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I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短期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短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冠状动脉造影+血栓抽吸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术后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对STEMI病人PCI术后慢血流及胎球蛋白A、D-二聚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慢血流及胎球蛋白A(AHSG)、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急诊行PCI的STEMI病人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AHSG、D-二聚体水平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慢血流及心肌灌注不足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1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MB、LDH、cTnT、IL-6、TNF-α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K-MB、LDH、cTnT、IL-6、TNF-α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HSG与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慢血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灌注不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STEMI行PCI术后病人,可明显减轻心肌受损,抑制心肌炎症,降低冠状动脉阻力,促进斑块稳定及血栓溶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中高危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中高危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6所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90例心房颤动病人,脱落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按1:2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联合益气养阴化瘀法的复脉安心方治疗,两组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治疗第24周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脑卒中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血栓形成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P-选择素(GMP-140)]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第12周、第24周,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12周,观察组胸闷、盗汗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周,观察组胸闷、疲倦乏力、气短、盗汗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24周,观察组TSH、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SH、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周,观察组血清hs-CRP、IL-6、vWF、D-D、GMP-140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中高危心房颤动病人,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房颤动症状,其机制可能通过减少血栓形成和炎性因子水平而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骨科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定位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置入空心钉固定)30例和对照组(采用徒手操作置入空心钉固定)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4.9±9.2)岁;Garden分型:Ⅱ型2例,Ⅲ型18例,Ⅳ型10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3.5±7.9)岁;Garden分型:Ⅱ型1例,Ⅲ型16例,Ⅳ型13例。所有骨折均行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倒三角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Garden对线指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测量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包括螺钉间距、螺钉至颈皮质距离、螺钉覆盖面积、螺钉间平行偏差、螺钉与颈轴线偏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4±1.9)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3.1±5.5)min]、透视次数[(13.7±2.2)次]、导针钻孔次数[(3.7±0.6)次]、螺钉至颈皮质距离[(12.4±2.8)mm]、正位X线片上螺钉间平行偏差(2.2°±1.1°)、侧位X线片上螺钉间平行偏差(2.4°±1.0°)、正位X线片上螺钉与颈轴线偏差(4.0°±0.9°)、侧位X线片上螺钉与颈轴线偏差(3.2°±0.8°)均优于对照组[(46.5±8.6)min、(23.1±5.2)次、(11.0±2.2)次、(19.0±3.3)mm、6.5°±2.6°、7.1°±2.9°、7.7°±2.6°、9.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螺钉间距[(45.7±5.8)mm]、螺钉覆盖面积[(74.1±10.9)mm 2]均大于对照组[(31.3±7.7)mm、(55.5±9.0)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Garden对线指数、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有1例骨不连,对照组有2例骨不连同时螺钉退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深静脉血栓、螺钉穿出或断裂、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相比徒手操作置入空心钉,自主设计的预定位三维蜂窝导向器辅助置钉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减少透视次数和导针钻孔次数,有效提高螺钉置入精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伐沙班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的研究数据表明,直接口服抗凝药可能是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抗凝治疗的合适选择。然而,由于该病较为罕见且不良转归事件(如严重出血和功能依赖)发生率低,因此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具有挑战性。为了帮助未来CVT试验的设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Field等进行了一项Ⅱ期、前瞻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试验——SECRET(Study of Rivaroxaban for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旨在评估:(1)病例招募的可行性;(2)利伐沙班相对于标准抗凝治疗的安全性;(3)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电极拔除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进行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AFLEP)进行临时起搏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就诊的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拔除电极导线后需要进行临时起搏器过渡治疗的患者。根据过渡治疗期间使用的是临时起搏器还是AFLEP,分为临时起搏器组和AFLEP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电极导线年限、赘生物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临时起搏器和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使用的时间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电极导线穿孔,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赘生物,心脏填塞,肺栓塞,死亡和新植入起搏器再发感染,气胸,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4例,其中AFLEP组24例,临时起搏器组20例。AFLEP组患者57.5(45.5,66.0)岁,较临时起搏器组[67.0(57.3,71.8)岁]年轻( P=0.023)。两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FLEP组电极导线植入年限为11.0(8.0,13.0)年,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8.5(7.0,13.0)年( P=0.292)。AFLEP组患者电极导线赘生物直径为(8.2±2.4)mm,临时起搏器组为(9.1±3.0)mm。两组所有患者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临床拔除成功。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血肿、肺栓塞、心脏填塞、电极穿孔和电极导线或瓣膜赘生物等并发症。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时起搏器组有4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临时起搏器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2例(10.0%)、感知功能异常2例(10.0%)、起搏功能异常2例(10.0%)、死亡2例(10.0%),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AFLEP组过渡治疗时间为19.5(16.0,25.8)d,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14.0(12.0,16.8)d( P=0.001)。AFLEP组随访23.0(20.5,25.5)个月,临时起搏器组随访17.0(14.5,18.5)个月,随访期间AFLEP组无患者发生新植入起搏器再感染,临时起搏器组有2例(10.0%)患者发生再感染。 结论:应用AFLEP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过渡治疗,植入过程安全,相较于临时起搏器其感知和起搏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更加稳定,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内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不同稀释浓度等渗对比剂对高分辨C型臂CT图像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巴马小型猪颈内动脉置入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后,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等渗对比剂对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9头3~4个月龄健康实验猪,分别在左侧颈总动脉内置入FD。对FD置入区域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的同时,每头实验猪依次经动脉注射以生理盐水稀释为10%、12%、14%,16%及18%浓度的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320),每次总量为44 ml。由1名神经影像科医生和1名神经介入医生分别对后处理图像的质量(支架、血管壁和血管的显影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评分(1~3分,评分越低图像质量越好)。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估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对比剂获得的重建图像显示FD贴壁的准确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头实验猪均成功置入FD。2名医生对后处理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6, P<0.05)。给予稀释10%、12%、14%,16%及18%等渗对比剂进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后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33±0.50)分、(2.06±0.39)分、(1.72±0.57)分、(1.11±0.32)分、(1.83±0.50)分( P<0.01);分别有4、6、8、9及7头实验猪能清晰显示FD的贴壁情况,IVUS证实9头实验猪的9枚FD均完全贴壁。术中3头实验猪给予对比剂时出现血管中度痉挛,给予肝素后好转。术后均未观察到穿刺点出血、血管夹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 结论:Tubridge FD置入后,给予16%稀释浓度的等渗对比剂进行高分辨C型臂CT扫描图像质量最优,均能清晰显示FD的贴壁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型凝集素样受体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成人死亡或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给社会及家庭都带来了沉重负担。血栓形成及血栓炎症在AI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新研究发现,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可能通过促进血栓炎症在小鼠的脑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水平与AIS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相关。笔者现围绕CLEC-2的生理学、病理学作用及其在AIS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IS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治疗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皮-间质转化与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