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T细胞受体β链免疫组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β链免疫组库,分析新冠病毒感染患儿和健康儿童TCR免疫组库差异。方法:收集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全血样本各五份,RNA质检和文库构建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冠病毒感染患儿和健康儿童TCR免疫组库克隆扩增和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统计TCRβ的VJ基因的使用频率,采用非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成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新冠病毒感染儿童TCRβ免疫组库,与健康儿童相比,新冠病毒感染儿童的TCR免疫组库多样性指数(9.78±1.23)显著低于健康儿童(13.40±2.12)( P<0.05),TCR克隆扩增指数(0.18±0.07)显著高于健康儿童(0.06±0.06)( P<0.05)。针对TCRβ免疫组库VJ基因使用频率初步比较发现,在新冠病毒感染儿童中,最常见的V基因和J基因分别是TRBV28和TRBJ2-1。 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新冠病毒感染儿童TCRβ免疫组库,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儿童特征性的TCRβ免疫组库,阐述新冠病毒感染的T细胞免疫组库特征,对其他病毒感染后快速TCRβ免疫组库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本土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本土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关键指标,掌握轻、重症患者的临床指标特征,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病毒基因亚型、人口学信息、临床分型、主要临床症状、临床检验的关键指标,评价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结果:共收治150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2020、2021、2022年分别为78、52、20例,其中重症患者分别为10、1、1例,主要感染病毒株分别为L型、Delta型、Omicron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复阳率高达15.0%(3/20),腹泻发生率降至10.0%(2/20),重症发生率降至5.0%(1/20),轻症患者住院天数较2020年增加(d:20.43±1.78比15.84±1.12);呼吸道症状减少,肺部病变比例下降至10.5%;重症患者Omicron变异株感染急性期(第3天)病毒滴度较L型毒株高(Ct值:23.92±1.16比28.19±1.54);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急性期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低于轻症患者〔IL-6(ng/L):3.92±0.24比6.02±0.41,IL-10(ng/L):0.58±0.01比4.43±0.32,TNF-α(ng/L):1.73±0.02比6.91±1.25,均 P<0.05〕,而γ-干扰素(IFN-γ)和IL-17A显著高于轻症患者〔IFN-γ(ng/L):23.07±0.17比13.52±2.34,IL-17A(ng/L):35.58±0.08比26.39±1.37,均 P<0.05〕。与既往疫情(2020、2021年)相比,2022年Omicron感染轻症患者中CD4/CD8比值、淋巴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及血肌酐下降的患者比例大(36.8%比22.1%、9.8%,36.8%比23.5%、7.8%,42.1%比41.2%、15.7%,42.1%比19.1%、9.8%),单核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升高的患者比例大(42.1%比50.0%、23.5%,21.1%比5.9%、0)。 结论: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发生率较既往明显降低,重症的发生仍与基础疾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福建省一起经货轮输入的新冠肺炎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从一起经货轮输入的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病例标本中直接测定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并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2019-nCoV的基因组变异特征,追溯病毒的潜在来源。方法:采用2019-nCoV全基因组靶向扩增结合Ion S5二代测序的技术,对来源于同一艘货轮的8例COVID-19确诊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应用在线分析平台,判断病毒型别,分析病毒突变位点。利用进化分析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推测病毒的来源。结果:成功测序获得8条长度为29 822~29 865 bp的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平均测序深度为11 928×~33 588×,基因组覆盖度为99.73%~99.87%;Pangolin分型结果显示8个2019-nCoV基因组均属于VOC/Delta(B.1.617.2)进化分支;全基因组突变分析显示,与武汉参考株(NC_045512.2)相比,8个2019-nCoV基因组序列核苷酸突变的中位数为35个(31个~38个),氨基酸突变的中位数为26个(24个~28个),突变位点分布于8个编码区(ORF1a、ORF1b、S、ORF3a、M、ORF7a、ORF8、N);进一步分析发现8个2019-nCoV基因组中含有23个属于2019-nCoV Delta(B.1.617.2·AY.2)变异株的特征性突变位点;但因8个2019-nCoV基因组间的突变位点并非完全重合,且流调报告显示货轮中途经停多个口岸且有人员更替,故推测该起聚集性COVID-19疫情可能有不同传播来源;进化分析显示,8个2019-nCoV序列共同处于B.1.617.2进化分支的AY.2子分支上,同Pangolin分型及突变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从一起经货轮输入的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标本中测序获得8个Delta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本研究所构建的测序方法和分析结果可在COVID-19防控中为2019-nCoV的变异分析和病例溯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德尔塔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特点及防控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德尔塔(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变异毒株之一,具有传播能力强、致病性强、病程进展快的特点,引起了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一轮流行。了解病毒的特点并进行针对性预防,是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Delta变异株导致的新冠肺炎的特点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针接种对德尔塔感染者临床指标及血清特异性抗体影响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对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临床指标及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诊疗的31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病例组)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48名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已接种加强针组(36例)、1针或2针组(249例)、未接种组(32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分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情况。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是否接种加强针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SARS-CoV-2-IgG、SARS-CoV-2-IgM水平。结果:加强针组的普通型患者比例低于1或2针剂组及未接种组的普通型患者比例(19.4%比29.7%比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5, P>0.05)。