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固定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日趋上升,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包括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钉、InterTan髓内钉及基于"杠杆重建平衡"理论而问世的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但不同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早期负重时间尚无统一理论指导,本文综述目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PFNA、Gamma钉、InterTan髓内钉及PFBN等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的早期负重情况,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结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Seinsheimer V型股骨转子下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62.95±12.44)岁(范围36~81岁);骨折均为SeinsheimerⅤ型。所有股骨转子下骨折均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及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其中7例伴有较大蝶形骨块者附加单根钛缆环扎辅助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Baumgartner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髋部疼痛程度。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5.33)个月(范围12~30个月)。术后根据Baumgartner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其中解剖复位20例,复位可2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36±1.36)个月(范围3~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9.05±7.75)分(范围71~100分),其中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6.4%(19/22);VAS评分(0.64±0.85)分(范围0~3分)。2例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小于10 mm;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连、头颈钉切割股骨头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有限切开持骨钳复位结合加长型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Seinsheimer 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利于复位、骨折端稳定性好等特点,术后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行国产InterTan髓内钉治疗的效果、功能恢复与远期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行国产InterTan髓内钉的治疗效果、功能恢复与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安徽省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28例)和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3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包括住院及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疼痛情况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记录术后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透视次数及术中失血量高于PFNA组 [(24.36 ± 2.62)次比(19.57 ± 2.94)次、(183.09 ± 20.55) ml比(171.25 ± 22.4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PFNA组[(72.23 ± 16.47) min比(91.43 ± 12.65) min、(13.97 ± 4.52) d比(16.43 ± 4.31) d、(4.31 ± 0.63) d比(5.38 ± 0.72) d、(11.96 ± 2.51)周比(13.35 ± 2.7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4.58 ± 1.54)分比(5.56 ± 1.73)分、(64.63 ± 8.36)分比(58.29 ± 7.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InterTan髓内钉和PFNA对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国产InterTan髓内钉治疗的抗旋转作用及稳定性更佳,但对于身体条件差且存在诸多合并症的患者而言,PFNA治疗能有效减少术中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nterTAN髓内钉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限定与不限定头髓钉滑动的失效风险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InterTAN髓内钉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限定与不限定头髓钉滑动的术后失效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9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Inter TAN髓内钉稳定螺钉是否拧紧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男31例,女47例;年龄(80.2±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55例;术中不拧紧稳定螺钉,不限制头髓钉滑动。对照组114例,男40例,女74例;年龄(81.6±7.8)岁;骨折AO分型:31-A1型42例,31-A2型72例;术中拧紧稳定螺钉,限制头髓钉滑动。比较总体骨折中两组患者之间以及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中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1年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和头髓钉滑移距离。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为5.1%(4/78),对照组患者为12.3%(14/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头髓钉滑移距离[7.05(6.00,8.25)mm]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5.65(3.55,7.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稳定型骨折,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1年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分别为7.1%(2/28)、7.0%(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头髓钉滑移距离[6.00(5.25,7.00)mm]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3.05(2.00,5.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不稳定型骨折,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固定失效发生率[4.0%(2/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5.5%(11/71)],头髓钉滑移距离[8.00(6.70,10.00)mm]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6.00(4.87,7.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稳定螺钉对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十分重要,拧紧稳定螺钉后,在增加稳定性的同时,也限制了骨折端的加压。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建议不拧紧稳定螺钉;对于稳定型骨折,是否拧紧稳定螺钉还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根据置入内固定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76例,为A组,Intertan 76例,为B组。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评分。结果:A组出血量[(197.11±37.85)mL比(226.84±54.17)mL, t=1.62, P < 0.001]、手术时间[(71.16±15.64)min比(78.49±15.88)min, t=1.67, P < 0.001]均少于或短于B组;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3.29±0.94)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13.20±0.6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3, P > 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4/76),高于B组的1.32%(1/76)(χ2=4.04, P=0.048);A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髋关节术后评分分别为(63.13±2.41)分、(73.50±3.99)分、(84.13±7.57)分,B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髋关节术后评分分别为(68.65±2.65)分、(79.07±3.38)分、(89.56±7.71)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9、2.48、2.49,均 P < 0.001)。 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疗效显著,Intertan钉术后髋关节评分较高,术后并发症少,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氧联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三病区收治的1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InterTan髓内钉手术治疗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髋部疼痛、功能受限、局部肿胀等临床症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2组患者的髋骨密度值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9, P=0.040)。观察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骨密度及骨折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01)。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Harris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血清 PINP、CTX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BG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InterTan髓内钉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骨代谢,增加骨密度,提高骨折愈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翻修策略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常见的髋部骨折。由于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断端粉碎程度高,初始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时有发生。对于功能需求高和(或)预期寿命长的手术失败患者,如何制定更为有效的翻修固定策略尚存在争议。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角度稳定钢板髓外系统(动力髁螺钉或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近端头颈髓内钉系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髓内钉和转子间加强型髓内钉)固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侧增强钢板固定。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患者,最基本的翻修原则是实现股骨近端三边结构的力学重建,以提高骨折断端的整体稳定性,早期实现骨折愈合,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本文通过综述既往已发表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文献,并结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力学因素、翻修重建的力学策略和临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其对血清B型尿钠肽(BNP)、纤维蛋白原(FIB)和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就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8例,均为股骨颈骨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BNP、FIB和P1NP水平。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4.62%(33/39)、61.54%(24/3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5.278,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升高(均 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两组术后VAS评分逐渐降低,ADL评分逐渐升高。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38.46%(15/3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5.278, P<0.05)。术后24 h、48 h、72 h两组血清BNP、FIB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均 P<0.05),且术后不同时点血清BNP和FIB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术后不同时点观察组血清BNP、FIB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 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血清P1NP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血清P1NP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血清P1NP水平组间比较及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nterTan髓内钉联合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较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中损伤也更大,但术后恢复情况更好,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案供临床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钢板辅助外侧壁重建结合加长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钢板辅助外侧壁重建结合加长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45例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性别、AO/OTA分型、骨折侧别与其相匹配的45例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加长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钢板辅助外侧壁重建结合加长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尖顶距、术后1周、6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整体复位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7.63±15.33)min,较对照组[(78.96±14.41)min]长,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愈合时间分别为(6.25±1.17)d、(6.52±1.27)周、(12.17±2.22)周,均较对照组[(7.89±1.45)d、(8.44±1.45)周、(14.96±2.87)周]短,术中出血量为(187.74±30.29)mL,较对照组[(142.23±25.56)mL]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放射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1年的尖顶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周、6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分别为(83.11±6.07)、(88.97±4.27)、(89.45±4.82)分,均高于对照组[(80.14±5.69)、(86.52±4.96)、(86.86±5.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整体复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钢板辅助外侧壁重建结合加长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和开始负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复位法在AO/OTA-A1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复位法在AO/OTA-A1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骨折复位情况分为2组,其中A组为易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时骨折容易复位,即在牵引床上通过牵引、内收、内旋等过程可达到满意复位;B组为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即在牵引床上通过牵引、内收、内旋等过程无法达到满意复位,采用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法进行骨折复位;两组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术中无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3,P=0.142).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7,P=0.089).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8,P=0.567).结论 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复位法在AO/OTA-A1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复位效果好,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