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骨壮骨方加减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进程及成骨与破骨细胞活性调节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接骨壮骨方加减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对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进程及成骨与破骨细胞活性调节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 70 例OVC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35 例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5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接骨壮骨方加减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解剖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伤椎Cobb角)、康复进程(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成骨与破骨细胞活性[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OHP/Cr)、骨密度],统计 2 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14%(34/35),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27/3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疼痛VAS、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骨钙素、PⅠNP、骨密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ALP、TRACP、OHP/Cr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骨钙素、PⅠNP、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BALP、TRACP、OHP/Cr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伤椎Cobb角均减小(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伤椎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骨壮骨方加减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恢复伤椎解剖学结构,增强疗效,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1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P术后第2天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同期组),PKP术后1个月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非同期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压缩骨折椎体恢复相关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及局部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检测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患者随访1年,记录椎体压缩骨折的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期组术后1年ODI明显低于非同期组[(11.30 ± 1.53)分比(14.27 ± 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期组术后1年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期组术后1年血清ALP和CTX-1明显低于非同期组[(74.93 ± 8.63) U/L比(78.77 ± 9.41) U/L和(0.24 ± 0.03) ng/L比(0.29 ± 0.03)ng/L],骨钙素明显高于非同期组[(9.63 ± 1.14) ng/L比(7.97 ± 0.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骨折。 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术后同期唑来膦酸治疗在改善病情和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复位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8例OVCFs患者纳入观察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匹配分组,分为PVP联合组(调整手术床过伸20°~30°,如体位复位失败,依术前终板压缩程度双侧穿刺针反向撬拨,推注骨水泥)和PKP组(术前不调整手术床,穿刺后置入球囊并双侧扩张,推注骨水泥),每组各34例。术前拍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术中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第2天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Cobb角、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骨水泥是否渗漏、记录VAS评分,术后3个月记录ODI评估患者腰背功能。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统计患者治疗费用及再骨折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PVP联合组手术时间[(42.7±5.9)min]、透视次数[(20.0±3.6)次]、治疗费用[(19 153±601)元]均优于PKP组[(67.4±7.3)min、(30.1±5.9)次、(27 496±669)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39、8.46、54.12,均 P<0.001)。Cobb角: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PVP联合组(10.7±4.5)°、PKP组(13.4±3.8)°]较术前[PVP联合组(17.0±5.1)°、PKP组(16.7±5.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61、5.61,均 P=0.001),且PVP联合组较PKP组恢复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0, P=0.009)。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VAS评分[(3.9±1.5)分与(4.1±1.6)分]较术前[(6.9±1.1)分与(7.1±0.9)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3、8.88,均 P=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8, P=0.630)。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ODI(0.315±0.068与0.319±0.077)较术前(0.574±0.066与0.553±0.075)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54、14.16,均 P=0.001),两组患者术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 P=0.803)。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2, P=0.642)。PVP联合组术后因外伤引起再骨折1例,PKP组无再骨折。 结论: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和PKP均可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后凸畸形。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在手术时间、对医患放射线伤害、治疗费用方面更有优势且矫正畸形效果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残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术后残留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单节段PKP治疗的221例OVF患者资料。男40例,女181例;年龄(69.6±8.2)岁。将患者按照术后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成两组,即残留痛组(VAS评分≥4分)和对照组(VAS评分<4分)。先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体重指数、有无长期激素使用史、随访时间、病程、骨折节段、骨折压缩严重程度、有无合并椎体内裂隙征、有无累及中柱、有无腰背筋膜损伤、麻醉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是否与终板接触、骨水泥分布形态、骨水泥渗漏部位、椎体高度恢复值、术前cobb角和cobb角纠正值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的 P<0.1的因素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变量。 结果:本研究中19例患者纳入残留痛组,202例患者则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 P=0.059)、椎体内裂隙征( P=0.049)和腰背筋膜损伤( P<0.001)增加残留痛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背筋膜损伤是残留痛的危险因素( OR=6.127,95% CI: 2.240~16.755, P<0.001)。 结论:腰背筋膜损伤是PKP治疗OVF术后残留痛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的关键技术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脊柱手术(TF-FESS)起源于侧后路经皮介入治疗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技术,经过全内镜设备、手术器械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等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些基本技术的组合运用可治疗相对复杂的脊柱退行性疾病。