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福建南平地区芦柑(Citrus reticulata)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并分析黄龙病对其细菌群落的影响,为南平地区芦柑黄龙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点法采集了健康和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样本,通过扩增子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研究了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变化,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联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略高于健康植株.黄龙病发病芦柑根际土壤中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升高,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与健康植株相比,黄龙病发病芦柑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蔷薇属和嗜酸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与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与pH值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反地,康奈斯氏杆菌属和褚氏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健康植株,并与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有机质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时与pH值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黄龙病菌感染改变了柑橘土壤理化特性,并显著减少根际土壤中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从而导致了芦柑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出现显著变化.与此同时,黄龙病发病的芦柑植株可能通过招募固氮和促进植物根际生长的有益细菌来对抗病原菌的侵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亚洲柑橘木虱内生殖系统形态变化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本文利用SteREO Discovery V20体视显微镜对亚洲柑橘木虱成虫内生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并探索了亚洲柑橘木虱雌雄成虫内生殖系统的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雄虫内生殖系统由1对精巢、1对输精管、1个精泵、1个射精管、1对附腺和1个贮精囊组成.雌虫内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个中输卵管、2个附腺、1个黏腺和1个受精囊组成.交配前期和交配期的雄虫精巢饱满,精巢在交配后期明显萎缩.交配期和交配后期的雄虫贮精囊都明显大于交配前期的贮精囊.雌虫受精囊在交配前期、交配期和交配后期依次增大,交配前期的受精囊呈不饱满状态,交配期和交配后期受精囊呈饱满状态,内有白色精包.交配后期的雌虫卵巢内有大量成熟的橙黄色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洲柑橘木虱的起源、分布和扩散能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的毁灭性病害—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传播媒介,是柑橘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本文综述了亚洲柑橘木虱的起源、分布和扩散情况,揭示中国亚洲柑橘木虱由南向北的扩散规律,为有效防治木虱、阻止黄龙病进一步蔓延传播、保障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柑橘木虱胁迫对柠檬叶代谢组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自然传播媒介,为了解柑橘应对柑橘木虱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本文以柠檬为受体,进行柑橘木虱取食胁迫处理,分别于胁迫不同阶段(0、12、24、48、72和96 h)采集柠檬叶为试验材料,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其挥发性物质.主要结果如下:结合保留指数从柠檬叶中共检出37种化合物,包含15种萜类,6种醛类,6种醇类等;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柠檬烯、 桧烯、 月桂烯等;受柑橘木虱取食胁迫后,柠檬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产生明显变化,萜类、 醛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桧烯、 里那醇、(+)-香茅醛和橙花醇4种物质的含量在柑橘木虱取食胁迫96 h时分别升高2.1,2.9,7.8和3.2倍;α-石竹烯的含量下降1.9倍.(+)-柠檬烯、 β-红没药烯和反式-α-香柑油烯等物质含量变化不明显,胁迫后的样品中新检出玫瑰呋喃氧化物、 香叶醇和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等3种化合物.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桧烯、 β-蒎烯、 甲基庚烯酮、 月桂烯、 水芹烯等9种物质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α-蒎烯、 莰烯、 松油烯、 γ-萜品烯等10种物质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邻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聚类和热图进一步分析表明,胁迫不同时间的样品具有显著差异,且胁迫时柠檬叶挥发性化合物大部分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胁迫48、72和96 h后,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了解柑橘应对柑橘木虱等生物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及柑橘木虱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寄主抗性与黄龙病寄主植物次生化合物相关性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使用甲醇浸泡浸提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方法,对黄龙病易感寄主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的健叶、 病叶以及隐症寄主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L.)Jack健叶中部分次生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椪柑的健康叶片鉴定出32种次生化合物,感病叶片有31种,九里香健康叶片有21种.其中脂肪酸类和简单芳香族类化合物在3样本之间未显示差异;烷烃类化合物在椪柑健叶中含量较高,椪柑病叶和九里香健叶中相对较少;萜类、 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椪柑健病间的含量相差无几,其中萜类和黄酮类显著多于九里香,而香豆素类则相反.