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骨Haglund畸形3D打印导板辅助截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跟骨截骨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37例Haglund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7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跟骨截骨术(导板组),20例在徒手方式下行跟骨截骨术(徒手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导板组手术时间[(42.8±4.1)minvs(50.2±4.2)min,P<0.001]、术中透视次数[(0.6±0.6)次v(2.2±0.9)次,P<0.001]均显著少于徒手组,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8.3±7.5)个月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AOFAS评分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导板组的AOFAS评分[(96.5±2.9)vs(94.4±3.3),P=0.047]显著优于徒手组.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跟骨后角(Fowler-Philipp angle,FPA)、X/Y比值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FPA、X/Y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导板组的FPA显著大于徒手组[(65.6±1.9)° vs(61.8±4.9)°,P<0.005].[结论]与传统徒手跟骨截骨术相比,3D打印导板辅助的跟骨截骨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更佳,可提高手术精度,减少手术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30例跟腱止点腱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跟腱止点腱病是常见的足踝部慢性运动损伤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跟腱止点腱病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2022 年 10 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手术治疗的 130 例跟腱止点腱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99 例,女性 31 例;年龄 11~70 岁,平均42.2 岁.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 岁)和中老年组(≥40 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受伤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跟骨Haglund畸形、跟腱止点异位骨化和跖腱膜止点骨刺等情况.通过足侧位X线片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跟腱止点异位骨化分为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侧别、年龄、病程、BMI,合并跟骨Haglund畸形和跖腱膜止点骨刺等情况.结果 按年龄分组,女性患者在中老年组中占比较高(77.4%,χ2=7.477,P=0.006);合并跖腱膜止点骨刺的患者在中老年组占比较高(73.1%,χ2=10.081,P=0.001).按是否出现异位骨化分组,发现跟腱止点异位骨化与年龄相关,异位骨化组患者占比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加(χ2=14.733,P=0.012).跟腱止点异位骨化患者占比随BMI增加逐渐增加(χ2 = 8.107,P = 0.017).跟腱止点异位骨化与跖腱膜止点骨刺二者具有相关性(χ2 = 12.821,P<0.001).结论 跟腱止点腱病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常合并出现跖腱膜止点骨刺,跟腱止点异位骨化与患者年龄、BMI及跖腱膜止点骨刺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后踝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后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后方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采用后踝关节镜治疗患者17例,其中后踝关节撞击征7例,距骨骨软骨损伤4例,后踝关节游离体2例,Haglund畸形4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对踝关节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0.6)分,P<0.0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9.8±6.9)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7.5±7.3)分,其中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后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后方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正中入路治疗Haglund畸形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后正中入路跟腱纵行劈裂跟骨截骨成型跟腱止点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6足Haglund畸形的临床资料.6足均采用后正中入路跟腱纵行劈裂跟骨截骨成型跟腱止点重建术治疗,观察术后Haglund畸形切除情况,对比术前,术后6,12个月AOFAS后足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并采用术后12个月AOFAS后足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5例患者,所有伤口未出现感染及腓肠神经损伤.1例患者报道后正中切口疤痕摩擦鞋帮.术后6,12个月AOFAS后足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12个月评定疗效,优4足,良2足.结论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Haglund畸形患者,后正中入路跟腱纵行劈裂跟骨截骨成型跟腱止点重建术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是一种推荐的手术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跟腱末端病的影像特征及与术式选择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手术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经4~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且最终选择手术治疗的28例跟腱末端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正侧位X光摄片检查和踝关节MRI平扫检查.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跟腱末端病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这些特征对临床手术方式选择的参考意义.结果 28例患者共31病足,3例是双足发病,其余单足.左15足,右16足.男20例,女8例.踝关节侧位X光片:22足(71%)表现为跟骨Haglund畸形;28足(90.3%)可见跟腱末端走行区钙化灶.MRI:跟腱增粗28足(90.3%);跟腱末端变性28足(90.3%);跟骨后上滑膜囊炎24足(77.4%);跟腱末端水肿8足(25.8%);跟骨结节骨髓水肿8足(25.8%).跟腱末端异常磁共振信号位于跟腱中线偏胫侧11足,跟腱中线偏腓侧7足,跟腱中线区13足.31足跟腱变性灶的最上端距跟腱跟骨附着点的距离长约15.2~82 mm,平均约(35.7±14.9)mm.31足中10足进行了跟腱末端清理止点重建术;7足进行了跟骨截骨、跟腱止点重建及滑囊切除术;7足进行了跟骨截骨、跟腱修补及滑囊清理术;4足进行了跟腱滑囊切除、跟骨截骨及跟腱吻合术;2足取踇长屈肌腱转位修补跟腱、跟骨骨赘及滑囊切除术;1足进行了跟腱末端清理止点重建及跟腱滑囊清除术.结论 跟腱末端增粗、变性、钙化及跟骨后上滑膜囊炎是跟腱末端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跟骨Haglund畸形是跟腱末端病的重要病因.跟腱末端病影像学特征对该病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aglund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跟骨Haglund综合征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总结.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Haglund综合征的文献,对Haglund综合征的病因、解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Haglund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局部摩擦、腓肠肌张力较高有关,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跟骨后方局部解剖较为复杂,邻近组织结构较多.Haglund畸形可引起跟骨后方滑囊和跟腱止点的撞击,导致跟骨后滑囊及跟腱止点的磨损,从而出现疼痛症状.X线片上FPA (Fowler-Philipp angle)、CPA (calcaneal pith angle)、PPL (parallel pitch lines)、CLA (Chauveaux-Liet angle)和X/Y比值(跟骨总长度与跟骨大结节长度的比值)可用于Haglund畸形的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开放Haglund骨突切除术、跟骨截骨术和关节镜下Haglund骨突切除术).结论 开放或关节镜下Haglund骨突切除术以及跟骨截骨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微创治疗是目前发展趋势.手术中需注意跟腱止点钙化的处理以及跟腱止点的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发性跟腱断裂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女,35 岁,2021 年2 月13 日轻度扭伤致右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于当地医院急诊并行MRI检查,显示右踝关节跟腱断裂.为求进一步治疗,急诊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经门诊医师查体及阅片后,以右跟腱断裂收入住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