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油眼脉络膜厚度变化及机制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5, 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 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5, P>0.05 )。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眼脉络膜特征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的脉络膜特征变化,初步评估其对PCV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63例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9例39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平均年龄(62.53±6.05)岁;均为单眼发病。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应答不佳者再行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63只眼中,治疗后无应答或应答不佳38只眼,应答良好25只眼,并据此分为应答不佳组、应答良好组。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共焦激光同步血管造影系统(HRA+OCT)增强深度扫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 )、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依据ICGA检查结果对脉络膜高通透性(CVH)进行判定。CVH:中晚期(吲哚青绿注射后10~15 min)后极部脉络膜可见边缘模糊的多灶性强荧光。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以及应答良好组治疗后6个月、应答不佳组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患眼SFCT、LVCT变化。治疗前后SFCT、LCVT比较行 t检验。 结果:治疗前,63只眼中,伴有CVH表现38只眼(60.3% ),其中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分别为5 (20.0%,5/25)、33 (86.8%,33/38)只眼。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SFCT、LCVT分别为(244.16±23.74)、(152.76±22.70)μm和(367.34±35.21)、(271.84±35.42)μm。两组患眼治疗前SFCT、LV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24、6.87 , P=0.01、0.01 )。治疗后6个月,应答良好组患眼SFCT、LVCT分别为(241.04±32.56)、(150.44±23.4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5.35、8.64, P=0.08、0.07 )。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SFCT、LCVT分别为(311.63±25.36)、(220.11±41.30)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4、9.23 , P=0.02、0.01 )。治疗后,所有患眼CVH表现无明显改变,但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多灶性强荧光明显减弱。 结论:PCV厚脉络膜多以脉络膜大血管异常增厚为主;具有厚脉络膜和CVH表现的患眼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不佳,联合PDT治疗可能更适用于该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翻瓣手术后裂孔愈合形态以及黄斑区微结构和视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ILM)翻瓣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形态以及黄斑微结构和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至2018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H患者39例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35例35只眼;平均年龄(64.56±7.20)岁。均行BCVA、OCT、OCT血管成像、微视野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翻瓣覆盖、空气填充手术。根据手术后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U形闭合组、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分别为26、5、7、1只眼。四组患眼间最小裂孔直径、黄斑裂孔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5.118、3.608, P =0.005、0.024)。U形闭合组患眼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79、2.368, P=0.047、0.025 )。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比较各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和黄斑1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S)。不同组间定量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数比较行 χ2检验。 结果:手术后6个月,U形闭合组患眼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0.75±0.29;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74、-2.518, P=0.006、0.018)。U形闭合组患眼外界膜(ELM)、椭圆体带完整性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形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29、10.809, P=0.020、0.013);U形闭合组患眼中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百分率明显低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107, P=0.000)。U形闭合组PERIM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91、-2.427, P=0.002、0.022)。U形闭合组患眼黄斑区10°总体MS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9、2.811, P=0.001、0.001 )。 结论:IMH内界膜翻瓣手术后U形闭合表现出更好BCVA及黄斑区MS;ELM及椭圆体带重新恢复结构完整性比例更高,PERIM更小,出现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