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房间隔膨出瘤并发心房扑动同步电复律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房间隔膨出瘤并发心房扑动早产儿的诊断及治疗过程。患儿男,胎龄35周 +2,因"心动过速、气促、呻吟15 min"入院。患儿母亲胎心监护提示胎动过速,胎心率230~240次/min,急诊剖宫产分娩。患儿入院心电图显示心房扑动,心房率440次/min,心室率220次/min,呈2∶1传导;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膨出瘤、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用去乙酰毛花苷、胺碘酮24 h,未恢复窦性心律,后用同步电复律电能为4 J(1.8 J/kg),患儿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2019年12月18日(纠正胎龄41周 +4),患儿心房扑动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老年患者,共纳入老年住院患者925例,其中衰弱患者285例、非衰弱患者640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进行评估,收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分析心脏结构和功能与衰弱的关系。结果: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患者年龄更大、体质指数更低、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肾功能不全、既往跌倒史比例更高;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更高,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更低(均 P<0.05);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37.8±7.1)mm比(36.3±5.1)mm, t=-3.134, P=0.002]、左心房前后径≥45 mm比例更高[15.8%(45/285)比6.1%(39/640), χ2=22.452, 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60.1±9.5)%比(61.9±7.5)%, t=2.817, P=0.005]、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速度更快[(0.8±0.3)cm/s比(0.7±0.2)cm/s, t=-2.675, 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前后径≥45 mm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 OR=2.249、 P=0.015);增龄( OR=1.099、 P<0.001)、心力衰竭( OR=1.786、 P=0.049)、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 OR=1.960、 P=0.001)和血红蛋白降低( OR=0.984、 P=0.008)与衰弱独立相关。 结论:左心房前后径≥45 mm、心力衰竭与衰弱独立相关,在衰弱患者中应注意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筛查心血管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HA 2DS 2-VASC评分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联。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因阵发性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根据术前CHA 2DS 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分组(≥3分)和低分组(<3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行环肺静脉隔离,术前合并心房扑动者同时进行三尖瓣峡部隔离。于术后3、6个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房颤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50例,年龄(64.0±3.6)岁,男性90例(60%),其中低分组60例、高分组90例。两组患者间男性占比,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占比,合并心房扑动者占比,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分组患者房颤最长持续时间为(26.0±6.1)h,长于低分组的(10.0±2.1)h( P<0.05)。随访期间高分组房颤复发者占比高于低分组[15例(16.7%)比5例(8.3%), P=0.04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最长持续时间>24 h、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HR=3.84,95% CI:1.87~7.89, P=0.02)。 结论:CHA 2DS 2-VASC评分≥3分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典型心房扑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因典型房扑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发生房颤组和未发生房颤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及检查归档系统、手术记录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射频消融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2年,评估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了房颤。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20例,年龄(62.0±6.5)岁,男性64例(53.3%),其中发生房颤组30例、未发生房颤组90例。发生房颤组患者的年龄、CHA 2DS 2-VASC评分、P波宽度、左心房内径均大于未发生房颤组患者(均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波宽度、左心房内径和CHA 2DS 2-VASC评分是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9,95% CI:1.01~1.17, P=0.025)、CHA 2DS 2-VASC评分( HR=3.84,95% CI:1.87~7.89, P<0.001)是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和CHA 2DS 2-VASC评分是典型房扑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迷宫Ⅳ型手术中对二尖瓣峡部线采取双极射频消融联合"切-缝"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迷宫Ⅳ型手术中采取双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切-缝"技术(改良法)实现二尖瓣峡部(mitral isthmus,MI)线性病变,以减少术后环二尖瓣房扑/房速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二尖瓣手术同期行迷宫Ⅳ型手术的房颤患者。MI线采取标准的RFA法和改良法两种方式并据此展开分组。比较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及房扑/房速发生率等。结果:围术期内,改良组1例疑因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死亡。随访2年,未发生死亡及卒中事件。不依赖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6、12、24个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改良组为91.0%、89.7%、88.5%,RFA组为89.7%、84.5%、81.0%( P>0.05)。术后两年房速/房扑发生率,改良组低于RFA组(5.1%对15.3%, P=0.044)。RFA组的手术设备成本为改良组的1.5倍。