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小梁分数在成都地区人群中变化及临床应用精确度评估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 观察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在成都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变化;评估TBS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监测的精确度.方法 选择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7 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者4 963 例,其中女性 3 708 人,男性 1 255 人,均行双能X线(DXA)检查测量腰椎TBS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选取 30 例患者每人行两次DXA检查,计算BMD、TBS的精确度误差.结果 ①TBS在男性 20~29 岁、女性 30~39 岁时达到峰值,之后均随增龄逐渐下降;②男、女TBS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弱正相关;TBS与L1~4 BMD呈正相关;③低骨量组男、女TBS受损者占比分别为19.6%、35.1%;BMD正常TBS受损+部分受损者占比分别为 22.9%、40.5%.L1~4 BMD的CV%和LSC-CV%分别为 1.089%、3.015%;TBS的CV%和LSC%分别为 1.429%、3.958%.结论 ①本组TBS数据为成都地区人群骨质疏松防治、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增龄BMD、TBS逐渐丢失,以女性更为明显;②TBS有较好的精确度,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广东省19个地市18岁及以上人群9种试点食药物质消费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 通过对党参等9种试点食药物质开展消费状况调查,为完善食药物质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广东省抽取19个地市调查点,选择18岁及以上有传统煲汤料等地方特色食品食用习惯的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个月9种试点食药物质等消费状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 233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调查人群中,9种试点食药物质的消费率为0.8%~55.3%,消费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党参55.3%、黄芪47.4%、西洋参41.5%、灵芝30.0%、铁皮石斛(干)24.1%、天麻16.0%、铁皮石斛(鲜)4.8%、肉苁蓉2.6%、杜仲叶1.3%、山茱萸0.8%.消费人群中,9种试点食药物质以不直接食用为主,占比为82.6%~95.1%,每月消费频率均值为每月0.8~2.2次.9种试点食药物质干品每次消费量均值为每次7.4~11.9g,铁皮石斛(鲜)每次消费量均值为每次41.9 g.结论 广东省19个地市18岁及以上人群9种试点食药物质消费率差异较大,党参、黄芪等消费频率较高,建议针对食药物质用法、用量进一步科学评估,对居民做好正确食用的科普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投稿须知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食品卫生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的办刊方针是普及与提高并重.设专家述评、论著、研究报告、实验技术与方法、监督管理、调查研究、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物中毒、综述等栏目.《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既报道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也交流产生、发现于实际工作的研究结论;既涉足实验室,又深入监督管理现场;全方位报道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政策、理论、实践、动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淄博市大气PM10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时空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 评估淄博市PM10暴露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淄博市2017-2019年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利用符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进行超额死亡风险评估.结果 2017-2019年淄博市年均PM10浓度为112.07 μg/m3,呈现年度降低趋势,日均非意外死亡79例.PM10年均浓度和人群非意外死亡总体均呈现中心城区高、外围区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随着PM10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为0.36%(95%CI:0.18%~0.54%).当参考浓度分别为150、70 μg/m3时,2017-2019年归因于PM10的非意外总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80、1 504例;以2019年PM10浓度(105μg/m3)为参考浓度,2017-2019年由于PM10浓度降低可避免非意外死亡324例.结论 PM10暴露可导致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增加,PM10浓度降低可导致超额死亡风险逐年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要点解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本文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着重阐述了在骨质疏松症诊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和进展,包括:医学数字化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与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和序贯治疗方案;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及再骨折预防的临床措施;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的监测.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2024KDIGO慢性肾脏病评估和管理指南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布了慢性肾脏病(CKD)评估和管理指南,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对CKD的诊治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意见.近年来CKD领域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出现,工作组时隔12年后对该指南做出更新,主要涉及CKD评估、CKD患者的风险评估、延缓CKD进展及其并发症的管理、CKD的医疗管理和药物管理,以及CKD护理的最佳模式等方面.本文就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某铀矿周围与对照区饮用水的放射性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调查某铀矿周围与对照区(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市)饮用水的放射性水平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完全随机采集2020—2022年某铀矿周围(51份)和对照区[(察布查尔县(73份)和乌鲁木齐市(52份)]的饮用水样品共176份,测定其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及放射性核素 238U、 232Th、 226Ra、 40K的浓度。