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剂联合离子导入在高尿酸、痛风患者中的应用及对T N F-α、IL-1和IL-6水平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活血利湿方内服及离子导入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外周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1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药物联合组(n=90).对照组采用苯溴马隆治疗,药物联合组采用中药汤剂温服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治疗前、后T N F-α、IL-1和IL-6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药物联合组治疗后1年疗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66.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 T N F-α、IL-1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联合组治疗后1年 T N F-α、IL-1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联合组治疗后1年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关节僵硬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采用补肾调肝活血利湿方内服及离子导入治疗效果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痹散代茶饮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清痹散代茶饮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氯沙坦钾片治疗,治疗组36例予清痹散代茶饮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包括血尿酸、肌酐(SCr)及尿素氮(BUN)]、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压指标(包括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35/36),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21/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治疗前后SCr、BUN、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降低(P<0.05),但2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痹散代茶饮联合氯沙坦钾片口服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血压,安全性高,且以代茶饮的方式用药简单方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痛风遣方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借助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遣方用药规律及相关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全国10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医院的痛风患者的就诊资料,提取中药名称、药味、药性、归经、功效等信息,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借助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结果的基础上,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和本草组鉴(Herb)等多个数据库获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并进行筛选.通过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Chem)得到中药活性成分的Canonical SMILE结构式,然后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基因,通过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药物靶标数据库(TTD)、DisGeNET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以及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检索与痛风相关的疾病基因,然后进行交集分析获得共同基因,借助Cytoscape 3.7.2软件获得中药治疗痛风的核心基因.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通路分析、关联分析,并构建"药物-成分-基因-信号通路"网络.结果 ①本研究共收集2688例痛风患者的临床数据,获得中药处方659首,涉及中药266味,其中高频用药(包括土茯苓、薏苡仁、川牛膝、苍术、黄柏、秦艽、独活、威灵仙等)36味.②临床治疗痛风的中药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寒、平、温为多,主要归于肝、肺、胃、脾、肾经,功效以清热、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和祛风湿为主.③关联规则显示,临床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土茯苓-薏苡仁、苍术-黄柏等;系统聚类分析形成6个新的药物组合,其中地龙、鳖甲、秦艽、川牛膝、薏苡仁、土茯苓可能是治疗痛风的核心药方.④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黄芩素、汉黄芩素、槲皮素、山柰酚可能是治疗痛风的关键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白介素-6(IL-6)、鸡肉瘤病毒(SRC)等基因,并通过调控凋亡、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多条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中医治疗痛风遵循标本兼治原则,以清热补虚为主,兼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痛风主要是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SRC关键基因并调控凋亡、坏死性凋亡、TGF-β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