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心房颤动类型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不同心房颤动(房颤)类型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751例,分为阵发性房颤(367例)和持续性房颤(384例),将不同房颤类型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组和非缺血性卒中组,分析不同类型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房颤合并卒中患者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比例大于阵发性房颤(P<0.05),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卒中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糖尿病比例高于无卒中组,CHA2DS2-VASc评分高于无卒中组[(5.92±1.41)分比(3.97±1.26)分,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3.795,95%CI 1.011~14.241,P<0.05)、糖尿病(OR=2.12 1,95%CI 1.272~3.536,P<0.05)是阵发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卒中组女性(P<0.05)、合并高血压(P=0.012)比例高于无卒中组,年龄[(79.34±6.62)岁比(74.5土9.70)岁]、左心房内径(LAD)[(49.28±4.29)mm比(42.13±3.96)mm]、CHA2DS2-VASc评分[(3.97±1.38)分比(3.61±1.37)分]高于无卒中组(P<0.05),接受抗凝治疗患者比例低于无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2,95%CI 1.025~1.100,P<0.05)、女性(OR=2.917,95%CI 1.681~5.060,P<0.05)、LAD(OR=1.165,95%CI 1.105~1.230,P<0.05)是持续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抗凝治疗(OR=0.332,95%CI 0.194~0.566,P<0.05)是保护因素.结论 冠心病、糖尿病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年龄、女性、LAD、抗凝情况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因此,对于阵发性房颤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或积极进行节律控制、抗凝治疗,以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老年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及对其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老年患者与非房颤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探讨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3—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年龄≥60岁患者100例,根据心电图及既往房颤病史分为房颤组73例,非房颤组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两组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各房室大小指标。采用曼-惠特尼检验比较两组间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房颤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生存率及半乳糖凝集素3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房颤组患者高于非房颤组[(395.13±113.24)ng/L比(328.53±89.11)ng/L, t=2.626, P<0.01]。年龄≥65岁组(48例)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高于<65岁组(52例),(414.01±105.03)ng/L比(343.11±106.01)ng/L( t=2.626, P<0.01)。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年龄( r=0.40, P<0.01)、房颤持续时间( r=0.224, P<0.05)及C反应蛋白( r=0.305, P<0.01)呈正相关,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心脏各房室大小、CHA2DS2-VASc评分无相关性。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是影响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不影响房颤患者生存率(Log-rank=0.990)和预后( P>0.05)。 结论:房颤老年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水平高于非房颤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年龄、房颤时间、C反应蛋白相关。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是老年人发生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脑微出血与CHA 2DS 2-VASc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CHA 2DS 2-VASc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房颤CMB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医院住院且行头颅磁共振加权成像检查的16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CMBs组43例(26.2%),无CMBs组121例(73.8%)。采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CHA2DS2-VASc评分,并对CMBs的数量进行计数;分析房颤患者CMBs与CHA 2DS 2-VASc评分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CHA 2DS 2-VASc评分越高CMBs的出现比例越高( P<0.05);其中CMBs数量≥5个的比例也与CHA 2DS 2-VASc评分呈正相关( P<0.05)。CMBs组年龄(81.0±8.1)岁,高于无CMBs组患者(75.4±11.2)岁( P<0.01)。CMBs组与无CMBs组患者高血压36例(83.7%)比79例(63.2%)、中重度脑白质疏松19例(44.2%)比31例(33.9%)、抗凝治疗15例(34.9%)比23例(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MBs组患者CHA 2DS 2-VASc评分的中位数为4分,高于无CMBs患者组3分(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房颤患者CMBs与CHA 2DS 2-VASc评分呈正相关,年龄和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对CHA 2DS 2-VASc评分高的高龄房颤患者,抗凝前及抗凝期间应监测CMB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心房颤动介入治疗现况与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 2DS 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 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 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 347和160份。