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1例产后SU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PFMT),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则辅以抗阻夹腿训练及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盆底肌在不同状态时的表面肌电值,采用1 h尿垫试验评估患者SUI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减少,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持续收缩电位及耐力收缩电位均显著增高,静息期电位均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20(1.45-2.80)g]、I-QOL评分[71.59(66.48-83.52)]、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41.30(33.05-49.50)μV]、持续收缩电位[31.30(25.15-42.50) μV]、耐力收缩电位[27.00(20.65-33.10)μV]及静息期电位[2.30(1.50-3.20 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PFMT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抗阻夹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减轻SUI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通常伴随严重的焦虑、抑郁和社会功能损害。认知行为疗法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法。在所有接受循证治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缺乏应答,甚至终身患病,属于难治性强迫症。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成为难治性强迫症新的治疗选择,但尚未确定最佳的治疗靶点及可靠的预测因素。本文对强迫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35~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5.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0):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非电刺激组(NS组)和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TEN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至术毕经皮电刺激双侧内关穴及合谷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型,电流强度6~10 mA;NS组诱导前在相同穴位放置刺激电极片,但不给予电流;TENAS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在非穴位经皮电刺激直至术毕。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记录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于术后1和2 d时记录患者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NS组和TENAS组比较,TEAS组术后1、3和7 d时PSQI和AIS总分及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降低,术后1和2 d时QoR-15评分升高,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3组患者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术后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6月至8月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Vojta反射性翻身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胸廓主诱发带区域和腹肌区域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A区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量表(MAS)评估2组患儿上、下肢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分别为(39.45±4.91)分、(2.63±0.74)分和(2.67±0.6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翻身发育和肢体肌张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金属微电池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开发既能抑制细菌感染又能主动促愈合的敷料,对修复创面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刺激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具有止血、抗菌、抗炎、引导细胞迁移、促再上皮化以及促细胞增殖等多重作用。金属微电池可在无须外接电源的情况下,提供稳定的电刺激能量来源。因此金属微电池与医用敷料的一体化集成,为电刺激在创面修复领域的无线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文在介绍电刺激对创面愈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制备、抗菌、促愈合等角度综述了金属微电池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并详细介绍了当前不同类型金属微电池敷料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 t=13.67, 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 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 OR=3.14,95% CI:1.26~7.83, P=0.013)。 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促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对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促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儿6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方法治疗,其中25例于常规治疗后2周接受MNES(8 h/d,共2周)。经1 ∶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4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MNES组和非MNES组各20例。比较常规治疗后2、4周两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的差异。所有患儿常规治疗后2、4周行头颅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颅磁共振波谱(MRS)检查,比较两组感兴趣区(丘脑)CTP的相关参数,以及MRS检测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值和胆碱复合物(Cho)/Cr值的改变情况。结果:常规治疗后2、4周,MNES组的GCS分别为(6.0±1.2)、(10.3±1.7)分,DRS分别为(18.1±2.9)、(6.6±1.8)分;非MNES组的GCS分别为(6.1±1.3)、(9.2±1.6)分,DRS分别为(17.6±2.5)、(8.5±2.2)分。两组的GCS、DRS均改善,MNES组的改善程度优于非MN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TP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后4周两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较常规治疗后2周升高,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均降低,且MNES组的改善程度大于非MN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RS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后4周,两组感兴趣区的NAA/Cr值均较常规治疗后2周升高、Cho/Cr值均降低,且MNES组的改善程度大于非MN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NES有助于重型颅脑创伤昏迷患儿的促醒和脑功能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和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MFP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女性MFP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使用阴部神经阻滞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即刻后、治疗3、6个月后随访其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干预方式下的症状改善情况和QO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NRS评分、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即刻后、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可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尿频),能更持久的改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O-1在电针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平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电针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与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平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30只(野生型小鼠24只和HO-1基因敲除小鼠6只),6~8周龄,体重18~22 g。野生型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假电针组(SAE+SEA组);HO-1基因敲除组(SAE+EA+H组)为HO-1基因敲除小鼠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后给予电针干预。采用腹腔注射LPS 15 mg/kg的方法制备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SAE+EA组和SAE+EA+H组腹腔注射LPS 15 mg/kg后30 min,选取双侧足三里和百会穴行电针刺激,30 min/d,连续5 d。每天针刺前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相关蛋白1(OPA1)和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AE组、SAE+SEA组和SAE+EA+H组海马Mfn2和OPA1表达下调,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探索时间缩短,SAE组、SAE+EA组、SAE+SEA组和SAE+EA+H组海马Drp1表达上调(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Mfn2和OPA1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逃避潜伏期缩短,靶象限探索时间延长( P<0.05),SAE+SEA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和SAE+EA+H组海马Mfn2和OPA1表达下调,Drp1表达上调,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探索时间缩短( P<0.05)。 结论:HO-1参与了电针减轻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