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研究探讨高良姜-香附药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研究高良姜-香附药对(简称"良附")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SMP及文献检索,获得高良姜和香附的活性成分,由TCSMP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相应成分及靶点;以"primary dysmenorrhea""dysmenorrhea"为检索词,经GeneCard、DrugBank、DisGenet、TTD和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PPI网络分析,由Metascape平台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取高良姜-香附药对交集靶点、活性成分和相关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选取"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和PPI网络的核心成分与靶点通过AutoDock进行对接.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观察扭体反应;HE染色观察小鼠子宫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PD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β-内啡肽(β-EP)的水平,Western blot法和RT-qPCR法验证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良附共获得29种主要活性成分,核心靶点为STAT3、PIK3CA、AKT1、ESR1、TP53、PTGS2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都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良附组可缓解PD小鼠子宫组织水肿、充血和炎症,降低小鼠血清中PGF2α的水平,升高PGE2和β-EP的水平,抑制COX-2、p38、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mRNA的表达与蛋白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良附能够缓解PD引起的疼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MAPK和PTGS2等多途径发挥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二甲双胍通过COX-2/PGE2/STAT3途径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在体外培养小鼠结肠癌细胞系MC38和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同时在体内使用氧化偶氮甲烷(AOM)与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使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通过CCK-8、细胞凋亡试验、Western blotting、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粪便16S rDNA测序来分析二甲双胍是否可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阐明其机制.结果 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分别处理MC38细胞和SW480细胞24 h可在镜下看到,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肿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细胞活性率受到抑制.两种结直肠癌细胞加入0、20 mmol/L二甲双胍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可见,二甲双胍干预可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且随着浓度的增加,COX-2蛋白表达呈药物剂量依赖性减低.两种结直肠癌细胞添加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后PGE2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M+DSS组较NaCl组肿瘤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结肠长度缩短(P<0.05),AOM + DSS + Met组较Nacl组结肠肿瘤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结肠长度缩短(P<0.05),AOM + DSS + Met组较AOM + DSS组结肠肿瘤数量减少、肿瘤体积减小(P<0.05).AOM+DSS+Met组PGE2蛋白水平较AOM + DSS组低,但高于NaCl组和Met组(P<0.05).AOM + DSS + Met组Sobs指数、Shannon指数较AOM + DSS组高(P<0.05).各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髌骨细菌门、内脏臭气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粪厌氧棒杆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群落丰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内外二甲双胍均可以通过下调COX-2/PGE2/STAT3途径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且二甲双胍可以促使结直肠癌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向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