.59,-0.43, P<0.05)、术后早期ODI( WMD=-6.26,95% CI -9.65,-2.87, P<0.05)、术后中期ODI( WMD=-2.44,95% CI -3.43,-1.45, P<0.05)、住院时间( WMD=-2.65,95% CI -4.61,-0.68, P<0.05)、术后中期Cobb角( WMD=-1.40,95% CI -2.41,-0.39, P<0.05)、术后远期Cobb角( WMD=-1.06,95% CI -1.59,-0.52, P<0.05)、术后中期VBH( WMD=3.06,95% CI 1.31,4.81, P<0.05)、术后远期VBH( WMD=4.11,95% CI 2.44,5.77, P<0.05)及内固定物失效率( OR=0.26,95% CI 0.11,0.59, P<0.0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SV较PSIS治疗OTLF,虽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率,但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维持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降低内固定物失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若干问题讨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21"健康教育模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21"健康教育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F)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老年OTF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OTF术后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试验组联合应用"321"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干预前、随访6个月后两组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得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分别有54、51例患者完成研究。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调查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试验组健康行为调查问卷总分及其余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除其他行为维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70%,2/54)低于对照组(15.6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69, P=0.03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教育前,且试验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21"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老年OTF术后患者中,有利于提高老年OTF术后患者骨质疏松症预防健康行为,减少OTF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格林模式护理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护理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68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6例;年龄56~81岁[(72.0±6.6)岁]。骨折节段:T 1~T 10 29例,T 11~L 2 114例,L 3~L 5 25例。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入院的8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2022年2月至2022年6月入院的82例患者采用格林模式护理(格林模式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率(主要包括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量表(COQOL)评分(主要包括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及总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骨密度;末次随访时再骨折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2±1.0)个月],其中常规护理组3例失访,格林模式护理组2例失访。术后1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规范用药及定期复诊依从率为97.5%(78/80)、98.8%(79/80),与常规护理组的90.3%(75/83)、96.4%(8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合理饮食及运动锻炼依从率分别为92.5%(74/80)、91.3%(73/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3%(65/83)、73.5%(61/83)( P<0.05或0.01);术后6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诊依从率分别为86.3%(69/80)、83.8%(67/80)、82.5%(66/80)、90%(72/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7.8%(48/83)、60.2%(50/83)、38.6%(32/83)、37.3%(31/83)( P<0.01);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组各维度依从率分别为80%(64/80)、75%(60/80)、70%(56/80)、82.5%(66/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6.1%(30/83)、54.2%(45/83)、26.5%(22/83)、27.7%(23/83)( P<0.01)。两组术前COQOL评分的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分值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COQOL评分的疼痛程度、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分值及总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或0.01);术后6个月COQOL评分的身体机能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身体机能分值较常规组显著降低( P<0.05)。两组术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骨密度为(-2.7±0.9)SD,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1±0.9)SD(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骨密度较治疗术前显著改善( P<0.01),而常规护理组骨密度值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格林模式护理组再骨折发生率为3.8%(3/8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3.3%(11/83)( P<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格林模式护理能显著提高OTLF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率,改善生存质量和骨质量,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阶梯化和精准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几乎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半,虽然这类骨折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大,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腰背部疼痛、肺功能减退、后凸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行动不便等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在骨质疏松症和OTLF方面已经制定了不少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但对于OTLF的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此,笔者通过总结OTLF的治疗进展,从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选择两个方面提出OTLF阶梯化治疗的观点。同时提出精准化治疗的观点,包括精确诊断、精确治疗和术中数字化辅助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维生素D与血清骨转换指标及愈合延迟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维生素D与血清骨转换指标及愈合延迟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募集120例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PVP手术后不接受任何维生素D3的补充,观察组患者在PVP手术后口服维生素D3滴剂。对比两组患者维生素D、血清骨转换指标、骨密度水平的变化,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分析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血清骨转换指标及骨折愈合延迟的相关性。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25(OH)D水平(18.79±1.68 vs. 16.38±1.27)、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Ⅰprocollagen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 β胶原降解产物( 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β-CTX)水平(97.67±13.30 vs. 76.09±11.82)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parathyroid hormone, PTH)水平(49.12±6.22 vs. 54.69±7.51)、PINP水平(28.12±3.17 vs. 36.33±4.84)、 β-CTX水平(0.29±0.02 vs. 0.48±0.03)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L1-4(0.91±0.07 vs. 0.84±0.06)、左侧股骨颈骨密度(0.83±0.06 vs. 0.72±0.05)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观察组维生素D水平(59.63±2.67 vs. 16.14±3.18)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Lane-Sandhu评分(11.20±1.85 vs. 6.52±2.14)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3.52±1.07 vs. 9.86±2.15)和骨性愈合时间(6.84±1.21 vs. 12.04±1.47)短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愈合延迟患者比例(26.7% vs. 10.0%)少于对照组( P<0.05)。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25(OH)D、PINP/ β-CTX水平呈正相关,与PTH、PINP、 β-CTX水平呈负相关。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呈负相关(均 P<0.05)。正常愈合的患者维生素D水平(40.22±21.90 vs. 29.67±20.51)高于愈合延迟患者( P<0.05)。 结论:在PVP术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多摄入维生素D,提高血液中25(OH)D的水平,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从而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与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与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56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1例,女375例;年龄48~79岁[(61.7±10.7)岁]。骨折节段:T 11 134例,T 12 154例,L 1 160例,L 2 118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ASOTLF)均为ⅢA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严重程度评分系统(TLOFSAS)评分均≥5分。275例行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力复位螺钉组),291例行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普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X线暴露次数。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2年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3 d伤椎Cobb角矫正度、术后2年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度。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5~34个月[(29.9±3.4)个月]。强力复位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X线暴露次数分别为(69.4±10.2)min、(60.3±13.1)ml、(26.8±3.7)次,少于普通螺钉组的(80.6±11.9)min、(80.7±15.4)ml、(30.4±3.4)次( P均<0.01)。术前、术后3 d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为(95.5±2.3)%,明显高于普通螺钉组的(85.4±1.7)%( P<0.01)。两组术前伤椎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d及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7.9±1.6)°、(8.8±1.5)°,小于普通螺钉组的(10.6±1.1)°、(12.3±1.2)°( P<0.05或0.01)。术前、术后3 d及2年两组JOA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 d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Cobb角矫正度为(19.4±2.5)°,大于普通螺钉组的(17.3±2.6)°( P<0.05)。术后2年强力复位螺钉组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度较普通螺钉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强力复位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4%(34/275),普通螺钉组为14.1%(41/291)( P>0.05)。两组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伴后凸畸形,强力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较普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患者X线暴露次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有效维持伤椎复位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致密骨带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新分型ⅡA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新分型(ASOTLF)ⅡA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例(65个椎体)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型患者资料。男25例,女40例;年龄(71.6±8.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0.7)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31个椎体)采用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对照组34例(34个椎体)采用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分布情况,以及术后1 d、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8.2±1.2)个月。两组患者每个伤椎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6.64±0.93)mL]显著多于对照组[(4.36±0.79)mL],骨水泥在椎体中扩散分布优良率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64.7%(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2(1, 2)、1(1, 2)分]和ODI(23.7%±1.6%、18.8%±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3)、2(2,2)分和26.9%±4.2%、22.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 结论: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作为一种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型骨折方法,较传统的经皮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疗效更好,且不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率或椎体再骨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