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南高等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等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特征,掌握该地区高等植物物种资源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补充调查、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计算物种间相似性、分化度及空间自相关等,探究植物多样性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1)黔南分布高等植物326科1 664属6 487种,其中,苔藓植物97科239属908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4科123属689种;种子植物195科1 302属4 890种.(2)物种多样性由东南向西北部地区过渡表现出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荔波、罗甸、都匀和独山4县(市)被识别为物种热点分布与高度分化区,且物种主要聚集分布于800~1 200 m的海拔段上.(3)年降水量(BIO12)、最湿季降水量(BIO17)、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县域面积(CA)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解释率高达75.3%,其中海拔因素的解释率最高(50.7%).结论:黔南高等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性较高,主要以东南部地区为分布热点区,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呈"单峰型"的分布特征,海拔是影响物种多样性与分化度等变量的主要环境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黔西北人工草地蜘蛛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为探索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的影响因子,该研究于2019年9月-2020年1月结合样方、陷阱、样线取样三种方法对黔西北油杉河新西兰牧场的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影响蜘蛛分布的生境因子开展调查.结果表明:(1)捕获蜘蛛1642头,隶属于15科53属69种,不同功能群排序为:结圆网型蜘蛛>伏击型蜘蛛>游猎型蜘蛛>结皿网型;优势科4科,分别为园蛛科(25.15%)、球蛛科(20.52%)、逍遥蛛科(15.1%)、和蟹蛛科(13.28%);优势种2种分别为远亲园蛛(17.17%)和虚逍遥蛛(14.49%).(2)12月时蜘蛛个体数量、物种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1月时蜘蛛优势度指数、11月时蜘蛛的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而蜘蛛丰富度指数先减后增,12月时最低,且11月、12月的蜘蛛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9月、10月、1月(P<0.05).(3)对9个生境因子与蜘蛛多度进行线性拟合发现,海拔、空气湿度、植被物种数3个环境因子对蜘蛛多度有显著正效应(P<0.05).(4)对9个生境因子与蜘蛛物种多样性进行CCA分析发现,9个环境因子对蜘蛛物种多样性的总解释度为70.98%,其中植被均匀度指数对蜘蛛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负效应(P<0.05),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对蜘蛛物种多样性具有显著正效应(P<0.05).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蜘蛛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季节、气候、植被等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蜘蛛进行草地病虫害防治一定要密切结合当地特定的环境、气候及土壤等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季风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也是热带植物分布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揭示季风对热带植物迁移与进化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东亚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亚洲地区夏季盛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历史上,季风盛行的时间与早期被子植物在东南亚群岛、华夏古陆起源的时间大致吻合,季风可能促进了被子植物的快速分化与扩散.季风是热带植物得以向北扩散到我国滇黔桂交界区和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季雨林、干旱河谷稀树灌丛或草原、海南岛西部滨海稀树草原等特殊植被的形成.亚洲的三大夏季风在高山纵横、大河奔流和石灰岩地貌密布的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交汇、叠加,使之成为一些典型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与特有种分布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可能促进热带植物的进一步北迁,增加中国南方植物区系的热带植物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清虚洞组”三叶虫Duyunasp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
编辑人员丨2023/8/6
Duyunasp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是黔东、湘西北杷榔组掘头虫类三叶虫的重要分子.本文描述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Duyunaspis,这些新材料的头鞍中部膨大且向前略有收缩,前颊类型面线,成虫具10个胸节;而杷榔组的Duyunaspis duyunens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头鞍桶状,背沟较平直,后颊类型面线,成虫10个胸节,二者明显不同.本文将“清虚洞组”的Duyunaspis定为一个新种:剑河都匀盾壳虫Duyunaspis jianheensis sp.nov..研究显示,D.jianheensis与杷榔组的D.duyunensis具有形态相似性,后者可能为其祖先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省巴鲵属一新纪录——巫山巴鲵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2年3月,作者在黔西北乌蒙山区大方县三元乡考察时,发现并采集小鲵雄性成体4只,经形态特征鉴定,以及与重庆巫山(GenBank下载)标本进行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比对,确定为巫山巴鲵Liua shihi(Liu,1950).迄今未见贵州省有巫山巴鲵的报道,为贵州省有尾类新纪录.