比较不同区域(铀矿周围、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市)、不同水源来源(地表水、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距铀矿不同距离(5、10、15、20、25 km)的饮用水的总放射性水平。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WHO推荐的方法分别估算饮用铀矿周围和对照区饮用水所致成年人的年有效剂量;采用USEPA提出的致癌风险因子评估居民终身致癌风险。对不同区域、不同水源、距铀矿不同距离的饮用水样品的总放射性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分析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不同区域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3±0.04)Bq/L对(0.12±0.08)Bq/L对(0.08±0.03)Bq/L, F=9.854, P< 0.01]、[(0.17±0.06)Bq/L对(0.13±0.10)Bq/L对(0.10±0.03)Bq/L, F=10.522, P<0.01]。不同水源来源的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2.849、1.352,均 P>0.05)。距铀矿不同距离的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6± 0.02)Bq/L对(0.07±0.02)Bq/L对(0.11±0.02)Bq/L对(0.15±0.03)Bq/L对(0.14±0.03)Bq/L, F= 21.720, P<0.01]、[(0.24±0.04)Bq/L对(0.09±0.01)Bq/L对(0.19±0.01)Bq/L对(0.17±0.03)Bq/L对(0.13±0.04)Bq/L, F=46.364, P<0.01)。距铀矿5 km处的饮用水样品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均值均最高。176份饮用水样品的总α放射性水平均值为(0.11±0.06)Bq/L,0.5%的饮用水超过国家标准限值(0.5 Bq/L)。通过饮用水样品中总α放射性水平估算饮用该饮用水所致年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040±0.003)mSv/年。通过饮用水样品中放射性核素 238U、 232Th、 226Ra、 40K浓度估算饮用该饮用水所致年有效剂量平均值分别为(0.030±0.004)、(0.018±0.003)、(0.084±0.04)、(0.005±0.003)mSv/年。饮用该饮用水所致居民终身致癌风险为1.75×10 -13~4.35×10 -11。 结论:某铀矿周围和对照区(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市)的饮用水放射性水平较低,饮用该区域饮用水所致年有效剂量和终身致癌风险较低,不会造成可观测到的不良健康效应,对周围居民所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肛肠术后患者尿潴留的风险评估及艾灸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尿潴留是肛肠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早期识别、有效干预可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本文对肛肠术后患者尿潴留的风险评估及艾灸防治术后尿潴留的方法、时机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潜在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有效干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机器学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风险评估是ACS诊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依然不够精准。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可以用于建立比传统统计学方法更精确和个体化的预后风险统计模型,近年来在医疗领域有了迅速进展。该文介绍利用机器学习构建预后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在ACS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伴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ICU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风险。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拟行外科手术的COPD稳定期患者。基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标准,按照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分为1级〔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80%〕、2级(50%≤FEV1%<80%)、3级(30%≤FEV1%<50%)、4级(FEV1%<30%);基于2021年修订版COPD诊治指南,结合患者症状水平和1年内中、重度急性加重史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症状最轻、急性加重频率最低且程度最轻,D组症状最重、急性加重最频繁且程度最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OPD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以及术后入ICU的情况,分析术前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风险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入ICU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3例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气流受限程度,GOLD 1级34例、2级72例、3级32例、4级5例;根据症状综合评估,A组78例、B组31例、C组5例、D组29例。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各组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并不相关〔气流受限程度:优势比( OR)=1.526,95%可信区间(95% CI)为0.682~3.415, P=0.304;症状综合评估: OR=1.508,95% CI为0.921~2.469, P=0.103〕。不同程度气流受限各组及不同症状综合评估各组间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3例患者中,10例术后入ICU,133例未入ICU。入ICU组患者比未入ICU组年龄更大(岁:73.10±10.56比65.14±9.79, P<0.05),呼吸困难指数分级更高〔mMRC分级(级):1.5(1.0,2.0)比1.0(0,2.0), P<0.05〕,每年急性加重频率更高〔次:1(1,2)比0(0,1), P<0.05〕,且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以及每年急性加重频率是术后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OR=1.093,95% CI为1.010~1.183, P=0.028;每年急性加重频率: OR=2.400,95% CI为1.015~5.676, P=0.046)。 结论:伴COPD稳定期患者术前气流受限程度和症状综合评估与术后入ICU风险无关;年龄及每年急性加重频率为伴COPD稳定期术后患者入ICU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