房颤早期复发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二尖瓣手术同期行迷宫Ⅳ型手术中,MI线采取双极RFA联合"切-缝"技术是安全可行,术后房扑/房速发生率低于RFA法,降低了现有的医疗成本,能被更多的患者和地区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房黏液瘤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导管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左心房黏液瘤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消融术中参数和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并随访导管消融术后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和临床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导管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9例患者年龄(55.8±9.1)岁,男性3例(3/9),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3/9),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例(6/9)。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均未发生卒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及大出血事件。随访40.0(27.5,55.5)个月,9例患者中有6例(6/9)初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总体窦性心律维持比例为2/3。3例房颤患者中有1例(1/3)出现早期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6例房速或房扑患者中有2例(2/6)房扑患者出现极晚期新发房颤和/或复发房扑(分别为术后19、29个月)。3例复发患者中有2例接受再次消融,其中1例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复发黏液瘤,未发生死亡、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事件。结论: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一项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决奈达隆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决奈达隆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种脱碘的苯并呋喃衍生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决奈达隆主要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节律控制,减少房颤/房扑的复发,并降低再住院风险。不建议决奈达隆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以及射血分数减低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规律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临床登记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亚洲人群中使用接触压力感知导管进行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消融的数据有限。SMART CHINA是使用压力感知技术评估中国药物难治性PAF患者消融结果的登记研究。方法:该登记研究(2015年6月23日至2017年9月29日)在12家医疗中心招募了患者。消融后3、6、9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首次消融后12个月内未记录到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次要结局包括即刻成功率、平均压力、手术参数和不良事件(AE)。结果:共200例患者使用本研究导管进行了消融手术(安全性分析人群)[年龄(61.2±9.3)岁,男62.5%]。在193例合格患者(意向性分析人群)中,166例有主要有效性终点数据(符合方案人群)。96.0%(192/200)的患者接受了单次消融手术。压力为(12.9±3.8) g。中位手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分别为135.0 min和22.4 min。99.5%(199/200)的患者达到了即刻成功。80.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记录到有症状的房颤/房速/房扑发作。出现了6例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严重AE(心包积液2例,心脏压塞1例,动静脉瘘2例,咯血1例)。结论:该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显示,采用压力感知技术进行PAF消融可在中国患者中获得12个月的高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的长期随访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一站式杂交手术(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内科导管消融)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连续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难治性房颤(包括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多次导管消融失败的阵发性房颤)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11)岁,中位房颤持续时间为3年。首先外科经双侧胸壁胸腔镜途径消融两侧肺静脉,离断Marshall韧带,并结扎左心耳。之后内科行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外科消融径线的完整性进行验证,并补点消融,确保双向阻滞。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隔离。术后6、12、18、24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1例患者均实现两侧肺静脉电位隔离,平均随访(32±10)个月后,并发症2例,死亡3例。进入6个月随访期71.4%(15/21)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窦律),进入12个月随访期57.1%(12/21)的患者维持窦律,进入18个月随访期50.0%(10/20)的患者维持窦律。复发11例,其中心房扑动4例,房颤7例。3例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2例恢复窦律。长期随访发现,杂交手术对于肺静脉电位隔离的干预依旧彻底。经再次导管消融或电复律后,总体治疗成功率为71.4%(15/21)。杂交术后1年,平均左心房内径为(48.4±7.0)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4%,与术前相比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解决了很多单纯内科和外科本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就单中心目前治疗经验,对于难治性房颤患者杂交手术并发症较少且总体成功率较高,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990—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变化情况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1990—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为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提取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GBD 2019)的数据,使用死亡及伤残致病寿命年(DALYs)的总数及年龄标准化率(ASR)来评估疾病负担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时间、性别、年龄的差异以及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1990—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导致的死亡数增加了3.55倍,DALYs数增加了3.12倍。死亡的ASR从1.49每10万人增加到1.66每10万人,DALYs的ASR则从43.34每10万人年增加到50.59每10万人年。归因于代谢性危险因素(收缩压和体重指数升高)的死亡数从0.55万人增加到2.02万人,DALYs数从23.55万人年增加到了79.49万人年。结论:1990—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疾病负担不断加重,代谢性危险因素是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