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孪生辅助调整颌位流程的临床新技术和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介绍一种衍生自数字孪生的颌位调整新技术,并评价其辅助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TMD患者74例,收集患者的初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根据MRI数据进行评估将148个关节分为正常盘-髁关系组(正常组)、可复性盘移位(DDWR)组以及不可复性盘移位(DDWoR)组,用CT数据重建患者口颌系统三维模型并构建个性化参考系进行颌位调整,将调整后的咬合关系输出打印为咬合导板,患者佩戴后行MRI复查.测量不同组别调整颌位前后患者髁突及关节盘的移位量和方向以及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评估其与髁突移位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下移动(-0.60±0.62)、(0.51±0.71)mm;在DDW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上移动(-1.33±1.38)、(-0.09±1.31)mm;在DDWo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前、下移动(0.49±1.76)、(1.35±1.76)mm.在3组中,患者的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在调整颌位后都减小.所有患者在调整颌位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结论 使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调整颌位能够简化流程、降低技术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盘-髁结构及症状,在治疗TMD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肝郁证青光眼大鼠视网膜miRNA表达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肝郁证青光眼大鼠视网膜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表达特征,探究肝郁证青光眼的发生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青光眼组和肝郁证青光眼组,每组8只.青光眼组采用巩膜上静脉高渗盐水注射制作青光眼大鼠模型,肝郁证青光眼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刺激制作肝郁模型,造模成功后再进行慢性青光眼模型的制备.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肝郁证造模情况,采用Tono-pen avia笔式眼压计检测模型大鼠眼压,造模成功2周后,收集大鼠视网膜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提取视网膜总RNA,进行miRNA芯片检测,借助TargetScan、miRanda、miRBase数据库得到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miRNA-mRNA网络.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肝郁证青光眼大鼠模型,经miRNA芯片检测发现,与空白组比较,肝郁证青光眼组差异表达的miRNA共11个(上调2个,下调9个);与青光眼组比较,肝郁证青光眼组差异表达的miRNA共18个(上调1个,下调17个);与肝郁证青光眼特异相关的差异miRNA包括miR-133b-5p、miR-1843a-3p、miR-347等.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血管生成、神经元凋亡等生物过程,集中在细胞质膜、高尔基体、突触等细胞组分中,涉及磷脂酰肌醇结合、GDP结合等分子功能及cGMP-PKG、cAMP等信号通路上.miRNA-mRNA网络显示,差异表达miRNA对应BDNF、mTOR等靶基因.结论:肝郁证青光眼模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影响相关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调控BDNF、mTOR等靶基因,影响肝郁证青光眼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