TF-FESS的核心技术包括经皮穿刺技术、椎间孔成形技术、椎管减压技术、椎间盘摘除技术、纤维环缝合技术、椎体间融合技术等,本文就该手术核心技术要点,手术的适应证、优势、不足及发展前景做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93岁。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单侧组36例和双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和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椎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均少于双侧组,分别为(31.75±6.60)、(38.96±6.77)min和(4.07±0.52)、(5.65±0.51)mL,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7.8%,10/36)则高于双侧组(7.4%,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2、11.863, χ 2=4.152, P值均<0.05);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穿刺血肿、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肋间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肋间痛VAS评分、ODI比较,术后第1天、1个月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OVCF,其止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早期缓解肋间痛更有效,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肾还少膏联合常规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补肾还少膏联合常规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0 例OVCF行PVP术治疗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30 例予口服碳酸钙D3 片抗骨质疏松治疗3 个月,治疗组30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肾还少膏口服6 个月.通过术后6 个月随访,记录并比较2 组术前、术后1 天及术后6 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2 组术前和术后6 个月腰椎骨密度(BMD)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结果 2 组术后 1 天、术后 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术后6 个月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 组术后1 天、术后6 个月疼痛VAS、ODI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6 个月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2 组术后6 个月BMD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术后6 个月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 组术后6 个月中医证候总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6 个月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 补肾还少膏联合常规抗骨质疏松方案治疗OVCF PVP术后疗效确切,能减轻或消除腰背疼痛,增强骨密度,并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恢复腰椎功能,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致密骨带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新分型ⅡA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新分型(ASOTLF)ⅡA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例(65个椎体)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型患者资料。男25例,女40例;年龄(71.6±8.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0.7)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31个椎体)采用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对照组34例(34个椎体)采用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分布情况,以及术后1 d、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8.2±1.2)个月。两组患者每个伤椎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6.64±0.93)mL]显著多于对照组[(4.36±0.79)mL],骨水泥在椎体中扩散分布优良率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64.7%(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2(1, 2)、1(1, 2)分]和ODI(23.7%±1.6%、18.8%±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3)、2(2,2)分和26.9%±4.2%、22.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 结论: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作为一种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型骨折方法,较传统的经皮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疗效更好,且不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率或椎体再骨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09例(351节椎体)Kümmell病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9例;年龄(75.1±7.5)岁(范围60~94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时间、Kümmell病分期、骨折位置(胸椎、腰椎)、有无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楔形、双凹、压缩)、骨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椎体后壁皮质是否突入椎管、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穿刺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形态(团块样、海绵样)、骨水泥量、渗漏(是、否)、骨水泥渗漏类型。骨水泥渗漏类型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经骨皮质型、经椎体节段静脉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临床因素与骨水泥渗漏的关系。结果:351节椎体,总渗漏发生率65.8%(231/351)。经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率21.4%(75/351),经骨皮质型渗漏率37.6%(132/351),经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率22.8%(80/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骨皮质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水泥形态;与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骨折位置。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时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横突上缘和椎弓根外进入椎体侧壁入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穿刺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42例存储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的腹部和胸部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数据,利用3D slicer软件重建T6~L3椎体及其节段动脉,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A-1、与横断面夹角A-2、进针点距离节段动脉最近距离Le~a及可安全穿刺区域的面积的数据A,并将每节椎体左右两侧数据进行配对资料 t检验分析。 结果: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A-1在T6~T12为(31.2±1.4)°~(33.0±1.1)°之间,在L1~3为(27.3±1.7)°~(28.3±1.5)°之间;穿刺针与横断面夹角A-2在T6~T12为(31.5±1.0)°~(31.5±1.0)°之间,在L1~3为(38.8±1.2)°~(39.9±1.2)°之间;进针点距离节段动脉Le~a在T6~T12为(9.2±0.7) mm~(12.0±1.4) mm之间,在L1~3为(12.0±1.1) mm~(12.4±1.3) mm之间;穿刺安全区域面积A在T6~T12为(21.40±0.61) mm 2~(69.00±6.48) mm 2之间,在L1~3为(108.23±5.80) mm 2~(123.86±8.53) mm 2之间;T6~L3各节椎体左右两侧各参数 t检验, 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时,经横突上缘和椎弓根外进入椎体侧壁穿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