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油眼脉络膜厚度变化及机制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5, 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 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5, P>0.05 )。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早期高眼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早期高眼压对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60例(60只眼),其中术后发生早期高眼压者30例(30只眼,A组),术后眼压正常者30例(30只眼,B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两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多形性变异率及六边形所占比例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两组眼压不同时间点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252, P=0.036),其中术后3天、1周及2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多形性变异率以及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878,5.842,13.090, P=0.041,0.019,0.021)。其中A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于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降低,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多形性变异率于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均增加,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均减少,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多形性变异率及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各参数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DR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早期高眼压影响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多形性变异率及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行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南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住院行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RRD-CD患者82例(8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眼压、眼前段炎症反应及最终视网膜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复发率。硅油取出术后随访3~48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脉络膜脱离完全复位。术后随访,发现有9例视网膜脱离复发,并在二次手术取出硅油的同时,再次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对应的复位操作处理。术后随访视网膜脱离复发时间为2~20(12.24±2.36)周,初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率为89.02%(73/82),有79例患者最终复位,复位率96.34%。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计9例,再次接受手术,最终复位6例,在初次手术后4~9(5.16±1.6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入院时、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BCVA分别为2.10(2.10,2.18)、1.00(0.80,1.20)、1.00(0.80,1.00),不同时间BCV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1.12, P<0.001),术后1周( Z=-7.88, P<0.001)及末次随访( Z=-7.94, P<0.00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8.00(6.00,9.00)、8.00(6.00,9.00)、16.00(13.00,19.25)、16.00(15.00,17.00)mmHg(1 mmHg=0.133 kPa)。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2.87, P<0.001),入院时与术前( Z=-1.84, P=0.065)、术后与末次随访( Z=-0.58, P=0.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与术后1周( Z=-7.75, P<0.001)、入院时与末次随访( Z=-7.89, P<0.001)、术前与术后1周( Z=-7.84, 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 Z=-7.88, 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眼压较术前提高。 结论: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视网膜复位率高、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硅油填充在微创玻璃体手术时代的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硅油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病变玻璃体手术后的眼内填充,提高了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改善了手术后视功能。随着微创玻璃体手术时代的到来,硅油填充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但硅油在复杂眼底疾病手术治疗中仍保留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使用硅油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考虑并尽量规避其潜在风险。研发具备一定生理功能的玻璃体替代物,是目前眼底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对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MH)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有连续随访资料的IMH和MMH患者336例3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IMH、MMH分别为247例255只眼、89例91只眼,并据此分为IMH组、MMH组。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IMH组、MMH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4.8±6.6)、(59.2±8.1)岁;logMAR BCVA分别为1.11±0.50、1.80±0.78。两组患者年龄( Wald=34.507)、logMAR BCVA ( Z=-7.7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眼均行内界膜(ILM)剥除或部分翻转覆盖手术,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填充空气、C 3F 8、硅油,IMH分别为73、102、80只眼,MMH分别为9、10、72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观察两组患眼最优BCVA、裂孔闭合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反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 χ2检验。广义估计方程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最优BCVA及视力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 结果:IMH组、MMH组患眼最优logMAR BCVA分别为0.71±0.36、1.10±0.51;视力成功者分别为147 (57.6%,147/255 )、63 (69.2%,63/91)只眼。两组患眼在最优logMAR BCVA ( Z=-6.8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但在视力成功率( χ2=3.772)的比较中未见明显差异。