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骶神经调控对学龄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骶神经调控对学龄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骶神经调控对于学龄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骶神经调控一期电极置入术的学龄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与术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力。结果:共8例患者接受骶神经调控一期电极置入术,其中女7例,男1例;接受手术时年龄3~7岁,平均年龄5.44岁。一期电极置入后,患者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明显增加[(118.13±59.18)mL vs.(168.38±37.47)mL],膀胱顺应性明显改善[(5.23±3.33)mL/cmH 2O vs.(7.48±3.49)mL/cmH 2O]。一期电极置入术前及术后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骶神经调控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学龄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0例经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的便秘患者,根据排粪日记、Wexner便秘评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植入永久性骶神经刺激器,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患者的躯体不适、心理不适、担心及焦虑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患者的Wexner便秘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骶神经调控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微创可逆的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变频刺激模式骶神经调控术对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恒频更改为变频程控参数刺激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12周的16例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患者的基线期、恒频刺激(CFS)期和变频刺激(VFS)期排尿日记、症状评分量表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CFS期相比,VFS期排尿日记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和每日平均导尿量减少;每日平均排尿量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增加;生活质量评分和精神健康问卷评估改善(均 P<0.05)。1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症状改善。并未见新发的植入部位疼痛和感染,电极移位以及刺激区域电击感等并发症。VFS模式骶神经调控疗法可进一步改善CFS刺激模式DHIC患者储尿期和排尿期下尿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调控疗法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应用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相应的排粪功能障碍/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损伤有关.目前关于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多为经验性治疗,神经调控疗法是其中的一种,包括骶神经刺激、经皮胫神经刺激、针灸等.本文围绕神经调控疗法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骶神经调控术治疗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初步探索:基于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索骶神经调控术治疗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接受骶神经调控术的16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便秘+膀胱出口梗阻,4例大便失禁+膀胱出口梗阻,2例便秘+尿失禁,2例大便失禁+尿失禁,1例便秘+膀胱过度活动症.骶神经调控术分两期进行,Ⅱ期手术为永久刺激器植入术.以Ⅰ期手术前为临床观察的基线期,Ⅰ期手术与Ⅱ期手术的时间间隔为体验治疗期.记录并分析患者治疗后短期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基于Wexner大便失禁量表、Wexner便秘量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制定的男性/女性下尿路症状量表长表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的平均体验治疗期为(30.6±7.0)d,所有患者均完成基线期和体验治疗期结束时的随访.体验治疗期结束后,15例患者症状改善在50%以上.14例患者选择接受Ⅱ期手术,有12例患者在Ⅱ期手术术后6个月完成随访;2例患者选择拔除电极、终止本疗法并完成术后6个月内的随访.各量表在基线期、体验治疗期结束时和Ⅱ期手术术后6个月这三个时间点进行总体比较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手术术后6个月的评分较基线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包括切口感染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电极拉伸致治疗失效再植入1例.结论 骶神经调控术治疗经谨慎筛选后的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短期效果满意,安全性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骶神经调控在盆底功能障碍相关下尿路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盆底功能障碍相关下尿路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骶神经调控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新型技术,对顽固性盆底功能障碍相关下尿路疾病患者具有显著优势,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骶神经电调控在女性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外伤、医源性损伤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均可导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LUTD).但在女性存在着一些较为特殊的病因,包括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尿道中段悬吊术、盆腔脏器脱垂修复术、Fowler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等.由于NLUTD的复杂性、特殊性及难治性,使得一部分患者在经历过传统的行为训练、口服药物及手术治疗后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甚至发生疾病进展和恶化.在临床治疗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骶神经电调控(SNM)在治疗女性NLUTD中的优势.建立在现有文献报道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女性NLUTD的发生机制及SNM在该疾病中的应用进行回顾与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骶神经调控术治疗老年人排尿困难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骶神经调控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治疗老年人非神经源性、非机械梗阻性排尿困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统计全国多个医学中心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洽的共6例(男2例、女4例)因非神经源性、非机械梗阻排尿困难行SNM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曾接受两种以上保守治疗方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或手术治疗,但疗效不佳或无效.收集患者基线期、体验期及永久性调节器植入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日均残余尿量及次尿量、最大次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与生命质量评分(QOL),并比较其差异. 结果 6例患者年龄65~79岁,平均(69.5±5.6)岁,骶神经调节的结果显示,其重要客观症状和/或主观指标均改善50%以上,较术前明显好转.6例患者均接受SNM永久植入,转化率为100.0%,其永久植入后疗效稳定.6例患者日均残余尿量在基线期、体验期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值分别为(161.7±110.2)ml、(70.0±52.2)ml、(50.0±44.7)ml;日均次尿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5.0±74.0)ml、(163.3±93.1)ml、(155.0±92.3) ml;最大次尿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6.7±81.2)ml、(216.7±93.1) ml、(206.7±112.7)ml,患者症状改善明确.随访时间为7~57个月,平均17.5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电极移位、血肿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SNM对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非神经源性、非机械梗阻性排尿困难的老年患者安全、有效,中期疗效稳定,Ⅰ期至Ⅱ期转化率较高,是较好的手术适应证,其持续调控时间可能与患者残余尿及排尿次数的改善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调控技术在下尿路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于那些传统治疗如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效果不佳的顽固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神经调控术逐渐成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目前,各类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并且研究者们在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方法以及对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及优势,并对近年来一些新的神经调控技术在排尿功能障碍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展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骶神经调控术和胫后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是以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临床疾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和手术作为LUTD的传统治疗方法对难治性LUTD疗效欠佳.近年来,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作为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在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非神经源性LUTD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对骶神经调控术和胫后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神经源性LUT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非神经源性LUTD的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