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AR麻醉交接框架的构建与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应用的ISBAR[身份(Identification, I)、现状(Situation, S)、背景(Background, B)、评估(Assessment, A)、建议(Recommendation, R)]麻醉交接框架,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专家函询以确定PACU交接指标、根据ISBAR麻醉交接框架构建PACU交接核查表(下文简称为核查表),并对参与研究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020年9月—10月共入组42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12例):根据核查表要求交接所有项目,交班时不使用核查表组(A组);根据核查表要求交接所有项目,交班时使用核查表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交接项目、交接用时,两组患者在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 0)、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T 1)、出PACU(T 2)时Ramsay镇静评分、RSS躁动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两组患者PACU不良事件、二次交接发生率及医护人员的满意率。次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入PACU至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 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者交接项目多、交接用时长,入PACU至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短(均 P<0.05)。B组患者T 0时的Ramsay镇静评分、RSS躁动分级、T 0~T 2时的VAS疼痛评分均优于A组(均 P<0.05)。B组患者不良事件及二次交接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 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T 1及T 2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和RSS躁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医护人员对核查表的满意率为91.3%。 结论:ISBAR麻醉交接框架成功建立,并具有可行性,有效避免交接遗漏,提升交接质量,降低并发症与不良事件,使医护人员间沟通简明、省时,提高医护人员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