在发病第1、2周,加强针组、1针或2针组及未接种组的SARS-CoV-2-Ig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发病第3周,3组SARS-CoV-2-IgG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针组的CRP和PCT水平低于1针或2针组及未接种组( χ2值分别为43.89、77.83, P值均<0.001),1针或2针组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未接种组( χ2=55.73, P<0.001);加强针组和未加强针组的新冠患者的SARS-CoV-2-IgG和SARS-CoV-2-IgM抗体水平均高于相同疫苗接种情况的健康对照者( P值均<0.001)。 结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能够一定程度缓解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水平,且在发病初期升高血清IgG抗体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的演化与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SARS-CoV-2以其严重的致病性、快速的传播速率以及高频的突变率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自SARS-CoV-2暴发以来,在各种自然环境、治疗药物以及疫苗的选择压力下,出现多种变异株,其在复制、传播、致病性、免疫逃逸以及诱发长新冠的能力上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增加了COVID-19疫情防控的不确定因素。本文对多种SARS-CoV-2变异株(Alpha毒株、Beta毒株、Gamma毒株、Delta毒株以及Omicron毒株)的演化过程与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为SARS-CoV-2的防控与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疫苗接种情况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感染患者的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7月至9月扬州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苏北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收治的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病毒且年龄≥18岁的704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归为非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归为重症组。根据新冠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分为未接种组、接种1针组和接种2针组,评价疫苗接种情况对病情严重程度、抗体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导致重症新冠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接种2针疫苗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比例均明显低于接种1针组和未接种组〔3.02%(7/232)比9.48%(22/232)、15.83%(38/240),均 P<0.05〕,而发病至就诊时间(d:1.97±1.66比2.66±2.70)、年龄(岁:45.3±12.2比63.6±17.0)、直接胆红素〔DBil(μmol/L):3.70±1.83比5.30±5.13〕、乳酸脱氢酶〔LDH(U/L):240.69±74.29比256.30±85.18〕、血肌酐〔SCr(μmol/L):63.38±19.86比70.23±25.43〕、白细胞介素-6〔IL-6(ng/L):7.32(1.54,17.40)比18.38(8.83,33.43)〕、肌酸激酶〔CK(U/L):66.00(43.00,99.75)比78.00(54.50,144.00)〕、D-二聚体〔mg/L:0.30(0.08,0.49)比0.41(0.23,0.69)〕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血小板计数〔PLT(×10 9/L):176.69±60.25比149.25±59.07〕、白细胞计数〔WBC(×10 9/L):5.43±1.77比5.03±1.88〕、淋巴细胞计数〔LYM(×10 9/L):1.34±0.88比1.17±0.50〕均明显高于未接种组(均 P<0.05)。接种2针组入院10 d免疫球蛋白G(IgG)滴度显著高于接种1针组和未接种组〔U/L:130.94(92.23,326.31)比113.18(17.62,136.20)、117.85(33.52,156.73),均 P<0.05〕,入院16 d IgG滴度显著高于未接种组〔U/L:156.12(120.32,167.76)比126.52(61.34,149.57), P<0.05〕。重症组患者2针疫苗完全接种比例〔10.45%(7/67)比35.32%(225/637)〕、LYM(×10 9/L:1.09±0.32比1.25±0.56)、PLT(×10 9/L:138.55±68.03比166.93±59.70)均明显低于非重症组,而发病至就诊时间(d:3.01±2.99比2.25±2.09)、住院时间(d:28±18比16±6)、男性比例〔77.61%(52/67)比34.54%(220/637)〕、年龄(岁:69.13±12.63比52.28±16.53)、DBil〔μmol/L:4.20(3.18,6.65)比3.60 (2.80,4.90)〕、LDH(U/L:310.61±98.33比238.19±72.14)、SCr(μmol/L:85.67±38.25比65.98±18.57)、C-反应蛋白〔CRP(μmol/L):28.12(11.32,42.23)比8.49(2.61,17.58)〕、IL-6〔ng/L:38.38(24.67,81.50)比11.40(4.60,22.07)〕、CK 〔U/L:140.00(66.00,274.00)比72.80(53.00,111.00)〕、D-二聚体〔mg/L:0.46(0.29,0.67)比0.35(0.19,0.57)〕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均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1针组和接种2针组发生重症的风险为0.430倍( P=0.010)。再将年龄纳入回归分析,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2针组发生重症的风险为0.381倍〔优势比( OR)=0.381,95%可信区间(95% CI)为0.121~1.19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LT为保护因素( OR=0.992,95% CI为0.986~0.998);年龄>60岁( OR=3.681,95% CI为1.637~8.278)、CK( OR=1.001,95% CI为1.000~1.001)、IL-6( OR=1.006,95% CI为1.002~1.010)、SCr( OR=1.020,95% CI为1.007~1.033)均为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针对德尔塔病毒感染,与未接种新冠疫苗患者相比,完全接种2针新冠灭活疫苗新冠肺炎患者的IL-6、SCr、CK和D-二聚体水平降低,PLT、LYM和IgG抗体滴度更高,发生重症比例降低,2针疫苗完全接种更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 M( P 25, P 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 M( P 25, P 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 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的溯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溯源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1月18日至2月6日,共报告11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除1例待查外,其余111例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感染来源为进口冷冻货品外包装,2021年1月进口冷冻货品捕捞后储存于东南亚地区某国冷库,2021年6月包装后发送到我国北京市A区A冷库存储,随后分批次于2022年1月起在B区B冷库贴标销售,首发病例在搬运阳性冷冻货品期间发生感染,继而造成共同工作、就餐和居住在B冷库及其毗邻的C冷库和D餐厅(两库一店)所在区域的人员感染,涉及77例两库一店直接相关病例。在两库一店区域外还造成16个传播支链,涉及35例病例。结论:本起疫情提示进口冷链货品外包装污染输入疫情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冷链行业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变异株的分型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易发生变异。刺突(spike,S)蛋白是SARS-CoV-2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重要结构,S蛋白的基因突变可能会改变病毒传染性、致病性、抗体应答等临床特征。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毒的传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提出存疑变异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和关切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的分类。本文将对D614G变异株及流行的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Delta(B.1.617.2)和Epsilon(B.1.427/ B.1.429)变异株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