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I评估腰椎椎旁肌退变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疼痛,而非特异性下腰痛被认为与椎旁肌退变所致的腰椎失稳有关,因此评估椎旁肌退变有助于预判下腰痛相关疾病的进展。MRI评估椎旁肌退变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式,其测量参数是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椎旁肌退变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性CSA、相对CSA和肌肉-脂肪浸润指数等测量方法。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应用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技术可早期发现脂肪浸润改变、基于化学位移编码的水-脂肪MRI而衍生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也获得广泛应用,为椎旁肌退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许多研究试图通过MRI探讨椎旁肌退变与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退行性疾病、退行性腰椎侧凸以及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证实椎旁肌退变受椎间盘、关节突以及终板退变等因素的影响,还与脊柱侧后凸畸形互为因果关系。椎体和椎旁肌的脂肪含量越高,则骨脆性越大,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后的椎体成形术可延缓椎旁肌退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中终板损伤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 3,4 2例、L 4,5 21例、L 2~4 3例、L 3~5 4例、L 2~5 3例、L 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 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为骨科护理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行机器人辅助下PKP治疗的7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归纳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分析探讨精准微创治疗新举措下的护理。收集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合各因素评分结果的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手术和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机器人使用相关并发症,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7例留置尿管,置管时间(19.00 ± 14.24)h;术前住院时间(6.16 ± 2.22)d,术后住院时间(1.94 ± 0.99)d;术后下床时间(16.34 ± 6.81)h;术后护理满意度(98.55 ± 2.44)%;术后NRS、SAS评分分别为(1.00 ± 0.55)、(32.06 ± 5.33)分,低于术前的(3.51 ± 0.71)、(39.08 ± 8.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3.976、8.184, P<0.01);手术前后ODI评分中的腰痛、行走、站立、坐立、睡眠和生活自理6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关联性分析表明6个ODI评分因素与N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均较强,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而坐立、行走、腰疼和站立4个因素与SAS关联度较高。 结论:对机器人辅助下PKP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353例,有11例患者发生融合术后AVCF,均为女性,年龄70±7.2岁(61~83岁),其中T12椎体骨折1例,T12合并L1椎体骨折1例,L1椎体骨折4例,L2椎体骨折2例,L1合并L2椎体骨折1例,L3椎体骨折1例,L3合并T11椎体骨折1例.依据AVCF患者的骨折特点,予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3例发现骨折时已趋于愈合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采用抗骨质疏松等保守治疗;3例单纯骨折无严重神经损伤症状,采用局麻下后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5例骨折合并下肢神经压迫症状,采用后路翻修、椎管减压、向上延长固定术治疗.随访24.5±6.4个月(24~31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定期复查,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融合术后AVCF的发生率为3.1%(11/353).腰痛VAS评分术前5.2±2.3分,术后1周3.5±1.8分(P<0.05),末次随访时3.9±2.0分(P<0.05);下肢痛VAS评分术前7.1±2.2分,术后1周3.0±1.6分(P<0.05),末次随访时3.7±1.9分(P<0.05);腰椎JOA评分术前14.8±5.6分,术后1周21.5±4.2分(P<0.05),末次随访时18.7±3.9分(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JOA改善率(recovery rate,RR),优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临床疗效满意率72%.共有4例(36%)患者出现5例次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深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给予切开清创灌洗引流,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双下肢无力加重,出现尿潴留,术后再次行椎管减压、骨水泥螺钉延长固定,翻修术后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功能不全,经限盐限水、强心利尿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椎体压缩骨折,给予PKP骨水泥强化治疗;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AVCF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再次翻修延长固定.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VCF多发生在胸腰段,以老年女性多见,单纯AVCF不伴神经症状采取PKP治疗,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AVCF采取腰椎翻修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VCF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火龙罐循经温通疗法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早期残留腰背痛41例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观察火龙罐循经温通疗法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早期残留腰背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诊断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并行PKP治疗术后早期出现残留腰背痛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镇痛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火龙罐循经温通疗法.