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栖动物来源的肽同源二聚体OA-GL17d 通过微小RNA-663a/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 轴促进皮肤创面再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两栖动物来源的多肽以及微小RNA(miR)在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方面具有很大的研发潜能,发现新的多肽药物以及其相关miR,并开发相应的miR靶向药物对于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重要的价值。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杨新旺教授团队近期于《Burns & Trauma》发文《Amphibian-derived peptide homodimer OA-GL17d promotes skin wound regeneration through the miR-663a/TGF-β1/Smad axis》,该研究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从青蛙皮肤分泌物中分离出来一种新的多肽(命名为OA-GL17d),通过Edman降解、质谱法和与互补DNA克隆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测定,通过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对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的双重染色实验、小鼠血细胞的溶血活性实验和小鼠对急性毒性反应实验评估了该多肽的毒性,采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实验、细胞划痕试验、与HaCaT细胞进行Transwell共培养实验、小鼠全层皮肤损伤及烫伤模型等实验观察了OA-GL17d的促愈合效果并采用miR转录组测序分析、ELISA、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和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探讨了其分子机制。研究显示OA-GL17d在肽单体的第16个半胱氨酸残基和序列“GLFKWHPRCGEEQSMWT”之间含有二硫键,OA-GL17d无溶血活性或急性毒性,能有效促进KC增殖和迁移,强烈刺激小鼠背侧全层皮肤损伤创面和烫伤创面的修复,在机制上,OAGL17d降低了miR-663a的水平,增加了TGF-β1的水平,并激活了TGF-β1/Smad信号通路,从而加速了皮肤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肉芽组织形成。该研究提示OA-GL17d是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修复的新型多肽候选药物,并表明miR-663a可能是一种促进皮肤修复的有效靶点,为临床促进创面愈合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氧运动训练和停训对大鲵幼体游泳能力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考察无氧运动训练和停训对两栖动物运动能力及其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分为6个组:训练对照组(TC)、2天1次训练组(TOT)、1天1次训练组(TOO)、停训对照组(DC)、2天1次停训组(DOT)、1天1次停训组(DOO).在20℃下,训练组(TOT和TOO)进行持续3周2天1次或1天1次力竭追赶训练,停训组(DOT和DOO)进行持续3周2天1次或1天1次力竭追赶训练后停训1周,随后测定相对感应流速、相对暴发游泳速度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研究发现:所有组的相对感应流速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TOO组相对暴发游泳速度显著高于TC组和TOT组,DOO组相对暴发游泳速度显著低于TOO组(P<0.05).所有组的运动前代谢率和峰值时间之间都无显著差异.TOO组运动后代谢峰值、代谢率增量、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都显著高于TC组和TOT组,DOO组运动后代谢峰值、代谢率增量、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都显著低于TOO组(P<0.05).综上所述:(1)无氧运动训练显著提高了大鲵幼体的无氧运动能力,这可能与其无氧代谢功能的增强有关;(2)无氧运动训练的效果与其训练强度密切相关,并且维持时间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青藏高原保护优先区和保护空缺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对制定系统性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应用Maxent模型模拟了重点植物的空间分布,结合世界保护联盟(IUCN)重点动物空间分布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利用Zonation模型依次识别了基于单一因素的保护优先区以及集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优先区,评估了青藏高原现有自然保护地对保护优先区、重要物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状况和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保护优先区保护价值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优先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喜马拉雅山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及横断山区等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分布略有差异,存在43.2%的空间重叠;(2)在重要物种保护上,自然保护地对两栖动物的保护率最高,平均保护了 38.2%,哺乳动物次之(24%),爬行动物的保护率较低,仅为 10.2%.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覆盖率分别是 44.1%(防风固沙)、27.1%(水源涵养)、22.3%(土壤保持)、17.1%(碳固定)和 16.6%(洪水调蓄);(3)自然保护地对研究识别的保护优先区存在保护空缺,仅覆盖了 26.8%的集成保护优先区,Ⅰ级、Ⅱ级和Ⅲ级优先区保护空缺面积占青藏高原面积的 7.2%、6.9%和 7.7%.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湖南省两栖类新记录——桂北琴蛙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2023年4月21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于白云湖(26°18′36.23"N,110°20′05.43"E;海拔606 m)采集到2号蛙类标本(1雌1雄),经初步形态鉴定,其与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特征相似.对采集标本的线粒体16S rRNA进行PCR扩增测序后,构建琴蛙属(Nidirana)部分物种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蛙类标本与桂北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1.00);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估算,该标本与广西兴安县采集的桂北琴蛙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0,远小于琴蛙属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3.2%~8.7%).经形态特征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蛙类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琴蛙属(Nidirana)桂北琴蛙,为湖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发育不良和歪头病对变态末期棘胸蛙皮肤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注释32个门,76个纲,167个目,259个科和40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棘胸蛙皮肤主要优势菌门(>1%),但丰度受宿主健康状态的影响.在属水平上筛选获得50个菌群标志物,其中23个(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德沃斯氏(Devosia)、希瓦氏菌(Shewanella)和Luteolibacter)在CTL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的健康状态;19个(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和短螺旋体(Brevinema))在D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发育不良的病症;8个(如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在T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歪头病的病症.多样性分析表明,TD组的多样性和均一度与CTL组和DD组相比显著降低,微生物菌群组成也表现出明显分离.功能预测表明,CTL组和TD组皮肤微生物菌群之间功能差异主要富集在新陈代谢相关通路.总之,该项研究揭示不同健康状态下棘胸蛙皮肤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变化,突出共生微生物菌群在两栖动物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中的潜在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云南发现海南原指树蛙
