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国自2003年发表第一篇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论文以来,相关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2003—2016年中国知网(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960篇及Web of Science中319篇关于对中国各研究区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文献统计,结合CitespaceⅢ软件分析与对比了这些研究文献间的引用关系和知识图谱等,以探讨中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化学计量"、"化学计量"、"碳氮比"、"碳氮磷"和"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氮沉降"等关键词展开;其中,王维奇、曾从盛、仝川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学研究院在中国常绿阔叶林、荒漠草原、黄土高原及闽江河口等地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而国外亚利桑那州大学、佐治亚大学等也对中国各区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密切关注.同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持续支持下,结合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围绕元素循环、地球变化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限制因素成为其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研究区域已延伸到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林等区域,主要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而国际上关注更多的是水生生态系统如"fresh water"、"climate""nutrient limitation"等相关研究,今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将侧重于气候变化和营养物动态平衡模型、营养元素(K,Na,Ca,S)对生态化学计量和基因的影响等研究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利什曼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小生境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白蛉的小生境,并检测其体内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7月在河南省陕县、2017年6、7月在山西省阳泉市和武乡县采集白蛉,同时观察和了解当地环境.现场依据外部形态分拣白蛉,随机挑选新鲜样本解剖,观察其咽甲和受精囊,进行鉴定.并依据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b)的部分序列,进行分子鉴别.PCR法扩增沃尔巴克氏体16S rRNA部分片段,确定白蛉体内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结果 白蛉采集地均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延伸地带,裸露的土地面积大.在河南省陕县共采集白蛉2 273只,其中雌蛉在鸡舍中占79.60%(1 635/2 054),在窑洞和院落占93.15%(204/219),均高于雄蛉;在山西省阳泉市和武乡县分别捕获白蛉3 599和2 850只,雌蛉比例均远大于雄蛉,其中在养鸡场诱集的雌蛉占99.60%(3 444/3 458),吸血个体比例占雌蛉的74.01%(2 549/3 444);可见村内集中或散养的鸡、羊、猪、犬、鸭、鹅、驴和牛等都可能是白蛉的血源动物,周边分散的疏松土壤是其孳生地.形态鉴定的50只均为中华白蛉,分子鉴定显示,除河南省陕县的1只为鳞喙司蛉外,其余107只均为中华白蛉,中华白蛉为当地的优势种,每年的6-7月是当地白蛉活动的高峰季节.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检测结果显示,河南省陕县的9组混合样本、山西省阳泉市的6组混合和56只单个样本、武乡县的10组混合和79只单个样本呈阳性.单只白蛉感染率山西省阳泉市为51.85%(56/108),武乡县为73.15%(79/108).结论 明确了我国重要的利什曼病流行区黄土高原延伸地带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的小生境,沃尔巴克氏体在现场中华白蛉群体中感染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运用生态位组合模型,分析并预测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两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区域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15-2019年山西省、河南省确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所在地作为分布点,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3类12个环境变量数据和生态区分布结构,构建9种生态位模型,分别为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ARS)、广义推进模型(GBM)、分类树分析(CTA)、柔性判别分析(FDA)、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和最大熵(MaxEn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值(TSS)等2个评价指标筛选的结果建立组合模型,分析预测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结果 构建的9种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35.742,P<0.05;TSS值,H=23.620,P<0.05),其中,随机森林(AUC=0.950,TSS=0.829)和广义推进模型(AUC=0.943,TSS=0.803)的结果优于其他单一模型,组合模型的性能优于单一模型.组合模型预测的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区和汾渭盆地农业生态区.预测的山西省风险区占该省面积的30.30%,可划分为低风险区(12.99%)、中风险区(13.93%)、高风险区(3.37%),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阳泉市中南部、长治市北部、临汾市南部;河南省风险区占该省面积的4.68%,可划分为低风险区(3.51%)、中风险区(0.94%)、高风险区(0.23%),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安阳市西部.结论 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带山西、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近年来呈散发和局部聚集状态,多重生态位模型具有一定的分析预测能力,可为重点地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黄土高原长期覆膜苹果园土壤物理退化与细根生长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为中国苹果主产区之一,生产中多采取覆膜方式节水保墒,但长期覆膜易导致土壤物理性状退化及苹果根系生长障碍.为探明长期覆膜对苹果园表层土壤(0-20 cm)、亚表层土壤(20-40 cm)物理特性、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苹果细根数量、形态、构型、解剖性状的影响,以18年生苹果树为试验材料,于苹果树发根高峰(果实采后至落叶期),以清耕(CK)为对照,采用土壤剖面法系统调查覆膜2年(2Y)、覆膜4年(4Y)、覆膜6年(6Y)的表层土壤、亚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变化趋势,苹果根系根长、表面积、比根长、导管直径、导管密度等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抽取覆膜条件下根系与土壤变化主要因子,分析应对根际土壤物理退化的苹果树细根生长适应策略调整.结果 表明:短期覆膜(2Y)可有效改善亚表层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分别比CK提高了18.04%、4.53%,土壤密度降低了2.36%,促进细根在亚表层土壤中的生长,比表面积为CK的151%;覆膜促使黏粒向亚表层土壤移动,产生明显的淀积黏化作用.土壤物理性黏粒在亚表层土壤中高于表层土壤,2Y、4Y和6Y处理亚表层土壤物理性黏粒为表层土壤的115.64%、115.58%和114.21%,呈现土壤紧实化.土壤质地、团聚体特征、有机质含量为主导亚表层土壤退化进程的主要载荷因子,使根系数量、构型特征受到抑制,导致长期(4Y、6Y)覆膜苹果的细根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中.亚表层土壤中细根变粗、抑制延伸生长、增大导管直径,以弥补细根数量、形态性状弱化带来的吸收功能减弱,促使根系采取"密集型"根系构建策略.综上所述,长期覆膜果园亚表层土壤出现物理"隐形"退化,影响果树根系健康生长和土壤可持续利用.2年为适宜陇东旱塬的连续覆膜年限,生产中应适时揭膜,促进根系生长和土壤结构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