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胺酮:从麻醉镇痛药到抗抑郁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氯胺酮诞生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氯胺酮因其镇痛效果好、呼吸循环影响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然而,氯胺酮的快速且持久抗抑郁作用,使其在抗抑郁治疗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及作为麻醉镇痛药物的临床应用,重点综述了氯胺酮及其代谢产物的抗抑郁作用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者(受调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镇痛药管理、围手术期镇痛医疗行为和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4个维度共55个问题(4个维度分别为8、10、22和15个问题)。通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员以微信发送问卷星链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和临床药师自愿参与调研,以无记名形式直接提交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31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45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3家(95.6%),二级医院2家(4.4%)。204位受调者中外科医师46人(22.5%),麻醉医师80人(39.2%),临床药师32人(15.7%),外科护士46人(22.5%)。受调者所在的45家医院中,35家(77.8%)建立了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定期沟通机制,22家(48.9%)有临床药师辅助临床科室医师的工作。204位受调者中每年接受1~2次镇痛药相关知识培训者占76.5%(156人)。60.3%的受调者(123/204)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过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药物选择[74.0%(91/123)]、用法用量[69.1%(85/123)]和药物相互作用[46.3%(57/123)]。37.3%的受调者(76/204)发现过镇痛泵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69.7%(53/76)]、药物选择[67.1%(51/76)]和禁忌证[36.8%(28/76)]。受调者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成绩≥120分(满分为150分)者仅占13.7%(28/204),53.9%(110/204)的受调者成绩<90分[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外科护士中<90分者占比分别为50.0%(23/46)、43.8%(35/80)、46.9%(15/32)和80.4%(37/46)];15个问题中仅有4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50%。结论:接受调查的医院多数已建立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机制,但仍存在围手术期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约半数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和大多数外科护士对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 t=4.387、3.199、4.254、3.946,均 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 t=4.737、5.337、4.548,均 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 t=3.282、5.471、2.796、3.767,均 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滴鼻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滴鼻对成年人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静镇痛效果以及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ex滴鼻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30 min采用黏膜雾化装置进行1 μg/kg Dex (100 mg/L)原液滴鼻,C组以同样方式滴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3%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入室后(T 0)、臂丛穿刺前(T 1)、臂丛穿刺时(T 2)、臂丛穿刺后(T 3)、切皮时(T 4)及手术开始后20 min(T 5)的MAP、心率、SpO 2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T 2和T 4时的VAS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使用情况,记录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患者并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Sp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 0时,两组患者MAP、心率、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T 0时比较,T 1~T 5时:D组MAP、心率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C组MAP、心率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C组比较,T 1~T 5时,D组MAP、心率明显降低( P<0.05),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 P<0.05)。D组T 2和T 4时VAS评分低于C组( P<0.05 ),术中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 P<0.05 )。两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患者术后麻醉满意度高于C组( P<0.05 )。 结论:在上肢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30 min前应用黏膜雾化装置进行1 μg/kg Dex滴鼻,可以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ED 50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喉罩作为一种声门上的通气工具,对机体刺激性小,已广泛应用于短小手术麻醉 [1]。该手术多采用短效麻醉药物诱导,可快速达到麻醉效果,且麻醉时间短,患者苏醒快。阿片类药物复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可以提供良好的喉罩置入条件,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3]。阿芬太尼是合成的作用于μ阿片受体的芬太尼衍生物,是临床常用的短效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代谢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4]。本研究旨在确定复合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喉罩置入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宫腔镜手术麻醉要求起效快、镇痛完善、苏醒迅速且完全,目前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复合短效镇静药的静脉麻醉。阿芬太尼是短效阿片类镇痛药,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1.5~2.0 min,药效可维持约10 min,代谢产物无阿片药样活性 [1]。该药安全性高,作用平稳,输注半衰期稳定,可控性好,适用于靶控输注 [2]。瑞马唑仑是新型苯二氮 类药物,起效快,维持和苏醒时间短,清醒质量高,且镇静效果可被特异性拮抗剂氟马西尼迅速逆转 [3]。本研究拟评价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取涡阳县中医院2021年2—12月择期行剖宫产产妇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镇痛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地佐辛+舒芬太尼+罗哌卡因镇痛,对照组采用地佐辛+罗哌卡因组镇痛。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4、8、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BCS),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2.34、5.89、15.36、16.23,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4、8、12、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6.31、-7.64、-7.49、-7.41,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7.60、-10.40、-14.53、-13.80,均 P < 0.001);观察组、对照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3.00±1.41)次、(7.23±1.31)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2, P < 0.001);观察组术后24 h内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地佐辛联合使用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能有效提高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麻醉整形外科手术后反复发作性摇头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9岁乳房萎缩、腹部脂肪堆积患者,于2018年1月29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脂肪抽吸和乳房脂肪填充术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性摇头,发作时头部快速左右旋转约90°,每次持续3~10 s,不伴随面部和四肢抽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主诉无法自控摇头。给予镇静及镇痛药后无明显改善,后予心理支持治疗,未经其他处理,患者于发病后3 h症状终止。排除全身麻醉术后躁动、既往精神类疾病和相关用药史后,考虑诱发因素可能为癫痫发作和癔症。该病例术后发生反复性摇头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商榷,但提示医护人员在处理临床问题时应进行全面分析,不仅要重视和诊断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为采取适宜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疗机构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均存在风险,可由镇痛方式、患者个性化因素或用药错误等引起。为了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风险,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安全用药工作组组织国内药学专家和麻醉学专家制定了本指导原则,从管理、药品和特殊人群3个方面阐述围手术期镇痛药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管理相关风险包括镇痛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风险、信息/物品/药品传递风险、术中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的相关风险,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完善信息化等途径进行防范。药品相关风险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镇痛药分为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镇痛辅助药等,可根据具体药物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等有各自的生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全方位监测,可进行风险预测和制定规避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从而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安全。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监测的所有医务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丙泊酚+舒芬太尼组( n=21)、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 n=23)和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 n=19),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率为94.7%(18/19),明显高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的61.9%(13/21)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的60.8%(14/23)(χ 2=6.16、6.57,均 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拔管4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明显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均 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均 P < 0.05);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10.5%(2/19)]明显低于丙泊酚+舒芬太尼组[23.8%(5/21)]和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30.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94, P < 0.001)。 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不仅可稳定患者术后血压及心率,还能减轻患者疼痛,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