15.8%(238/1 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 2DS 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 328/1 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 347)和0.4%(5/1 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 P>0.05;0.5%(2/413)比0.3%(3/934), 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 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 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 P>0.05]。 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房定量(4D Auto LAQ)技术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程度。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根据基质电压标测中低电压区占左心房面积比将患者分组(轻度组<5%,中度组5%~20%,重度组>20%),分别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应变等参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与低电压面积相关的预测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计算预测左心房纤维化准确性最高的参数及其截断值。结果:6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轻度低电压组22例,中度低电压组20例和重度低电压组18例,三组间性别、CHA2DS2-VASc评分、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E/e′)、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EF)、左心房储蓄期长轴应变(LASr)、左心房储蓄期环形应变(LASr-c)、左心房心肌做功(LA MW、LA MW-c)、左心房僵硬度(LA stiffness、LA stiffnes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ASr与低电压面积相关性最高( rs=-0.814, 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HA2DS2-VASc评分、LAD、LAVI、LAVmax、LAVmin、LAEF、LASr、LASr-c、LA MW、LA MW-c、LA stiffness、LA stiffness-c是低电压面积的预测因素(均 P<0.05),其中LA stiffness准确性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其判断重度低电压的截断值为1.15,敏感性94.4%,特异性83.3%。 结论:4D Auto LAQ技术可以术前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程度,其中LA stiffness与基质电压标测相关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凝血酶Ⅲ在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栓塞风险的CHA2DS2-VASc评分间的关系,探讨AT-Ⅲ在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观察组)和同期住院非房颤人群(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 (AT-Ⅲ)、蛋白S、蛋白C及血脂[包括脂蛋白(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将非瓣膜性房颤人群分为2分以下的低中危组与2分及以上的高危组。用ROC分析AT-Ⅲ的诊断性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CHA2DS2-VASc评分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06例,其中女性54例(26%),年龄(59.9±11.1)岁,对照组76例,女性19例(25%),年龄(59.3±9.8)岁,两组性别( χ2=0.043, P=0.836)、年龄( t=0.352, P=0.725)相匹配。观察组AT-Ⅲ活性[(98.68±11.37)%]明显低于对照组[(110.87±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41, P<0.001)。非瓣膜性房颤人群中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102例(49.5%),低中危组104例(50.5%),高危组AT-Ⅲ活性[(93.67±9.92)%]低于低中危组[(103.60±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53, P<0.001)。高危组蛋白C[(94.34±26.61)%比(102.63±22.74)%]、TC[(4.09±1.02)mmol/L比(4.69±0.97)mmol/L]和LDL-C[(2.18±0.83)mmol/L比(2.74±0.88)mmol/L]水平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筛查的AT-Ⅲ预警界值为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 CI:0.681~0.812,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 OR=44.339,95% CI:15.207~129.276)越大,AT-Ⅲ( OR=7.282,95% CI:3.098~17.117)、TC( OR=4.349,95% CI:1.739~10.875)水平越低,非瓣膜性房颤人群CHA2DS2-VASc评分越高, P均<0.05。 结论:高龄、低AT-Ⅲ活性水平、低TC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正相关,对评估非瓣膜性房颤者血栓发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联。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因阵发性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根据术前CHA 2DS 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组(≥3分)和低分组(<3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环肺静脉隔离,术前合并心房扑动者同时进行三尖瓣峡部隔离。于术后3、6个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房颤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50例,年龄(64.0±3.6)岁,男性90例(60%),其中低分组60例、高分组90例。两组患者间男性占比,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占比,合并心房扑动者占比,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分组患者房颤最长持续时间为(26.0±6.1)h,长于低分组的(10.0±2.1)h( P<0.05)。