萜类化合物α-石竹烯在椪柑健叶中未检出,但在其病叶和九里香健叶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九里香中特有的萜类有 α-姜黄烯(0.15%)、 左旋-姜烯(1.00%)、 β-倍半水芹烯(0.26%);特有且含量较高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主要为蛇床子素(13.97%);而黄酮类化合物在九里香中未检出.两种寄主植物之间以及同种植物在感病与不感病的状态下,次生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其与寄主抗性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柑橘黄龙病菌内参基因的筛选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主要由候选韧皮部杆菌属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引起.CLas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因而该病原菌的基因表达研究和功能验证得以进行.[目的]筛选CLas内参基因并评估其不同侵染时期和在不同品种植物寄主中的表达稳定性.[方法]基于基因功能类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23个CLas的候选内参基因相对表达情况(16S rRNA基因作为参照基因).结合Ct值标准差和geNorm、NormFinder、RefFinder软件,评价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在感染黄龙病不同时期和不同品种的植物寄主样本中,14对引物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内参基因稳定性排名:ftsZ>gyrA>rpoB1>ftsA>secA>gap>zapE>gmk2>rpoD>secY>rpoO>ftsW>gmk1>recA,根据geNorm配对变异值Vn/n+1选择稳定性最好的ftsZ和gyrA作为内参基因作进一步评估.以ftsZ+gyrA以及16S rRNA基因分别作为内参基因检测柑橘黄龙病菌致病基因Las△5313的表达水平,所得的表达模式相同.[结论]柑橘黄龙病菌中涉及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功能的管家基因表达较稳定,在CLas的基因表达研究中可选择ftsZ+gyrA的基因组合作为内参.本研究为后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Las基因表达及研究CLas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佛冈县不同类型橘园柑橘木虱的种群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佛冈县不同类型橘园柑橘木虱的种群动态,为当地柑橘木虱及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015—2016年的系统调查,对广东省佛冈县砂糖橘园的柑橘木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措施对柑橘木虱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1—3月柑橘木虱发生危害较轻,随着嫩梢增多,其种群数量开始上升,6—9月为种群发生高峰期,期间出现多个发生高峰,10月之后种群数量逐渐进入消退期,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2015、2016年佛冈县柑橘木虱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种群发生量存在明显差别;3种不同类型橘园内柑橘木虱种群发生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常年失管橘园柑橘木虱种群发生数量最高,常规水肥管理橘园次之,二者均显著高于常规水肥管理及化学防治橘园.[结论]化学防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柑橘木虱的种群数量,及时清理失管橘园对控制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传播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佛手黄龙病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该文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准确地鉴别广佛手黄龙病,以便于及时确定病害、防控病情.方法:通过性状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酶切反应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多种手段相结合,对广佛手黄龙病进行鉴定.结果:从性状上来看,感病广佛手有典型的叶片斑驳型黄化、果相对较小,甚至畸形的特征,但并没有发现“红鼻子果”现象,这些均可以作为田间初步判别广佛手黄龙病的依据;RT-PCR检测及酶切反应结果表明,引物为OI1/OI2c时,广佛手病株有特异性条带1 160 bp,且能被Xba Ⅰ酶切成520 bp和640 bp,这与其他被黄龙病侵染的柑橘属植物的检测结果一致;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被黄龙病侵染的广佛手叶片有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熔链温度为82℃,且C1值在24.6 ~ 28.2,而广佛手正常株没有扩增现象出现.结论:性状分析可以在田间初步判别黄龙病,但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RT-PCR及Real-time PCR检测能进一步确定广佛手黄龙病,且qPCR检测更加灵敏,还可以定量.通过性状分析以及分子鉴定的结合,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确定广佛手黄龙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柑橘木虱成虫趋光行为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重要传播媒介.为了利用灯光诱控技术防治柑橘木虱,本实验于室内条件下研究柑橘木虱对波长为360 nm、400 nm、440 nm、480 nm、520 nm、560 nm和600 nm的LED光源和不同光照强度趋光行为反应.结果 表明:柑橘木虱对7种单色光都有正趋向性.其中雌雄混合存在时对400 nm的紫光趋向性最强,其次是560 nm的绿光;单独处理时,雌成虫对400 nm的紫光趋性最强,其次是520 nm的绿光,雄成虫则是对520 nm的绿光趋性最强,其次是400 nm的紫光.在200 μw/cm2到1 000 μw/cm2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柑橘木虱雄成虫趋光行为逐渐增强,在光照强度为1 000 μw/cm2时趋光行为最强,但雌成虫趋光行为变化不明显.该研究表明:柑橘木虱雌雄成虫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且对光谱和光强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可为柑橘木虱田间的灯光诱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越南地区柑橘黄龙病发生及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龙病是全球广泛发生的毁灭性病害,柑橘木虱为其主要媒介昆虫.越南最早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相关报道.通过一些国际合作项目,越南对柑橘木虱和黄龙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控:包括消除病株、筛选抗病虫品种、改变种植密度和时间、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作物间种、喷施矿物油乳剂、施用有机肥、使用无病苗和无病接穗并在运输过程中封闭保护等.其中控制黑臭蚁Dolichoderus thoracicus增殖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交错式间种番石榴以控制柑橘木虱和黄龙病值得中国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