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2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残留腰背痛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JOA评分和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1周及2周时,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鉴于观察组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结束时,其患者治疗满意度也更高(P<0.05).结论:火龙罐循经温通疗法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早期残留腰背痛的效果明显且安全,同时可提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机器人辅助下高选择穿刺技术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高选择穿刺技术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PVP,根据辅助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机器人辅助,35例)和对照组(C臂透视辅助,35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体Cobb角,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椎体Cobb角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椎体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选择机器人辅助下高选择穿刺技术进行PVP,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降低腰痛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深度学习评估椎体骨折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椎体骨折(vertebral fractures,VFs)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常见的病因是骨质疏松、外伤、代谢性疾病、椎体肿瘤等[1].VFs常引起下腰痛、脊柱后凸、运动障碍临床症状,易合并褥疮、肺炎、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功能丧失和死亡[2].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VFs康复及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疼痛数字(NRS)评分(3.98±1.42)分、末次随访NRS评分(1.06±0.24)分,术后1周腰痛严重程度(ODI)(32.18±5.15)%、末次随访ODI(25.48±5.32)%,术后1周Cobb(25.48±2.35)°、末次随访Cobb(3.78±2.12)°,下床活动时间(15.36±5.48)h、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住院时间(39.85±5.48)d、手术时间(59.63±5.48)min、术中出血量(78.96±3.12)mL,均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NRS评分(4.86±1.55)分、末次随访NRS评分(2.98±0.45)分,术后1周ODI(37.95±6.23)%、末次随访ODI(36.48±6.17)%,术后1周Cobb(34.81±2.63)°、末次随访Cobb(10.85±3.69)°,下床活动时间(27.96±8.63)h、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住院时间(48.63±6.52)d、手术时间(74.18±8.63)min、术中出血量(132.42±5.89)mL](t=4.457、26.620、5.047、9.547、18.705、11.747、8.715,χ2=8.305,t=7.289、10.064、56.714,均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采用高黏度骨水泥PVP(105例,112个椎体)与低黏度骨水泥PKP(60例,65个椎体)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病例选择标准:1~3个椎体骨折,病程1个月以内,无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CT显示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内.高黏度骨水泥PVP组经双侧椎弓根注入高黏度骨水泥3~5ml,低黏度骨水泥PKP组经双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骨水泥3~6ml.评估并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渗漏情况,手术前后腰痛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高黏度骨水泥PV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1±2.7)分钟,低黏度骨水泥PK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3±4.6)分钟,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高黏度骨水泥PVP组术后平均(3.0±1.4)天后疼痛完全缓解,低黏度骨水泥PKP组术后平均(3.1±1.7)天后疼痛完全缓解,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黏度骨水泥PVP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17.8%)明显低于低黏度骨水泥PKP组(48.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椎间盘渗漏率(均为16.1%)和椎旁渗漏率(分别为23.2%、24.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黏度骨水泥偏向一侧分布的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共有5例患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其中高黏度骨水泥PVP组3例(2.9%),低黏度骨水泥PKP组2例(3.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平均1年6个月的随访,两组均无脊柱后凸增大、Cobb角加大等情况发生,未发现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PVP及低黏度骨水泥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具有创伤小、止痛效果好、可早期下地等优势,且高黏度骨水泥PVP手术时间明显较短,发生骨水泥静脉渗漏的可能性较低,降低了骨水泥导致肺栓塞的风险,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现代骨科临床应用补肾壮筋汤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系统评价补肾壮筋汤治疗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循证医学角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补肾壮筋汤治疗骨科疾病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的数据并进行总体效应量合并,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补肾壮筋汤治疗骨关节炎的早期随访情况,补肾壮筋汤与阳性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 CI:(0.99,1.15),P=0.09];补肾壮筋汤治疗下腰痛的早期随访情况,补肾壮筋汤与阳性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3;95% CI:(1.19,1.50),P<0.00001].结论:补肾壮筋汤在骨科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希望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