本文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测量了相关形态学数据,为巴鲵属Liua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标本保存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标本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黔西北次生林优势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能够揭示生态系统长时间尺度的有机碳动态变化,阐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特征.以黔西北次生林14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凋落物以及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析不同层次碳含量和δ13C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优势树种叶片碳含量为404.67-487.14 g/kg,总体为针叶树种较高、常绿灌木较低;δ13C值为-31.2‰--27.1‰,随生活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凋落物碳含量为414.62-561.31 g/kg,与叶片碳含量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δ13C值为-31.5‰--27.3‰,随树种生活型的变化特征也不明显.根区土壤碳含量为10.02-91.59 g/kg,δ13C值为-26.8‰--22.5‰,碳含量以光皮桦、银白杨等落叶乔木较高.叶片、凋落物和根区土壤3个层次的碳含量与δ13C丰度之间均呈不显著相关,不同层次的δ13C丰度之间和碳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孝骞在湘雅
编辑人员丨2023/8/6
1944 年 12 月 7 日下午,师生们开始了分途向黔西北逃难,直往重庆的行程.一路上,虽是寒冬,大家却汗流浃背,要么吆喝着拖着板车,要么肩扛着行李,跋涉在峰峦叠嶂的川黔道上.次日,正是湘雅医学院院庆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凄风苦雨时分,师生们来到黔西北一个叫三桥的地方,停歇在路旁的一间牛棚里,自发地唱起了《国立湘雅医学院院歌》,以示大家对院庆三十周年的纪念.歌声穿过草棚,回荡在峰峦叠嶂的三桥上空,预示着湘雅人一定能战胜困难,到达重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74种,隶属于52科117属,物种分布较多的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小檗科、唇形科、蓼科.(2)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层次分化逐渐明显,大径级植株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4)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逐渐增加;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的SΦ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dy指数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不同,建群种和关键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天南星科特有种地理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为探讨中国天南星科特有种植物资源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以野外调查、文献和标本为基础资料,对其丰富度、特有性与相似性进行分析.通过聚类方法对省级行政区(水平分布)和海拔(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天南星科特有种共10属71种,特有指数最高的省份是台湾省(7.27),其次是海南省(5.71)和云南省(4.08).中国天南星科特有种类最多的属是天南星属44种、半夏属7种、魔芋属7种,均有很好的药用开发价值.特有种分布相似性系数较高(>0.7)的省区有:湘鄂、豫晋、冀晋、皖黔、皖豫、皖浙、皖苏、皖赣、浙黔、赣黔、闽浙、豫苏、苏浙、赣浙、辽吉.天南星科特有种丰富度最高的省区为云南省(8属40种,占比56.3%)、四川省(4属21种,占比29.6%),全国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西北地区宁夏、新疆没有分布.天南星科特有种的垂直海拔分布主要集中在600~1000m的中低海拔地区,其次是海拔1000~2600 m的地区,低海拔0~600m与高海拔2600 m以上的地区分布最少.云南是天南星科中国特有种多样性分布中心,而海南、台湾特有性最高,与大陆地区相比是相对独立的天南星科中国特有种分布区.本研究结果为该类群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黔西北石漠化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的调查,可为两栖动物的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我们于2018年9-10月、2019年3-8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30个研究样方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两栖动物5,688只,隶属2目6科9属10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分析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中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采用Sorenson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 显示:(1)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为优势种,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为常见种,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筠连臭蛙(Odorrana junlianensis)和威宁蛙(Rana weiningensis)为稀有种.(2)无石漠化区域与潜在石漠化区域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以及生境类型较之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更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无石漠化区域为最大.(3)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之间、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别与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导致的生境差异是两栖动物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加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是喀斯特地区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