随访期间高分组房颤复发者占比高于低分组[15例(16.7%)比5例(8.3%), P=0.04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最长持续时间>24 h、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HR=3.84,95% CI:1.87~7.89, P=0.02)。 结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典型心房扑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因典型房扑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发生房颤组和未发生房颤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及检查归档系统、手术记录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射频消融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2年,评估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了房颤。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20例,年龄(62.0±6.5)岁,男性64例(53.3%),其中发生房颤组30例、未发生房颤组90例。发生房颤组患者的年龄、CHA 2DS 2-VASC评分、P波宽度、左心房内径均大于未发生房颤组患者(均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波宽度、左心房内径和CHA 2DS 2-VASC评分是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9,95% CI:1.01~1.17, P=0.025)、CHA 2DS 2-VASC评分( HR=3.84,95% CI:1.87~7.89, P<0.001)是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和CHA 2DS 2-VASC评分是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单纯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不同年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一科行单纯左心耳封堵术(单封组)和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射频消融术(一站式组)的房颤患者,其CHA 2DS 2-VASc评分≥2分(女≥3分)伴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无效。≥65岁患者为老年亚组,<65岁患者作为非老年亚组,前瞻性观察其生活质量的变化。通过SF-36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3、12个月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对比不同手术组中老年亚组及非老年亚组躯体健康评分(PCS)和精神健康评分(MCS)的变化。 结果:研究纳入13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封组46例,一站式组92例,随访(11.0±2.6)个月。①单封组,年龄(62.89±9.73)岁,其中女20例(43.48%,20/46),老年亚组21例,非老年亚组25例。单封组患者术后PCS较术前无明显变化,非老年亚组患者术前,术后3、12个月PCS均高于老年亚组;非老年亚组MCS持续上升,在术后12个月MCS较术前明显提高[(59.44±9.11)分对(54.98±9.34)分, P=0.021],而老年亚组MCS在术后3个月出现上升[(54.54±9.09)分对(50.39±10.15)分, P=0.042],术后12个月MCS较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一站式组,年龄(62.01±7.65)岁,其中女52例(56.52%,52/92),老年亚组37例,非老年亚组55例;一站式组患者术后PCS均呈上升趋势,且非老年亚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PCS出现明显提高[(43.10±8.60)分对(40.09±10.05)分, P=0.016],而老年亚组术后PCS无显著提高;非老年亚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MCS较术前出现明显提高[(60.33±8.43)分对(54.68±9.84)分, P=0.019],老年亚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55.59±7.53)对(48.89±11.23)分, P=0.023]、术后12个月MCS较术前均呈上升[(59.48±8.48)分对(48.89±11.23)分, P=0.008]且上升值均高于非老年组。 结论:单纯左心耳封堵可提高患者MCS,老年人(≥65岁)3个月时出现提高,非老年人(<65岁)12个月时明显提升,而对PCS无明显影响。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对患者PCS和MCS均有提升,非老年人PCS提升明显,老年人MCS提升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服用抗凝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期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抗凝门诊就诊的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房颤患者。收集以下信息:消化道大出血时服用的OAC名称、剂量及用法;如为华法林,出血当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水平;出血当时的肝肾功能情况;出血前有无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诱因;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结果。本研究采取血栓和止血国际协会(ISTH)对大出血的定义,符合以下任意1条即为大出血:①血红蛋白下降>2 g/dL;②输注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成分血≥2个单位;③关键部位出血;④死亡。结果:房颤抗凝门诊共接诊410例房颤患者,11例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其中8例为第1次抗凝门诊前服用OAC期间发生,另3例在抗凝门诊后服用OAC期间发生。11例患者年龄(70.4±5.9)岁,CHA 2DS 2-VASc积分平均(2.8±2.1)分,HAS-BLED评分平均(1.5±0.9)分。出血时服用华法林的患者7例(63.6%),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的患者3例(27.3%),服用利达沙班10 mg,每日1次的患者1例(9.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例出血当日检测了INR,其中5例(83.3%)当日INR >3.0。出血前合并使用NSAIDs的患者1例(9.1%),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1例(9.1%)。出血后完善了胃肠镜检查的患者9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33.3%),良性溃疡2例(22.2%),小肠息肉1例(11.1%),恒径动脉综合征(Dieulafoy)病1例(11.1%)。 结论:房颤患者口服OAC后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但优化管理,如增加服用华法林患者INR达标率、避免出血诱因等能使出血风险减少。另出血后发现胃肠道基础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很高,故必须强调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