编辑人员丨2024/4/27
2019年6月8日,在云南省罗平县多依河村采集到3号树蛙科Rhacophoridae原指树蛙属Kurixalus物种标本.标本为雄性,体型较小,吻端较尖;鼓膜明显且圆;眼大,瞳孔横置;背部皮肤粗糙;泄殖孔下方具圆疣;第4指、掌部、前臂、第5趾、跖和跗的外侧均具有顶端白色的锯齿状缘膜;背面深褐色为主,四肢有深褐色横斑,两眼间有三角形黑斑;后背有一瓶形斑纹,腹面满布深色大斑点;单咽下内声囊.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并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构建的原指树蛙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鉴定这些标本为海南原指树蛙K.hainanus,是云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本研究扩展了对海南原指树蛙的分布范围的认知,为该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管理,以及利用积累了重要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巴拿马大会进展评述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14-25日在巴拿马召开.大会审议了52项附录修订提案和91项政策议题,更新了600多种兽类、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淡水观赏鱼、海洋动物、树木物种和药用植物的国际贸易监管条件.除确定工作预算、强化重点物种遵约执法、延续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及生计议题外、缔约方大会还就议事规则和附录修订标准的修改展开激烈辩论.同时,大会讨论了《世界野生动植物贸易报告》暂定稿,听取了《可持续利用野生物种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审议了CITES在减少未来与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相关的人畜共患疾病出现的风险方面的作用、CITES与森林以及性别行动计划等新议题.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中国履约机构为会议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前两年开展调研,起草了我国向大会提交的附录修订提案和信息文件;与相关缔约方机构开展会前和会上磋商,收集各方信息,积极引导CITES公约会间和会上工作组讨论,呈现了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承担大国责任的正面形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云岭山脉云南地区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云岭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及四川省西南部,是横断山系的重要山脉,同时也是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为了掌握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威胁因素,促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本文开展了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2019年和2020年采用以样线法为主、访问为辅的野外调查,共计布设样线239条,共记录两栖类37种,隶属2目10科22属;爬行类44种,隶属2目10科25属.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相较西双版纳等热点地区的更少,且爬行动物较两栖动物更为丰富,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海拔限制或调查错过繁殖期.在2,200-2,300 m的海拔段能够记录到更多数量的两栖爬行物种,因此中高海拔具有更为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在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非保护区区域,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干扰是威胁两栖爬行动物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因素.此外,调查还发现了外来物种,需进一步进行外来种的监测,及时控制种群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生态入侵.本研究摸清了云岭山脉云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本底,查明了调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胁迫因素,为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安徽黄山发现孟闻琴蛙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琴蛙属(Nidirana)是广泛分布于东洋界的两栖动物,目前安徽省琴蛙属仅记录了弹琴蛙(N.adenopleura)1种.2022年7月在安徽省黄山地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马金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9号两栖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孟闻琴蛙(N.mangveni)相似;此外,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此次采集到的琴蛙标本与孟闻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98%),而且和孟闻琴蛙遗传距离最近,与模式产地的孟闻琴蛙遗传距离仅有0.04%.因此,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琴蛙属标本为孟闻琴蛙,为安徽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一发现将孟闻琴蛙的分布范围扩展至皖南地区,为琴蛙属和皖南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重庆武隆发现绥阳掌突蟾
编辑人员丨2024/1/20
2022年8月在重庆市武隆区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调查采集到2号两栖动物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绥阳掌突蟾(Leptobrachella suiya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构建掌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此次采集的掌突蟾标本与绥阳掌突蟾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支持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超快速引导支持分析值0.98/99);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本次采集的掌突蟾标本与贵州绥阳的绥阳掌突蟾模式产地标本间的遗传距离为1.2%,小于掌突蟾属物种间的遗传距离(1.5%~29.1%).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的绥阳掌突蟾,且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