同一基线BCVA水平IMH者视力成功率较MMH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00,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示IMH手术后最优BCVA较差的影响因素为:基线BCVA[比值比( OR)=2.941,95%可信区间( CI)1.341~6.447, P<0.05]、MH直径( OR=1.003,95% CI 1.001~1.005, P<0.05 )、硅油填充( OR=3.481,95% CI 1.594~7.605, P<0.05 );预示MMH手术后最优BCVA较差的影响因素为:基线BCVA ( OR=2.549,95% CI 1.344~4.834, P<0.05)、C 3F 8填充( OR=18.131,95% CI 1.505~218.365, P<0.05 )、硅油填充( OR=7.796,95% CI 0.997~60.944, P<0.05)。影响IMH视力成功的因素为:基线BCVA ( OR= 213.329,95% CI 46.123~986.694, P<0.05)、MH直径( OR=0.995,95% CI 0.992~0.997, P<0.05)、硅油填充( OR=0.326,95% CI 0.115~0.926, P<0.05)、病程( OR=1.036,95% CI 1.005~1.067, P<0.05);影响MMH视力成功的因素为:基线BCVA ( OR=13.316,95% CI 2.513~70.565, P<0.05 )、病程( OR=1.022,95% CI 1.001~1.044, P<0.05 )。 结论:MMH患者发病年龄较IMH早;基线BCVA显著影响IMH、MMH患眼视力预后;在保证裂孔闭合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硅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3种取油方式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3种硅油取出方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伴有白内障84例(8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不同的取油方式分为3组:A组,27例经睫状体平坦部取出硅油;B组,27例经瞳孔取出硅油;C组,30例前房灌注下经瞳孔取出硅油。比较3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耗时、眼部刺激症状持续时间及眼部并发症等。结果:本研究3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 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73, P=0.421);术后1 d,A组与B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3, P=0.222),但A组和B组眼压均低于C组( F=36.29, P<0.001);各组间及组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的手术耗时(28.63±2.22)min短于A组的(31.11±3.42)min( t=3.16, P=0.003),C组的手术耗时(23.80±3.50) min短于B组( t=6.28, P<0.001);眼部刺激症状持续时间比较,A组(7.37±1.15) d和B组(7.33±1.2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 P=0.911),C组的眼部刺激症状持续时间(1.60±1.59) d短于A组( t=15.56, P<0.001)和B组( t=14.93, P<0.001)。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7, P=0.829)。 结论:硅油取出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3种硅油取出方式均安全有效,前房灌注经瞳孔硅油取出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联合硅油取出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联合硅油取出治疗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未保留囊袋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联合硅油取出术。术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视网膜情况,随访6个月。结果:33例均顺利完成硅油取出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1.05±0.19,1.05±0.18,与术前视力1.06±0.17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F=0.96, P=0.360);术后1个月及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 192.27±208.70)个/mm 2,(2 114.94±239.45)个/mm 2,与术前(2 146.85±254.02)个/mm 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F=1.55, P=0.230)。术后6个月,33例均无人工晶状体偏位或脱位、无缝线暴露或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采用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及硅油取出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减少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羊膜填塞治疗复发性病理性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性,60岁。1年前因“病理性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填塞+硅油填充术治疗,7个月前取出硅油,现视力再次下降10 d就诊,检查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给予羊膜填塞联合硅油填充治疗,术中行硅油填充后将冻干羊膜裁剪至2 mm×2 mm,填塞于黄斑裂孔视网膜下。术后6个月内患者视网膜复位良好,黄斑裂孔闭合,视功能从眼前手动提高至0.05,未见严重并发症。故该术式为治疗复发性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曲安奈德3种混合剂型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曲安奈德(TA)的3种混合剂型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行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者117例(117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TA与平衡盐溶液1∶1混合,39例(39只眼);B组,TA与透明质酸钠凝胶1∶1混合,41例(41只眼);C组,TA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1混合,37例(37只眼)。3组均在术毕前将药物注射于视网膜病灶处0.1 ml(含TA 2 mg)。结果:A组大部分药物在后极部呈团块状沉积,而未贴附于病灶处;B组及C组大部分药物在玻璃体腔呈部分弥散状态,小部分贴附在病灶处,未沉积在后极部,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57, P<0.001); A、B、C 3组术后早期视力提高率依次为23.1%(9/39)、63.4%(26/41)、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91, P<0.001)。术后3个月视力提高率、高眼压发生率、炎症反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曲安奈德与透明质酸钠凝胶或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混合剂型可避免药物沉积在后极部,使部分药物更加准确的贴附在视网膜病灶处,早期视力提高较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堤坝式光凝术后取出硅油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术后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堤坝式光凝术后取出硅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出现下方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者41例(41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硅油取出术前于视网膜下积液区域后缘行堤坝式激光光凝术1~3次,末次光凝术后1周行硅油取出术。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视网膜情况。结果:硅油取出术后1个月1只眼视网膜下积液消失,视网膜复位;所有患者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视网膜脱离范围均未扩大,2只眼视网膜下积液消失,视网膜复位。硅油取出术后1个月视力(BCVA)无改变( t=1.846, P=0.075),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视力明显优于术前( t=5.964, P<0.001)。 结论: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先行堤坝式光凝术后再进行硅油取出能稳定视网膜脱离范围,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